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懂理财的中产,说不定有一天就成了你的前车之鉴

 

2016年7月,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在专题报道中称,“中国中产是世界上最焦虑的一群人”。...

一提到中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啥?

钱!?


除了钱,咱还能谈点别的不?

能。

那就是——除了钱,所谓的中产阶级——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

还是钱……善林君也是醉了。

当然,除了经济收入、房子车子这些硬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阶级的判定标准。


但是,2016年7月,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在专题报道中称,“中国中产是世界上最焦虑的一群人”。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也显示,有1/3的新锐中产经常感到焦虑,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得抑郁症,而经常焦虑或偶尔焦虑的人群比例更高达95%。

焦虑,已经成为中国中产的集体表情。

中产们究竟在焦虑些啥?

究其实质还在这一个“中”字上。

中,就是不上不下。所有不上不下的状态,好像都不是太好,例如“卡”,例如“忐忑”。

中产的焦虑也来自于这种卡在半中,容易撕裂的状态。

最新出炉的一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显示,中产们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房产和通货膨胀、食品安全等占据了前三位。

在货币大幅贬值的阴影下,中产的财富保卫战,某种程度就是与通货膨胀的正面战。

过去25年货币发行量增长了61倍,年均增长19.41%,减去真实的财富增长,也就是GDP年均增长率9.87%,最后得到一个数据:约10%。也就是说,货币每年至少以10%的速度贬值。

这意味着,100万现金即使存银行有3个点的收益,一年仍贬值7万,八九年后缩水差不多一半。财富的缩水程度,远超一般人想像。

同时焦虑的,还有吃和住。


单单一个“住”的问题,就将不少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中产困在了继续向更上层需求迈进的半路上。

而吃和住,以及个人资产的保值,都还属于马斯洛需求中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如果底层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么进一步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自然更加难以满足。


一面是近乎失控的房价,另一面是艰难爬行的工资涨幅(平均每年有10%的工资涨幅已相当可观),可以说,这是一场有失公平的赛跑:“通货膨胀”借助房价的洪荒之力狂飙突进,而依赖工资的中产只能如蜗牛般爬行。

任何一个跑道上的人都会感到焦虑。

更何况老话儿说的好:兜里有钱的人比没钱的人更不安。

但虽然我们在中产的脸上看到的满是忧虑,不过,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保留着乐观主义的底色。

还在跑道上的人,需要的不是蛮干硬干,而是要转换思路,改变打法。那些把钱放在鞋盒子里、藏在床底下的做法显然太过时了。我们天天哭嚎着要央妈量化宽松,央妈印钱了,鞋盒里的钱能跟着同比例增长吗?

善林君觉得,增长的方式不少,看你能不能抓住,比如说:

首先,不要被不切实际的收益迷惑,特别是那些动辄20%以上的高利贷收益,或者是被一些骗局所迷惑。

其次,要放眼全球,虽然中国经济在下行,但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要把你的所有的资产集中于单一货币,这无疑于将自己的风险放大到了100%。中国有句老话,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其实,这个篮子,不仅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同样包括单一金融市场。

第三,投资未来,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属于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远去,而眼下,传统理财产品尽管还没有违约纪录,但收益率在一路下行。相反,2017年,网贷行业在新政策的指引下,没有实力的平台都将被淘汰,能够留下的平台质量也在提高,收益也更加理性与安全。

一些睿智的中产已经看到了未来,中国经济已站在十字路口,你可以成为贵族,也可以成为平民。

不管你走哪条路,都是你自己找到的。


    关注 善林金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