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思岩】王昭君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



题王昭君

作者:雲锦杜鹃、杜德山

辞君离国赴夷邦

大漠无垠举目荒

为息干戈谋永好

潸然涕泪作新娘




当我们把时光的坐标轴拨回到公元前33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刮着,毫不留情,一行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天边的斜阳缓缓走去。骑在马上的女子留恋地转过头,向身后看去,可除了马蹄踏起的滚滚烟尘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了;回头向前,远处那轮残阳红得那般不真实,竟隐隐得升起雾气得朦胧。马儿不轻不重地颠簸了一下,回过神,原来是自己又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天边低飞的大雁发出了沉重的鸣叫,眼前前行的骏马也应和般地嘶叫起来,声声入耳,徒增感伤。罢了罢了,女子静静地取过琴,手指温柔着划过琴弦,断断续续的琴音向四周扩散,渐渐地,这柔和的琴声变得厚重起来,像一把有力的大锤砸在人的身上,砸出心中的离别的伤感。马儿安静下来,这琴声接着风声传得更远,那群南飞的大雁也被这忧伤琴声击中。低头看见马上那个默默弹琴的女子是那般的明艳静美,像无数个清晨将它们冲睡梦中唤醒的太阳一样,绚烂亲和。于是,它们都忘记了挥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这个故事叫“落雁”,这个女子叫昭君。

千百年来,王昭君除了貌美之外,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她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从而为中国的历史长卷中,增添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光辉的一页。?

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年少时,她被选入汉宫,数年却从未被召幸。当匈奴单于向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时,帝命传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请嫁和亲,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为呼韩邪的阏氏。对于王昭君这样一位可敬、可赞、可歌、可颂的女性历史人物,因其和亲故事的奇特,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竞相为之吟诗、泼墨。纵观包括野史、诗文、戏曲、和绘画中昭君的艺术形象,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昭君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造,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别的昭君形象。总体来讲,除一部分以赞颂为主外,大多数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给后人的不外乎是以“怜其远嫁”为主线的集“怨”、“恨”于一身的近乎悲剧式的人物,己与正史所载的真实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绎和杜撰。

王昭君入宫五年,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她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一个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她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或许正是昭君自己有着如此愁伤的诗句,以致在后世世人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把出塞的昭君塑造成了哀怨的形象。最早的代表作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石崇在此诗中不仅揣度了昭君的悲、怨、哀、伤,还认为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为阏氏(皇妃)也不为贵;按胡俗单于死后,子娶父妃也是羞耻之至;又把出塞和亲视为苟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由于西晋距汉代的时间较近,所以石崇的《王明君辞》极大地影响了后人对昭君的情感判断。  李白在《王昭君》中也说:“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故地妾。”在这首五绝中,“今日”与“明朝”,“汉宫人”与“胡地妾”,对仗极其工整,但依旧是“怜其远嫁”的典型。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是另外一首咏昭君的名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前边的六句极有韵致,没想到最后的两句,仍旧落入了“怨恨”的巢臼。 而白居易在17岁时写下的备受关注的《王明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殊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该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力堪称上佳,但其立意却首开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先河。  但是,在诗词中有同样是以昭君为题材的,却也能看到昭君和亲的积极面,从而赋于昭君以有别于“悲怨”的全新的艺术形象。唐代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王睿以“解”的方式,把“莫怨”、“莫嫌”的同情心送给了昭君,又为脱离深宫、远嫁匈奴而为昭君庆幸。元代张翥的《昭君怨》:“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看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这阙词虽题作《昭君怨》,但只不过是沿用了《昭君怨》的词牌而已,实则是赞昭君之“幸”词。不但一扫昭君的“悲怨”,不但把出塞和亲视为昭君的有幸,而且还为后世留下了“遗冢”和“千载芳名”。明代的高壁的《昭君曲》:“奉诏事和亲,从容出禁宸。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身。”在这首中,以“从容”出塞的仪态,为“国难”献身的精神,和亲胜于奉君的大义,对昭君给于了肯定。同为女性的清代几位女子,为昭君和亲的壮举也是大唱赞歌。如葛秀英:“绝尘扬兵赋《大风》,旌旗依旧过云中。他年重画麒麟阁,应让娥眉第一功。”(《题明妃出塞图》)郭漱玉:“竟报琵琶塞外行,非关画图误倾城。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咏明君》)郭润玉:“漫道黄金误此身,朔风吹散马头尘。琵琶一曲干戈清,论到边功第一人。”(《明妃》) 她们认为,化“干戈”为“和戎”,昭君应是“边功笫一人”和“娥眉第一功”的英雄人物。在众多咏赞昭君的浩瀚诗海中,特别可贵的是唐代张中素的《王明君》。在这首绝句中,作者对昭君和亲及其具有的历史意义作出了积极而准确的评价。“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这实际上也就是和亲后胡汉边境的真实写照。 我以为,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因之,我们在进行以其为主角而创作的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时,只能在尊重基本史实和人物原型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和事实的主流本质在给予合理的艺术创造,而不能仅以主观的臆想和私自的揣度而非要把王昭君塑造成一个与事实大相径庭的“悲、怨、凄、哀”的总成,从而歪曲了广为人民赞颂的、具有传奇人生经历的昭君所应有的正面而积极的艺术形象。要说昭君思念故土、思念亲人,这其实乃是人之常情。人们书之、诗之,因系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是,当她身负和亲使命出塞,成为单于的阏氏并生儿育女之后,有谁还能够对其生活进行幸福或者不幸福的主观推断?昭君出塞,有何悲之?汉宫谁谓之“天堂”?穹庐殊为乎“地狱”?昭君和亲,有何怨之?深宫皇妃,有何羡之?身为阏氏,有何耻之?

