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对这3个方法,才能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

 

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说,孩子听,这种单向的沟通已经不符合现在的需求。父母忘记倾听的重要,在这种互动模式下,孩子是不会想和父母说话的,因为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






Lucy老师
资深的亲子、教育
儿童心理咨询师
这是Lucy老师打造的原创育儿平台
专注0-16岁儿童的养育
有我陪伴,一起成长




PS:做个广告,育儿共成长社群招募中,勾搭大熊老师微信daxiong8708入社群!
正文
育儿共成长: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说,孩子听,这种单向的沟通已经不符合现在的需求。父母忘记倾听的重要,在这种互动模式下,孩子是不会想和父母说话的,因为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多多倾听。当孩子带着问题主动找父母沟通时,父母绝对要扮演积极的倾听者。倾听的最重要原则是,不要打断孩子说话。

1
   让孩子练习表达想法:

孩子年龄还小时,妈妈们都觉得可以读懂孩子的心,孩子开口才讲了上半句,妈妈就马上接了下半句,帮孩子把问题说完。比如:

孩子指着刚做出来的蛋糕说:“妈妈,我可不可⋯⋯”

妈妈已经说:“你想吃蛋糕对不对?”

结果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妈妈觉得孩子不爱表达,是不是自己从小就帮孩子讲了后半句,让孩子缺乏练习的机会呢?

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父母就要让孩子养成表达需要、想法和感情的习惯,即使你已经知道他要说什么,也要让孩子把想法完整的说出来,不要打断。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要求:

“妈妈,我可不可以注册个聊天室的账号?”

如果马上说“不可以”,沟通就此结束,可能就会错失了解孩子想做这件事的想法。

或者孩子可能说:

“妈妈,我可不可以注册个聊天室的账号,因为我的同学都有,我觉得⋯⋯

话还没说完,你就打断:”不用讲了,我不考虑,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即使你否定的心意已决,仍然应让孩子把话讲完,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貌,让孩子觉得受尊重,才有下一次沟通的可能性。

不要急着给意见,倾听时,即使你不说话,但你的眼神、表情以及肢体语言,都在传达信息,让对方知道你是不是用心在听。

眼睛看着孩子,用嗯,嗯的声音,让孩子知道你认真的听他说话。

有时由于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父母没办法听懂孩子描述的事情,为了避免解读错误,导致孩子生气不想再说的情况发生,爸妈可以用问句来确认孩子的意思,如:

“我听到你刚才说⋯⋯”

“你觉得⋯⋯是这样吗?”


2
   共情孩子的感受:

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体谅他的感受,是沟通时必要的条件。比如说,孩子放学回来跟你说:

“老师很不公平!”

你的反应应该是:

“听你的语气很气愤,怎么回事呢?”

而不是立刻就说:

“你怎么可以随便批评老师,老师说你不好的时候,要先反省自己。”

因为孩子可能从此以后碰到什么事情都不想告诉你。

所以,听完孩子的问题之后,以共情去认知孩子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让孩子有被了解、如释重负的感觉,才愿意进一步分享更多的想法。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带着问题来的时候,大多时候只是要你听,而不是要你的意见。所以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不但不要给评价,告诉他这样的想法是对是错,更要克制提供你个人意见的冲动。

我个人的建议是问孩子:

“你需要妈妈的意见,还是只要妈妈听听就好?”

我的经验是孩子通常只想要个倾诉的对象,在讲述问题时,他们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孩子提出来的解决办法,有时摆明了不管用,在这种情形下,勇敢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去体验,是父母最难的课题,却是孩子学习独立思考的良机,千万不要剥夺它。


3
   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

常有父母问我,为什么很多事情和孩子讲过很多遍,孩子都无动于衷,丝毫没有改进。到底怎么讲孩子才听得进去?

其实和孩子沟通,就跟所有的人际沟通一样,你必须先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指出事情对他不利的影响,对方才听得进去你讲的话。

尤其如果你要指出对方的错误,更应该想想如何说,才能让对方接纳你的意见。

有位妈妈告诉我,孩子字写得很乱,每次告诉他:

“你字写的这么乱,谁读得懂?”

孩子都不听,还回答说:

“我读得懂,老师也读得懂啊!只有你一个人读不懂!”

曾经找我咨询过的一个孩子,上一年级,也曾有过类似的情况。我拿他写的东西和他一起读,读读就停下来,故意看不懂,问他那是什么字,好不容易读完了,我才告诉他:

“这个故事好有趣!可是读起来好辛苦!我是你的老师,才有这样的耐心一字一字读完,如果是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这么好的故事没办法和别人分享,好很可惜呀!”

从此以后,他就对写字格外小心,写完还会拿来问我:

“这样写够不够清楚整齐?”

因为他已经了解,字写得不好,是他自己的损失,不是因为他妈妈会生气,才要把字写好。


写在最后

专心听,多听少说,不轻易给意见,以共情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种接受的态度是孩子打开心房,愿意开口和父母沟通的神奇钥匙。

留言跟我们分享您的看法吧!


(本文为育儿共成长原创,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其他媒体平台及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END



育儿共成长  有我陪伴,一起成长
育儿共成长(ID:yuergongchengzhang)最值得关注的育儿自媒体, 每天5分钟,让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给孩子优秀的教育,提升自己,同时提高孩子.我们坚持做有深度,有干度,有温度的育儿自媒体.欢迎您的关注!


    关注 育儿共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