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宇宙》

 

所以念君者,为百年,不过一夕。...

宇宙
Cosmos  

所以念君者,为百年,不过一夕。
《宇宙》是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撰写的科普书籍,出版于1980年,与其配套的科学纪录片《宇宙》(COSMOS:A Personal Voyage)在同年上映,广受欢迎,一度成为全美收视率最高的公共电视剧集。

《宇宙》成书于冷战后期,1980年,距离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过去了十余年,距离“阿波罗11号”登月也已经过去了十余年,而1977年出发的“旅行者1号”刚刚抵达土星。同年,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右翼政治将许诺给人们以平静、接纳的生活。与十年后柏林墙倒塌的那声巨响不同,《宇宙》在时代的门槛前仿佛客观冷静的预言。
总览《宇宙》一书共十三章,萨根无不是用宏大的笔法从宇宙的特征开始谈起,但他并非简单地向我们提供科学知识,而是以独特视角,将那些周行天地的星辰和人类神秘的命运用科学和理性联络起来。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萨根
这是萨根开篇的第一句话,笔者不认为这代表萨根是一个相信“宇宙永恒”的乐观派(本书第十章《永远的尽头》即讨论了宇宙消亡的种种学说)。笔者认为,这句话是写宇宙与人类的关系,不管宇宙过去、现在、将来变成什么样,它永远都是人类好奇的对象,人类实践智慧的对象,人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宇宙的命运联系起来的。



科学与伪科学,理论与实验,幻想与实证……人类的科学史与文明史上激烈的剧变在萨根的叙述下抽象成这些相互对立的命题,而这些命题正是宇宙给文明留下的刻痕。追忆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次浩劫,萨根叹息文明的萌芽与衰落多么无常:商业活动导致了思想风气的开放,却又产生了阶级分化,轻视劳动和实践的观念产生了,特权和迷信渐渐束缚了学术自由,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文明史仿佛陷入噩梦般的循环中,商业侵略、吞噬着一切人类出自本性的探索……




还记得吗?电影《后会无期》中升至半空炸毁的追逐“旅行者1号”的卫星。还记得吗?《秒速五厘米》中虚构的抵达海王星的探测器。







对宇宙的热爱总是和人类对神秘命运一往无前的勇气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勇气,则渐渐变成一种青春的怀念,不仅止于此,它也变成了冷战时代的精神遗产,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独有的,渴望开拓宇宙的复杂情绪。在右翼政治彻底终结“60年代”的自由以后,人类对这种情感陌生起来,于是,商业化的浪潮再一次将其搬上荧屏,亦真亦幻的自由以新的方式诱惑着新一代的青年人。
而萨根笔下的宇宙,还是那么深邃无垠,小小的人类文明的一切就在这里演进,消亡。萨根是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用最科学最理性的方式发挥出来了,笔者只好不嫌俗套地引用马克思的那句名言来致敬
如果我们

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

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

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

存在下去

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怀念萨根


暌违34年,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COSMOS:A Spacetime Odyssey)作为卡尔·萨根《宇宙》(COSMOS:A Personal Voyage)的续集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尽管斯人已逝十余年,续集的编剧中依然恭敬地保留着萨根的名字,纪录片的主持人Neil deGrasse Tyson博士亦是在高中时代深受萨根《宇宙》的启发,投身于科学传播事业,延续着萨根的生平志愿。


如果说,2014年的《宇宙时空之旅》中那些瑰丽奇景是宏大的想象与演绎,那么,1980年的《宇宙》更像是萨根以他超凡的人格魅力和高雅情致带领观者进行的一场旅行,你惊叹于游览路线的奇巧幽僻,神迷目眩,却又不得不折服于导游高屋建瓴的视角和求索古今的气魄。而《宇宙》一书,其实也并没有多么艰深的内容,只是萨根对宇宙和科学的那份激情,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虑贯穿全书,又被天生的幽默随和气质中和,令人钦佩。

笔者认为,《宇宙》一书展示的正是科学作为一种“高雅文化”而非理性工具所呈现出的美,而这种美,也是优秀的科幻小说给读者所带来的精神体验。这种美并非仅止于用理性思辨和严格论证让人信服,而是进一步展现了心系宇宙、反思科学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丰富。可以说,能领略这种美,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内在气质,是科幻迷的一种了不起的修养。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千余年前,庄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而萨根也深知这一点,人类历史的短暂,人类文明的脆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不堪一击。而我们并非生而为宇宙浪子,仍然依恋着文明的小小摇篮——地球,这个“暗淡蓝点”。然而从文明诞生起,自相残杀、固步自封、盲目迷信一次又一次扼杀追求自由与真理的思潮。在追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毁时,萨根写道:“整个文明就好像经历了一次自我惩罚的脑外科手术。对文明的记忆、发现、思想和激情的绝大部分都不可挽回地灭绝了。这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而,萨根将大爆炸写入本书的最后一章《为地球呼吁》:尽管文明一次次经历浩劫与重生,人类依靠智慧和勇气,还是找到了我们的家园和我们自身在宇宙中的渊源。这是地球46年的旅程,也是人类360万年的旅程,是前人一个个足印拼接而成的奥德赛。
属于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属于一个文明的生命,同宇宙相比,也是短暂的。一个种族的延续与消亡,不仅仅是它自身的历程,也是它对于宇宙全部认知的一次历程。萨根的忧思与呼吁在岁月中渐渐消逝,而如萨根一样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科学家,也渐渐隐匿于时代的喧嚣中。

文  戴逸


    关注 川大科幻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