董必武老先生曾这样说过: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的确,困于深宫,愁喜难对世人言;和亲出塞,功过不求谁人鉴。瑟瑟的秋风中,昭君骑马义无反顾地走向斜阳,那些琴声里的伤感与智勇,或许只有落雁才能深深地体会了吧。
关于昭君

王昭君:

(约前52年-约15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沉鱼落雁中的落雁指的便是王昭君!而昭君出塞就是描写她的传奇故事。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昭君墓:

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村:

在湖北省兴山县,城西三公里处。背倚纱帽山,前临香溪河,清幽恬静,如锦似秀。自古以来,地灵人杰的奇山秀水,孕育了绝代佳人王昭君。村以人名,人以村传。神奇和传说,使千年古村,成为名扬四海的古汉文化游览区。

昭君文化:

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汉宫秋》,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王昭君》,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历史剧《王昭君》,琵琶独奏的《昭君出塞》,潮州弦诗乐《昭君怨》、《塞上曲》,福建南音《听见雁声悲》[3],关汉卿《哭昭君》杂剧,吴昌龄《月夜走昭君》杂剧,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杂剧及明人《和戎记》传奇。川剧有《汉贞烈》,亦分折演出,秦腔、同州梆子有《昭君和番》,滇剧有《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剧、徽剧均有此剧目。

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坐在马车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历史背景

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堕殰,疲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和亲计”。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51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度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因此他上书言:“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汉朝待他“礼赐如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嫱(字昭君)配他为妻。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西汉南郡与三峡相邻,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然而,在那竹外桃花的地方,也有香溪清澈,柳烟黛色之处,那就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一个出美女的地方。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寻到“良家子”三个字,作为她的出身,良家子根据史书记载,非“医、巫、商贾、百工”低贱等人。因此,王昭君在茂林修竹,山间水色之中,在父母长幼,关爱怜惜之下,不虑家中有无,得以保养容颜,精通曲艺,气质高雅,娇美脱俗。

民间传说,王昭君之母,四十不孕,一日进庙求神,夜里,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生下王昭君。因此,王昭君有皓月之称,集山水阴柔和天地温和之气,与山间溪流,空壑皓月同色。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佛幽兰独立,纳选入宫。那时,二八年华,心中自然有许多勾划,但是,后宫与朔漠只是人生的机缘而已。“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入宫对于一个微薄的女子而言,在喜悦之后,有着一怀迷茫。

