徽外诗话|改诗笔记(之三)

 

起承转合,转为腰,最为要害。...



昔大观园有香菱学诗,专精致志,寤寐不舍。今有顽童暄和,偶发诗心,问诸鴻之。

此儿虽有一曝十寒之病,素无刺股悬梁之坚,然亦颇有黠慧,犹不失赤子之心。兹将日常改诗对话实录一二,问答之际,或可解颐,或启发于有心者,遂得分享之乐也。

暄和:

镬里出天工

焖得山海融
佳味本来有
几人识好葱

——有感于王世襄先生的“焖葱”

焖葱学名:海米烧大葱。:)原来王特别喜欢做这道菜,后来因为再也买不到好的葱,就渐渐不做了。做法不难,最难在挑葱。
鴻之:你的新作?进步不小。第三句松了些,其他都可以。

暄和:那我再想想。鴻之:还是要有全局观,起承转合,转为腰,最为要害。以你此诗为例,一二句用力多了,到了腰反而使不上劲了暄和:好。鴻之:

镬里出天工
焖得山海融
莫道寻常味
几人识好葱

这样是不是稍稍匀称些?不过还有些不够,再想。暄和:真味本天成。
鴻之: 有些意思了,不过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味”有点问题。着一“真”字,后面的“本天成”反而成了多余话,所以不如“滋味”更平实些。暄和:极是。
鴻之:

镬里出天工
焖得山海融
滋味本天成
几人识好葱

基本合格,可打八十分了。

暄和:哇,居然!好像绕不开一个葱了,一会葱油饼,一会焖葱。哈哈。鴻之:不过,刚刚再通篇看了一下,还有微瑕……降到75分吧。

暄和:瑕在哪?鴻之:还是怪你自己首句太精警了……“天工”。所以第三句的“天成”仍是没能翻高一个筋斗。
暄和:两个天。

鴻之:两个天无妨,唐人都不忌这个。关键是从“天工”到“天成”没拉开距离。
暄和:那首句降一格...鴻之:不过首二句确实棒棒哒,弃之可惜,还是不辞辛劳,三句再努把力吧!

暄和:好!鴻之:

镬里出天工
焖得山海融
无人知好味
原在会寻葱

这是高调起,低调翻,出人意外,也是转的一种手段,尤其是打油诗的精髓。
暄和:葱明!鴻之:这样算是一种圆场,不过你有兴趣也不妨再用力些在第三句,末尾仍是“几人识好葱”。

暄和:

镬里出天工
焖得山海融
实无不传秘
但知小京葱
鴻之:这个……后两句不像诗,像广告。

暄和:哈哈哈哈哈哈。其实这首是有感而发,焖葱实在太“寻常”,但王先生能以这道菜艳压群芳,而且他也从来善于拿普通食材烹饪。鴻之:嗯,所以有感最重要,这回起点就比前两次高。

暄和:那些玉盘珍馐,就相形见绌了。我觉得那才是“会”做饭,眼狠,能挑好的,又懂得拿最合适的方法把滋味呈现出来。太高阶了。
鴻之:思路也对头,高调出场,最后揭开寻常根源

暄和:有感,平实,这是前几次诗话学到的。鴻之:嗯,诗伯没有白费口舌。不过你贵为徽外堂五味司掌勺使,还是要拿好吃的来犒劳一下。

暄和:那就焖葱了,哈哈。

截止至发稿前,暄和仍未想出第三句,还望诗友们不吝见教。:)


    关注 徽外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