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济南府】系列之一一大明湖路之(东西钟楼寺街)

 

钟楼寺街原有南北钟楼寺街、东西钟楼寺街。清朝末年,钟楼寺及南北钟楼寺街,由南向北拍摄(资料片)今天的县西巷...

钟楼寺街原有南北钟楼寺街、东西钟楼寺街。


清朝末年,钟楼寺及南北钟楼寺街,由南向北拍摄(资料片)

今天的县西巷,以后宰门街为界,以南为原县西巷,以北为原南北钟楼寺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名南北钟楼寺街。八十年代末,县西巷、钟楼寺街拓宽,二者合二为一,称县西巷。

东西钟楼寺街指今明湖景区百花桥(原学院街)东到司家码头。1965年,东西钟楼寺街并入大明湖路。

钟楼寺建于元代,名康和尚院,明代名镇安院,俗称钟楼寺。 如今,县西县与大明湖路丁字路口处,有一高大砖砌台基,这里是明清时期的钟楼所在地,这座古台是目前济南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就是被列为济南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钟楼寺钟楼台基遗址。钟楼寺钟楼台基遗址及以北的明湖居,即钟楼寺旧址。

今天的钟表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古代报时的工具是击鼓撞钟,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暮鼓晨钟”一词便来源于此。民国初年,随着钟表的广泛使用,钟鼓楼报时也就逐渐废除了。

据济南史料记载,济南的鼓楼在今天省府前街南端的泰府广场附近,鼓楼原在开元寺(今山东省政协)附近。明朝洪武年间,山东按察司署由青州迁来济南,以原来的济南府署(地址在今运署街济南泉城中学)为办公机构。济南知府陈修为节省民力,将开元寺改建为府署。钟楼处在“府之左翼”,当地居民请求陈修将钟楼移到他处。洪武三年(1370)七月,陈修召集章丘、邹平两地的200多名工匠,“木瓦石墁,悉宿皆备。旬月,钟楼建成,去府治仅一里,与鼓楼峙立。楼用康和尚院旧地,筑台三层,上立栋宇四级,葺旧殿若干楹,移梵王相,改名镇安院”(《历城县志》陈修《镇安院钟楼记略》)。

从此,镇安院也名钟楼寺。钟楼寺附近的两条街道便以钟楼寺得名:东西钟楼寺街、南北钟楼寺街。

当年,钟楼居于钟楼寺西南处,台座为正方形,边长2 0米,高七八米,夯土而成,外以青砖包砌。高台上建楼三层,雕梁画栋,飞檐耸脊,花棂丹柱,极为壮丽。亭子最高层南面有“悠然见南山”的金字匾额,悬挂的大钟每次鸣响,全城皆闻。

明昌大钟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钟楼曾进行过修整。据卫既齐《重修钟楼记略》云:“未几而楼岿然,步檐周流,长廊四起,高览遐瞩,山水人物、城郭邑居之盛,鳞次纷涌于眉睫间。楼与鼓楼对峙,洪钟在具,考击相应,于以辨日夜之候,严启闭之节,亦都会所宜也。” (《历城县志》)

钟楼台基旧址,由南向北拍摄
建国前,钟楼已坍塌,台基上乱石断砖,杂树丛生,面目沧桑。台基当中扣着一口大铁钟,许多住在附近的孩子爬上台基,捡起砖头瓦块砸的大钟当当响。而今,大钟已被挪到南丰祠明昌钟亭内。

钟楼台基顶部
2007年,大明湖景区扩建,钟楼台基遗址并入景区。2008年10月,济南市的考古人员对钟楼台基遗址进行了一番清理。台基南部保存尚好,台基顶部仅遗留有道路和柱础等建筑基址;在台面上,他们发现了当时的碑座,碑座长约1.15米,宽约0.64米。在对台基四周的清理中,出土了器盖、瓷碗、瓷杯、瓦当等明清两代的瓷器残片;在台基北部,他们还发现了钟楼阶梯,现存长度约8.8米,宽约1.6米,高约4.4米,由青石筑成。

钟楼台基遗址是济南市目前少有的明代建筑,作为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大明湖扩建后,此处为大明湖新景点 “明湖晨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明湖路211号,居民介绍,院中的老槐树是钟楼寺遗物。

有关钟楼寺的记载比较少,《历城县志》《重修正觉寺记略》记载:至元九年(1272),府城内之有寺曰康和尚院。迨我朝洪武三年,更名镇安院。至正统十年(1445)间,则尝奉敕命颁赐《大藏经》贮之,以肄僧徒。