王昭君入宫之后,并未见到元帝,《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不曾见到元帝,并非她不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同篇写道:“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这是王昭君第一次叩见帝王,而帝王也为“丰容靓饰,光明汉宫”所触动,并且“意欲留之”。然而,王昭君毕竟“入宫数岁,不得见御”,其中原由,葛洪《西京杂记》有所叙述。

王昭君入宫之后,按照惯例须由画工画了容貌,呈上御览,以备随时宠幸。而当时主画的为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然而,毛延寿生性贪鄙,屡次向宫女索贿,宫女为得召见,大都倾囊相赠。因此,笔底添出丰韵,易丑为美,易美为丑,无盐成了西施,郑旦成了嫫母。王昭君家境平淡,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又生性奇傲未肯迁就,因此,画像平平无奇,“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王昭君在宫中,除了轻便的作业之外,大多的余暇用于读书习字、轻歌曼舞、绘画与音律,在不断的充实与磨练中,消磨时光。然而,午夜梦回之时,总有不禁的凄清与孤寂,一寸一寸的年华悄然而逝,时日倍感迷茫。同时,宫女的生活如同囚禁,“笼子外的人想飞进来,笼子里的人想飞出去”,一切身不由己。宫女的生活最将难耐,寂寞,深入骨髓,痛楚至极却无法排解,在以泪洗面,强颜欢笑中,寸寸的年华消磨寸寸的青丝,华发褶皱触目惊心。宫女的生活必然等待,将美好青春铸成帝王的祭坛,任凭挥霍与享用。一个个漫长的黑夜,一朵朵花尽残红,无奈地等待,荒唐地等待,凋谢地等待。同时,宫女的生活必然嫉妒,荣辱与得失,幸喜与惨败,温馨与悲怨,一段段思绪,千萦百绕,病态与疯狂。而王昭君这个位居妃嫔之下的宫女,在数岁之中,默默地、默默地守侯和煎熬.又是一个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夜晚,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惹人遐思,家居的时光,儿时的欢娱,如今思绪如麻。她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唱,不尽的是愁思。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是后人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王昭君大抵在这种思绪中,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长的日夜,度过了许多消沉的时日。然而“自古穷通皆有定”,命运总在无声无息之中发生着变化,尽管它在千里之外。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国力消耗巨大,人民倍受战乱的痛苦。《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在这种内讧频繁的局势下,形成了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而最终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协助下,歼灭了郅支单于得以归复单于庭。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在且喜且惧之下,来到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而汉元帝为了增强两国的友谊,改年号“建昭”改为“竟宁”,有长久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入朝时,“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同时,呼韩邪单于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赐诏说道:“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呼韩邪单于也上书写道:“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因此,王昭君出塞之后,边塞多年无事,就这样一个宫女的命运连系上了国家的命运。

其实,王昭君在“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时,也曾反复地思索;而汉元帝面对两国的安宁时,也曾片刻地踌躇,尽管两者之间无端多了许多传说和演义,但是,人心终是人心,恒古不变。当时,汉朝往往以宗室女子冒充公主下嫁番王,然而,在呼韩邪单于来京和亲之际,“公主”的人选在重视中却有勿视。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大抵汉元帝选取宫女,按图索骥,却舍不得美色,或者听命于近臣,不知“平平无奇”的容貌中也有国色,未曾审细,一切听命于有司,代办妆奁。因此,会有“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的情形,这相对于王昭君的求行,踌躇显得短暂,思索显得深厚。

王昭君虽处禁宫深处,空对明月,却在流光徘徊中有所抉择,当呼韩邪单于挑选阙氏,内外振动时,未幸的宫女要么出塞和亲,要么深待空宫。前者在飞出笼子的时候,或许顺应了自由,顺应了历史潮流;后者在囚禁、寂寞、等待、嫉妒的时候,或许相互倾轧,荣辱得失,或许默默地守侯和死亡。然而,异域的胡邦,人多暴猛,士多骄奢,以毡裘为衣,以羯膻为味,胡风浩浩,胡笳凄苍,朝见长城杳漫,夜闻陇水呜咽,冰霜凛凛,肉酪难餐。王昭君又如何选择?出塞,“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后人在此有所演义,当汉元帝召见王昭君时,望着浓装淡抹,娇娆婀娜的女子,心醉神驰,浑然忘我。香气在席间飘散,云鬟雾鬓,黛眉轻蹙,微露一丝的幽怨。而此时的王昭君云鬟拥翠,娇如杨柳迎风,粉颊喷红,艳似荷花映日,两道黛眉,浅颦微蹙,似嗔似怨,仿如空谷幽兰。应对之自如,举止之闲雅,每每使后宫粉黛失色,使帝王怜爱生悔。

