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才有价值?你太小看中国武术

 

一幕“格斗狂人”徐晓冬闪击“太极掌门”魏雷的大戏,将原本多见于小说和影视里的武术门派,推到普通人的视线之下。x0ax0a中国传统武术到底是什么?不能打,就没有价值?《南方》杂志遍走广东武林,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炒作身后,寻找中国功夫的真实魂魄。...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文︱李焱鑫 付强
4月27日,徐晓冬和魏雷(白衣)在成都对决。
编者按
一幕“格斗狂人”徐晓冬闪击“太极掌门”魏雷的大戏,将原本多见于小说和影视里的武术门派,推到普通人的视线之下。

中国传统武术到底是什么?不能打,就没有价值?《南方》杂志遍走广东武林,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炒作身后,寻找中国功夫的真实魂魄。

何为武者?我们可以写下无数定义,但从来不会把“击倒对手”当成终极解释,这也是我们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自豪中国传统武术的根基。

武者,止戈。不将武力变为暴力,这一点貌似自相矛盾,但中国人最理想的道德操守,便存在于讲理与问手的辩证之间,这也是武术之所以成为文化的奥秘。

与其在武术里寻找打“烂鬼架”的方法,不如放眼中国功夫里那些为人处世的哲理。正像咏春套路中的一句话:念头不正,终归不正。功夫之外,放到生活也同样合适。

这些精华和本质,远比谁打倒谁、谁PK谁、谁和谁约战、谁把谁门牙打掉了更有意义。
民间武馆


来自以色列的巴里(Barry)很是显眼。这名身高1.9米,体重100公斤的老外,正和师傅练着“优美”的咏春。

比起更像高手的徒弟,谢岳军戴着眼镜,谈吐儒雅,很难将眼前的形象与叶问二传弟子、中山市咏春拳协会会长的身份联系一起。

“因为李小龙的关系,咏春在西方名气非常大,很多外国人会远道广东‘寻根’。”谢岳军说。

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学界大都认可“流行福建,扬名广东”的说法。江门人梁赞、佛山人叶问,更是宗派大家。

外国弟子的寻根之旅,让广东的民间武馆有了国际化色彩。本地武师想得更多的,还是如何让咏春在故乡生枝开花。中山市沙溪镇的建武咏春拳馆里,馆长刘建武品着茶,盯着弟子的一招一式,“我们象征性地收点学费,吸引人参与,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掉。”

当中国功夫更多存在于金庸的文字和成龙的视觉中,真实世界的武师在怀念口耳相传的曾经。百十年前,广东武术之风兴盛,咏春和洪拳、八卦、太极一并流行于市井之间,武馆林立,虎跃龙腾。

拜入梁挺(叶问亲传弟子)门下近20年,谢岳军有了坚定的想法:“替祖师爷传道”。随着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理逐渐放开,在开设武馆的基础上,谢岳军在2013年注册成立中山市咏春拳协会:曾经是政府责任的传统推广,如今交在了民间手中。

今日的市井巷陌间,投身国粹者不少。61岁的香港人黄伟明,将面孔隐藏在棒球帽下。这位叶问二传弟子、谢岳军的师兄开设武馆多年,不过一位平静的长者,“一门武学要发扬光大,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我开武馆的理由。”

中国武术过去常有门户之见,很多绝学之人不愿将真才实学轻易传授。但广东的武馆里,师傅总是言无不尽。“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功夫是不该有什么秘密的。”黄伟明说。

提及咏春,人们自然会想到叶问,想到佛山。经过百十年发展,今天的咏春已遍布广东各地。在中山,除了叶问咏春,其他流派的咏春拳馆至少也有30多家,单沙溪一带也有10多家武馆。

刘建武把武馆开在了沙溪镇这座武术之乡。“算起来沙溪武术传承的历史有600多年,武举人、武进士辈出。”沙溪镇豪吐村武术协会会长高永乐表示,“如今每个自然村都有武馆,免费教村民习武。”

夜晚,是学拳时间。学员们一一到来,这是难得的锻炼,也是感受传统文化的方式。


黄伟明表演木人桩 (图片来源:南方杂志)
江湖即是传统


广东的咏春武馆,以叶问流派为多。每一家的中央影壁上,都会挂着叶问的黑白照片。弟子踏进武馆,要先向宗师鞠躬致敬,向四面墙上“自强不息”“弘扬国粹”的牌匾投去目光。

这是许多人学习咏春的第一堂课。说起功夫,人们自然会想到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广东的咏春名家说,江湖仍在,那是传统的“规矩”——尊师重道。

黄伟明仍记得当年拜师的流程——叩头、敬茶,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而每个流派,每座武馆,尊师重道都是这个组织中是最重要的规矩,“学武先要学做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做人的标准之一就是敬重师长。”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讲求师者为大。这在武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其中的规矩是不讲官职,只讲辈分——即便是当上高官,见了街头一个卖豆腐脑的师叔,还得跪下磕头。

时过境迁,传统的下跪磕头当下肯定已不合时宜,但规矩的痕迹仍在。临近2016年元宵节,几名门人弟子宴请师傅黄伟明,尽管席上人物不乏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依然在师傅面前毕恭毕敬。

有了师傅,意味着有了规矩,同时也是有了身份。在过去的年代,只有出师才能在外面报师门。报师门,又称报号,就是在切磋武艺前先说出来自己的门派和师傅——当然,如今报师门已和对打无关,更多体现在门人之间的互相结识问候上。

师傅的教诲,弟子必须谨记,在各行各业的师承关系中,以咏春为代表的武术或许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武馆也不是随便就能开的,必须要师傅点头同意。”刘建武说。