明朝嘉靖四年(1525),一说是二十一年(1532),山东省提督学道邹善将钟楼寺改为湖南书院。书院北临明湖,绿树荫浓,碧波涟涟,荷香四溢,是一处环境幽雅的学习场所。不久,书院改名至道书院。明万历年间(1573~1620),此地改为提学道衙署。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此处又改为提督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办学堂后,改提督学政为提学使,提学使署迁至贡院,此处改为客籍学堂。
辛亥革命后,此地改为山东省财政厅,大门在今秋柳园,面朝大明湖。解放后,改为山东省机械工业厅,七十年代,大门改在大明湖路。

20世纪80年代,这里成为省府干部宿舍。2007年大明湖景区扩建,这里改建成明湖居。新建的明湖居是一组具有老济南特色的二层仿古建筑。

明湖居
从今天的明湖居也即机械厅向东不远,是一处炭店。笔者仍记得小时候,这些东西也是计划供应,需要凭煤票才能买到。每到买煤球、柴火时,大人就去借地排车,把东西拉回家,笔者年龄小,也在车上拴根绳子拉套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确实如此,生活困难磨练了人生存的意志,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与钟楼寺钟楼正对着的街巷是南北钟楼寺街,后称钟楼寺街。这条老街上,居住的都是普通市民,这条街的北头,有一公共自来水,笔者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便从这里挑水回家。一直挑到1990年,大明湖路拓宽,搬家。

南北钟楼寺街,由北向南拍摄
钟楼寺东侧是学院街。因钟楼寺改为提督学院,故名

学院街,由南向北拍摄
学院街,由北向南拍摄
学院街8号
当年,学院街南起大明湖路,北接秋柳园街,长180米,宽约6米。路西为学院院墙,路东为民居。这条百多米长的老街上,旧式门楼林立,居住者大都是官商大户,门楼高大,屋脊多为此起彼伏的蝎子尾花脊。

街上有一"山"字形拱门的老式民居,它原是包括12号,14号及东邻北曾家桥3号的三处独立平行宅院共同组成的张家大院。据说,老宅的主人姓张,张家在清初至清末一直是这里的“名门望族”。康熙年间,先祖张现于四川守卫剑阁,任左营游击,后到福建海防前线,立下战功,成为红顶大员(清朝只有一品和二品官员才可以佩戴红顶),女主人曾赐封诰命夫人,其后人张氏兄弟曾为盐商。

大明湖景区扩建后,街道拆除,仅保留下学院街12号,今为老舍纪念馆。



学院街 12 号院,今为大明湖景区老舍纪念馆。由南向北拍摄。

翟家牌坊
此段街道南侧,与之并行的原有皇华馆街、北察院街,两条街道实为一条,长   宽约4米,青石板铺路,东为皇华馆街,西为北察院街,中以南北菜园子街为界。老街东联县东巷,西接钟楼寺(今县西巷)。

这两条老街巷过去的历史很不一般,据史料记载,明朝时,这里曾是巡盐察院、清军察院所在地。

明崇祯六年(1633)刘敕《历乘·建置考》载: “巡盐察院,清军察院东,嘉靖三年(1524)建,万历年间重修。”()自古食盐专卖,盐政有关国家经济命脉,故也专设监察机构。

巡盐察院西为清军察院,《历乘》 “清军察院,县治北,成化十二年(1476)建。”清军察院又称清军御史署,属监察机构。注重监察,纠劾不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大特点。

明代中央的监察机关称都察院,执掌“弹举官邪,敷陈治道,审核刑名,纠察典礼”等职权。清军察院是都察院的派出机构,主官称巡按御史。

清军察院和巡盐察院两个察院并列,相对于南面的巡按察院,所以称北察院。

清朝时,巡盐察院改为接待来山东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的招待所——皇华馆。皇华为称颂使臣之词。《诗·小雅·鹿鸣之什》有“皇皇者华”之篇,意谓君遣使臣,以礼乐相送,表明远而有光华。清朝时,皇华使者成了朝廷派往各地主持乡试的考官们的代名词。

于是,北察院街东段改名皇华馆街,

清同治年间,皇华馆改为书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山东巡抚袁世凯创办山东大学堂,其医科设于此。光绪三十一年(1905),官办山东法政学堂在此开学,候补道台方燕年任监督。1912年改称山东第一法政学校。1939年,市立诊疗所建立,1940年改称市立医院,迁至皇华馆街,大门设在皇华馆街上。笔者便是在市立医院出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医院大门改在大明湖路。

&&&&&&&&&&&&&&&&&&&&
北曾家桥街,南曾家桥街
北曾家桥街呈丁字形,西起学院街,东至汇泉寺街,中间南拐至大明湖路,长40多米,宽约两米。

南曾家桥街在大明湖路南侧,北起大明湖路,南为实胡同。长40多米,宽约2米。

据说清朝时,此地有一曾家花园,园内有一小桥,俗称曾家桥,后演化为街名。

济南公共场所室内广告位招商:15864520179


    关注 帝悦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