此后,汉元帝罪斩毛延寿,于事无补。所谓:“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后人在演义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幽怨与哀乐,借古讽今,“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耳目听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然而,“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阻悠长。鸣呼唤哉。忧心恻伤。”这首四言诗《昭君怨》写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凄婉与反侧,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胡邦异俗,在千里黄尘之外,万重关山之间,已经天涯一方了。

民间传说,王昭君携着琵琶,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自怨自艾之中,百无聊赖,无由解愁,望着天边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无限感伤,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于世绝唱。王昭君到匈奴之后,封为宁胡阏氏,开始了异域的生活。

在匈奴这片黄尘滚滚,孤鸿南飞,牛羊遍地,青草连天的土地上,王昭君生下一子,称作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然而,在建始二年,短暂的婚姻生活之后,呼韩邪单于与世长辞了,那年王昭君二十四岁。一个中原的女子,在胡地习惯了羊奶,住惯了毡帐,学会了骑马射猪,也懂得了一些胡语。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复嫁给新继位的单于,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即复株累单于,此后生下两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十余年之后,王昭君随雁仙逝了。

王昭君在匈奴期间,参予政事,对于汉匈沟通与和睦有着调和作用,她多次劝说单于应明廷纲,清君侧,修明法度,多行善政,举贤授能,奖励功臣,以得民心,取汉室之优,补匈奴之短。同时,在春日之际,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挑花绣朵的技巧,讲解纺纱织布的工艺。王昭君毫不保留地细心施教,在忙碌与诚恳之中,受到匈奴人民的爱戴!王昭君死后,葬于大黑河南岸,墓称“青冢”,《筠廓偶笔》写道:“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写道:“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另有写道:“王昭君葬于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入秋之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故呼为青冢。”此外,前人白居易与杜牧对青冢也有描写,“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其实,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不仅对青冢有所争议,就连对王昭君和亲事迹的叙述是否属实,对王昭君出塞的原因,王昭君名字的由来是否如述都有推敲,综观而言,王昭君是一个寄托,文人的幽怨与哀乐,国家的宁和与兴亡。她若即若离,若是若非,千百年里,演义着,传唱着。历史上王昭君又称“明妃”,是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昭君”为“明君”,后渐渐地有“明妃”之说。而王昭君的名字,一般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但也有的说,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不称呼娘家名字。嫱字作“樯”,离家时所用的舟楫,舟楫载着一位妙龄的王姓姑娘。“昭君”为封号,出塞前夕,以贵族下嫁番王。

但是,无论推敲如何,王昭君以民女身份和亲匈奴,远比宗室公主广为流传,其中,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民间的演义与传说,野史的枝生与发展,文人的吟咏与赞叹,均使一个绝色的女子,留在天空上,朔漠旁,人的梦里。


她的贡献

边塞和平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因此西汉末年的和亲是成功的。西汉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对于国家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昭君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和亲,从客观上缓解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她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负有替汉家君王传播光明、和番宁胡的重大使命。

对于汉代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因为昭君不只是一个北上匈奴的人,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漫延开来。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qq ┇   2730969924

邮箱   ┇chunfengyishu@foxmail.com

公司  ┇ 浙江淳丰古沉木雕有限公司

艺术馆 ┇ 新昌淳丰古沉木雕艺术馆

交流中心 ┇ 浙江新昌天姥山文化交流中心

地址 ┇ 浙江省新昌县江滨西路398号

公众号:

CHUNFENGYISHU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淳丰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