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神明”文化

 

潮汕先人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历经千辛万苦长期以来,在逆境中祈求平安顺利的心理需求慢慢形成祭拜神明的习惯经过岁...



潮汕先人艰苦创业

筚路蓝缕,历经千辛万苦

长期以来,在逆境中祈求平安顺利的心理需求

慢慢形成祭拜神明的习惯

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寄托

也形成潮汕大地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

又到年底岁末

空气中时不时飘来焚烧香烛纸钱的味道

每逢酬神吉日

小区楼下的钱纸炉火光闪烁

烟雾缭绕,在静谧的午夜另有一番暖意

每逢这个时候,各家各户

男女老少,都会加入到酬神的活动中

一般按照家里长辈的吩咐

女人负责采买、烹煮、设案谢神

男人负责请炉,上香、上烛

家里的男丁在祭拜的时候是最重要的角色
有外地朋友很不以为然

说“你们潮汕人很迷信”

他们难以理解,在科学发达的今天

潮汕人还是这样虔诚地举行

各种不同时节不同对象的祭拜

他们不知道这种感天谢地的习俗

经过祖辈传承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

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

在物质紧缺的年代

许多家庭会把仅有的肉票留在

过节或初二、十六等拜神的日子来用

许多远在异国他乡的潮汕人

也保留着节日、吉日祭拜的习惯

有亲戚从美国回来后骄傲地说

在唐人街,潮汕式的香烛钱纸一应俱全

这些漂洋过海的祈福之物

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带去怎样的祝福和安慰啊~
在潮汕,几乎每个家族都有亲人远在海外打拼

以前音讯难通

每次回乡必须经过十天半月

甚至更长时间的海上颠簸

拜“妈祖”求菩萨,祈求亲人平安到达

就成了有“番客”人家最真切的需求

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

每年夏季的台风天和不同季节的干旱

经常使劳作者们苦劳少获

农民拜“五谷母”

祈求神明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劳动成果
缺医少药的年代

孩子的成长需要神明的庇佑

有新生婴儿的家庭要在卧室拜“公婆母”神

保佑孩儿平安长大

拜地主爷几乎是每个家庭最起码的要求

可以保佑阖家平安

孩子初长成入学,需拜孔子、拜魁星爷

保佑孩子学业进步,出人头地
此外,做生意的要拜财神

做木匠的要拜鲁班

做手工的要向“织女婆”乞巧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神明
除了传统节日祭拜祖先之外

初一十五要拜祭天公

初二十六要拜地主老爷

年底要送神上天,正月初要迎神下地

甚至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神明

迎老爷、赛大猪、游神赛会

正月里各种不同日期的祭拜活动

成为潮汕大地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
在潮汕

名目繁多的祭拜需要大量的祭品

粿是主要祭品

女人会不会做粿

是衡量一个好媳妇的重要标准

在娘家不会做的

嫁入夫家后,婆婆可以教你

而“会做雅粿”则是一语双关的褒奖

意思是待人处事得体妥当

“会做雅粿”的媳妇会得到更多的怜惜和关爱


由不同季节的各种食材

经不同烹调方式做成的粿品

名目繁多,各具特色:发粿、甜粿

红桃粿、鼠壳粿是大年大节必备的基本款

其他时节各有不同可以增减

比如清明节有朴枳粿

端午节要蒸栀粽、裹粽子

十月初五拜五谷母有黍穗粿、发包、软糕

稣角、还有土豆粿、萝卜粿等等

或蒸或炸或焖或焗,厨艺手法,各显神通

祭拜过后

就是孩子们享用美味小食的欢乐时光

妈妈手艺好孩子们就更有口福啦
有些潮汕人家,一般备有两套餐具

一套日常生活使用,一套祭拜时用来盛祭品

盘、碗、杯、箸,大小高低依次齐备

通常比日常用的还要精美考究

陶瓷的、木胎上漆的

描金镶玉的、还有象牙箸等

这些在潮汕人家不足为怪

因为许多都是老一辈从海外

带回来敬奉祖先的用具

从清末民初到现在,代代传承

成为不可多得的家传珍宝
香烛钱纸是谢神的重要用品

是连接天地人神之间的妙品

香烛祭拜用法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

而钱纸的制作充分体现潮汕人的心灵手巧

也成为一种传承有序的地方手工艺

它融合了刷金箔、剪纸

立体折叠、立体粘贴等手法

制作之精巧令人惊叹

从某个角度来看

甚至不亚于其他种类的潮汕手工艺品

一份祭拜钱纸

通常由一个黄裱纸做的大元宝当盛器

依次放进大钱银锭、家门帖、贵人

平安钱、家门钱、贵人钱、歌钱

大金、金宝、金条、莲花等等

这是一份充满美好意念的艺术品

单是一张平安钱就可看出巧妙所在

大红纸做底,周围是嵌好的荷叶形花边

金箔纸镂空剪成四句吉祥字句

在文字周边环绕莲花、鲤鱼

蝙蝠、葫芦等图案

再镶在红纸上,逼真喜气,美轮美奂


最后,所有的用心和赞美

在袅袅轻烟中化为美好祝愿


    关注 省内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