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哥杂谈:音乐的欣赏

 

多听,多看,试着将音乐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音乐碎片多了,自然离一副完整的画也就不远了。...



上周末,有幸参加一个朋友间的小聚会,聚会在一个恬静的新装咖啡馆中,挑高的大厅,宽敞的沙发座椅,四周大幅的落地窗,让人一进来不由的心头一震,心想“如果放一个15寸的全频大喇叭,置办上一套音响设备,放些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个下午一定非常美妙。”

聚会的主题是“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组织者非常用心,专门找来了某音乐学院的教授制作的一盘DVD,希望通过DVD中教授的讲解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进入古典音乐的大门。

坦诚地讲,这样的方式来介绍古典音乐和引导大家入门,我内心中一直有所保留。欣赏音乐,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需要搞那么复杂吗?难道一定需要教授、行内人士的讲解,才是进入音乐大门的唯一途径吗?难道音乐也是社会圈子分层的制造者吗?我不认同!

音乐的产生最早来源于大家的生活,它是人类心情的自然表达,是与大自然沟通的工具。最早歌剧的形式在罗马出现时,那时大多数人去露天歌剧院去看歌剧,不一定都很了解歌剧的内容,或欣赏男高音(Tenor)女高音(Diva)的美妙歌喉。很多人朴素的认识是,到歌剧院和着美妙的音乐打瞌睡、睡觉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啊。。。



自我首次接触到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后,我发现最让我享受的时光是周末午后的下午,在阳台上晒着太阳,唱机中播放着巴赫这套大提琴组曲,手上捧着一本杂志,慢慢地随着组曲的深入,用自己的鼾声为音乐、为自己的生活去伴奏。。。



也许有朋友会说,古典音乐是高雅的,是需要我们严肃的对待,你的这种打瞌睡的行为不是在欣赏一门艺术。这种说法有对,也有不对。对的地方我这里不赘述,不对的地方是——提出这种看法的朋友忽略了人类内心最自然和朴素的需求。巴赫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作为宫廷乐师,全部工作就是按照贵族们的生活而服务,所以巴赫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单纯、干净。如同这套大提琴组曲,我相信虽经过卡尔萨斯的发现和后期的整理,使得各套组曲的内部和组曲之间建立了严密的逻辑结构关系,但曲目的本身,它就是为我们服务的。我曾请教过多位从事音乐的人士,他们的一直感受就是“听这套组曲,最后就是容易睡着。”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服务于生活!



繁忙的都市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脚步一天比一天快。无论是车上的广播、CD或家中的音响,都是被当作背景音乐在听。往往我们可能在某次的旅途中,或某日的心情起伏中,偶然听到一只似曾相识,但又特应景的旋律,瞬间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沉思中或感动中。这些感动或莫名兴奋的由来,其实就是我们每天不知不觉中所接触的音乐,这些碎片般的音乐片段,散落在我们大脑记忆的各个角落里,因为在某一天,因某个事件或自己突然间的顿悟,让我们把这些碎片串联在一个时间轴上,形成我们自己的”音乐瞬间“ !



同样这首大提琴组曲,如果我们有一天你突然听到了古典吉他的演奏,你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再有点闲情雅致,把巴赫的生平,创作这套组曲的背景再多些了解,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和这套组曲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强的情感纽带呢?

法国的富尼埃的演奏是这样,那么斯塔克的演奏、麦斯基的演奏、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马友友的演奏?等等,等等。随着对各位演奏大师不同演奏版本的聆听和了解,不知不觉中,他们的风格的不同,个别演奏句式中处理,是不是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感触呢?恭喜你,到这一阶段,对这首曲目的理解,你已经傲视99%的爱乐者了:)

任何音乐的欣赏大抵都是如此。从喜爱到理解,最终有自己的认识。“将音乐放入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源自李欧梵《音乐札记》)。多听,多看,试着将音乐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音乐碎片多了,自然离一副完整的画也就不远了。

愿大家的生活中充满欢乐!


    关注 小巴哥儿童公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