学咏春,先从学员做起,只有技法出众、人品端正的学员才可能晋升为弟子。当下的收徒仪式,许多武师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拜师礼和师道尊严。在他们看来,弟子的恭敬与谦卑绝不是献给某个个体,而是尊崇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年,有关“师道不存”的新闻常有发生,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证明,至少在市井武魂中,师道仍在。

江湖规矩体现在师承关系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中。逢年过节,武馆都会参加当地庆祝活动,舞龙舞狮以显示武馆威风。“武术里有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定势,是中国人生存的文化符号。我希望它永远传承下去。”谢岳军说。


武术里有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定势,是中国人生存的文化符号。(图片来源:南方杂志)
市井生存


咏春不只是一套拳法。2012年2月,广东将佛山咏春列入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最好的年代,咏春入选“非遗”,意味着习武者有了荣光的文化价值。《叶问》电影已拍到第四部,每次上映时,来武馆报名的人就会增加。

“电影的影响总是暂时的,像一阵风一样。”谢岳军说,“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很难沉下心来学功夫了。

与通常的理解不同,旧时的功夫和书法、戏曲有相似之处,洋溢着传统的自尊。武师多不愿以“武”为业,一如书法大家不甘当街卖字一样,一如银幕上的叶问,出身豪门,家境殷实,习武却不愿教武。

叶问只有一位,今天的咏春师傅必须直面生存。“即便在市场经济中,传授武术首先得安身立命,谋口饭吃。”一位咏春武师直言。

百十年前,广东的武馆有自己的经营方式:白天做跌打生意,晚上在天台教武,舞龙舞狮也能赚取酬劳。如今医武早已分家,舞龙舞狮纯属公益,学费几乎是武馆唯一的补给。

习武,首先要有一块场地,在广东的发达城市,这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支出。“现在我们收到的学费,刚够支付房租和水电。”谢岳军说,“如果收得太多,会影响咏春的普及。”

谢岳军时常感到遗憾,在中山开设武馆前,他曾在西方国家考察多年,“就一个唐人街,武馆就有四五百家,每月都能盈利不少。”可是银幕产生的十数亿票房归于片商,却与咏春无关,“传统文化要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必须得找到一个良性模式。”


谢岳军演示套路 (图片来源:南方杂志)
将传统的咏春变得更具持续性,师傅也在想尽各种办法。刘建武把武馆精心布置,谢岳军学会了通过社交网站与年轻人交流。很多武馆还会不约而同为学员制定考级制度,用不同颜色的腰带来区分水平,最高等级的黑带上,还会绣上学员的名字。

今年元月,中国MMA综合格斗职业联赛在沙溪镇举行,这令当地许多武师有了新想法。“传统文化要发展,早晚要走市场。”谢岳军说,“办赛事,做表演肯定是最好的。”

单凭几座武馆,这些宏大的梦想仍在路上。教拳之外,虽有像谢岳军这样拥有其他产业的师傅,但身边不少武馆,只能躲在小巷最不显眼的角落,慢慢淡出大家的视线。咏春看重套路,更重实操,而很多传承人都知道,今时今日某些套路已行不通了。


武者合影,左一为刘建武 (图片来源:南方杂志)
德在武前


中国传统文化重义不重利,但今时今日的武馆必须靠收徒守住生命线,不过很多咏春师傅都有坚持。“收徒要看人品。好斗的人绝对不能收。”黄伟明说。

黄伟明喜欢带着棒球帽,将高手的面孔隐藏。他三招两式就能把人制服,却从不炫耀武力,“习武者更要慎武。其实学武就是修德,就是提升人的境界。”

追求做人的境界,这是许多师傅共识。“武”是会意字,所谓“止戈为武”,有武德的高手,向来是不惮战、不愿战,讲理多过问手。

“越是懂得功夫,越要遵守规矩,失去德行的武力只是暴力。”谢岳军说,“习武之人必须严格遵守武德。”

银幕上的叶问是最好的榜样。他平和做人,点到为止。黄伟明与师公有几面之缘。电影情节自有艺术加工,他对主人公的性格呈现很赞赏,“宗师手投足间有大家风范,那是中国最典型的文化人格,含蓄、内敛、儒雅、克制。”

早年师傅反复要求黄伟明不能利用功夫去欺负人。如今,他用同样的话叮嘱弟子,“学功夫要把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发现弟子去打‘烂鬼架’,一定把他逐出门户。”

学武既修德,学武先修德,这是广东从古至今的传统。耐人寻味的是,广东的多数武术之乡,同时也是文化之乡,堪称文武双全:佛山出了黄飞鸿,也出了康有为,中山市沙溪镇,200多年历史的龙山书院培育了大量教师人才,至今仍占据中山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

“尚武者必崇文,这是广东的文化特征。”谢岳军常会讲述这些感悟。咏春自是一种拳法,但不缺为人处世的哲理。如咏春套路中有这样一句话:念头不正,终归不正。功夫之外,放到生活也同样合适。

“要好好练拳,要对得起师傅的教导,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广东咏春武馆的平日一幕,这是尚武精神的贯彻始终。

与咏春结缘数十年,谢岳军越来越感受到中国武术内蕴含的中国文化:把“德”放在一切概念的前面。不将武力变为暴力,这一点对习武之人来说其实很难,但中国人最理想的道德操守,便存在于讲理与问手的辩证之间。

“一个人拥有强大的能力,却不滥用,道德境界自然就会提升。”黄伟明说,“习武者不随便使用武力,当官的面对金钱诱惑一尘不染,功夫和做人,其实是一个道理。”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影子 莫群

统筹︱戎明迈


    关注 南方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