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八省市转型发展现状

 

具体而言,在高端装备领域,发展大型工程机械、超高压输变电、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



广东: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受惠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借助港台的贸易、信息通道进一步获得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迅速形成了产业优势,广东成为出口导向型加工制造业的“世界工厂”集聚区。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支撑广东经济规模连续26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26375亿元,以单独经济体计算,排名位列世界第5位。

从积极的方面看,虽然广东的投资增速在下降,但是广东经济发展的质量较好。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广东的财税没有大幅度下滑,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企业效益也好于全国,2015年上半年广东比全国高了8个百分点。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广东的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比如创新驱动力相对较弱,关键技术缺失;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比较滞后,特别是通用装备和专用装备等“工作母机”薄弱;广东制造业效益水平不高等。

目前,广东已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与其他省市的最显著区别是制造业分量巨大。目前广东省民营企业有数百万家,主要集中在各种形式的专业镇中,是广东一支巨大的发展力量。但同时,广东的产业集中度和配套能力却不高。

调查发现,广东的大型垄断企业数量远少于江苏和山东,而且大企业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大企业的增量也主要来源于珠三角,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珠三角的产业集中率还未出现明显变化的趋势。

目前广东抓的重点工作,一是产业转移,二是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广东制造业产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特别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广东制造业企业注入了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比如以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智能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加快融合,促进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健全,智能制造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此外,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子商务以及由网购带动的邮政、快递、信息消费、3G用户等发展都非常快。

江苏:

江苏是中国制造第一强省,总产值占全国的1/8,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从江苏省提供的数据来看,2015年上半年,工业企业收入、利税、利润均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连续6年排名第一。

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的天花板在降低,而税收、物流、用工和环保政策导致生产成本的水平线不断升高。2015年上半年,苏州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4.5%,而无锡只有3.9%,比全国的6.3%还低不少。市场需求趋弱、用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使企业运行困难增多、投资意愿降低。江苏制造业进入新一轮的洗牌。

在此情况下,江苏省的制造业有了一些变化。其亮点是,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增幅低于江苏全省工业3个百分点。2014年,江苏压缩钢铁产能377万吨、水泥153万吨、平板玻璃220万箱、船舶345万载重吨。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江苏提前两年完成。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3%,但利润总额增长14.5%,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7%,增速低于上年同期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化令人瞩目: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速度在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40%。

此外,江苏外向型经济起点较高,在引进外资的时候就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如IT的明基、华硕都是非本土培养,外来资本带动了苏州通信产业、电子产业的崛起。但与此同时,江苏也意识到电子产业缺乏产业基础,一旦大量外资撤离,前景堪忧。江苏的策略是,孕育和培养本土新的增长点,为行业持续投入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更多偏向工业设备、技术以及人力,培养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创新团队。

山东:

西部相对落后,东部相对发达,山东省发展并不均衡;工业种类齐全且体量庞大,全国重点调度的140个重点门类里,山东有110个在前三位,经济总量以及制造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2014年,从经济总量上看,山东以5.94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三,广东、江苏分别以6.78万亿元、6.51万亿元位居前两名。

处于“新常态”下的山东制造业通过技改、创新,行进在启承转合的关口。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升级要效益、向走出去要效益,借助调减淘汰落后产能,山东传统制造业在突围。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成为山东经济的稳定器;从政府到企业,山东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经济新形势下,山东许多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制造迈进。

2015年4月13日,《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出台,山东旨在通过6-7年的持续努力,推动发展理念、定位、动力和途径的根本转变,加快构建自主创新强、质量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先进工业体系,实现山东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提升。根据行动计划,山东工业增长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争取以不超过30%的新增土地、40%的新增能耗和50%的新增物耗,实现工业增加值4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万亿元、年人均工资收入9万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湖北:

从湖北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看,大约70%是重化工业,结构偏重给全省工业乃至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困难,调整起来也需要一定时间。与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轻工业存在短板。

湖北制造业是在国家战略布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东风、武钢、武重、武船、江航这些企业在内的装备制造和钢铁行业等都是如此。当地很多企业都是招商引资或东部产业转移过来的,譬如富士康、联想在武汉都建有大型生产基地,在孝感很多企业也是承接产业转移过来的,造纸行业尤其典型,孝感也因此被称为“华中纸都”。门类齐全,但缺少响亮的本土品牌,是湖北制造的一大软肋。

近年来,随着湖北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湖北的产业结构包括制造业结构正在优化,逐步趋向合理。轻工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例,去年实现了600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改变了过去畸重重工业的状况,机械装备、食品、汽车、化工、纺织、建材等几大制造门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收入超过3000亿元。消费类制造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耗能产业不断下降。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向高级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在制造业转型中,湖北省重点将制造业转向中高端,加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力点,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传统产业里面孕育了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一大批新的产业高新技术得到运用,虽然还没有成为新的接续力量,但处于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对环境更友好的新型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

重庆:

2015年上半年,重庆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1%,保持2014年以来增幅持续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以上的良好势头,在这一衡量工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指标上,重庆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茅。

重庆需要继续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也是与国家对重庆市的定位分不开的。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对重庆市的定位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重庆借鉴欧美、台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成功经验,制定“创新11条”,力求在创新投入、研发主体培育、产学研合作、成果与人才激励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进产品创新;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此外,重庆希望推动川渝地区成为天然气产业发展试验区。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对于产业发展和环境保障都有积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川渝地区富气的优势,培育了一大批天然气化工企业,并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但是,由于我国天然气价格高企,导致天然气化工产业亏损严重,建议由国务院明确有关部委牵头专题调研,将川渝地区作为国家天然气产业发展试验区,研究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加快发展。

湖南:

湖南制造业近年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可谓是狂飙猛进。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突出优势,而且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与相应的国际巨头同台竞争。无论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还是在俄罗斯、南非、印度、巴西等新型市场及欧美等老牌国际市场上,无处不闪烁着湖南制造的影子。

依托本地资源建立起来的湖南工业在全国最有特色的还是有色冶炼。除了众所周知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也是湖南制造业突围的主体之一。能够代表湖南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还有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农业机械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装备等。

利用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国际化程度和创新能力等指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显示,湖南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仍与国内强省有差距。以中部六省江苏、山东、广东进行省际比较,从综合竞争力看,湖南落后于江苏、山东、广东、河南、安徽和湖北,位列第七。

该省将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湖南省情的特色产业如工程机械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发展。同时引导金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完善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授信额度的支持,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引导支持风投、私募等加大对装备制造产业的投资。

浙江:

2015年上半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这是继2014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之后,浙江产业构成进一步从“二三一”转向“三二一”。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浙江“三产”比重超越“二产”的时间比全国晚了一年。而与此同时,伴随着“二产”和“三产”的“此消彼长”,近年来浙江也出现了“结构优化VS产业空心化”、“去工业化VS工业化尚未完成”等诸多争论。

浙江企业的转型升级看,优势资源,资本、企业家能力、政府鼓励扶持措施等都不缺,缺少的,是人才和技术创新。

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困难,其核心问题是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核心竞争力并没有随之提升,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有优势,金融化、互联网化在浙江具有基础。同时,浙商的开拓精神在全国也享有盛名,善于捕捉商机、能吃苦、会经营等特征都是经过市场检验后贴给浙江商人的标签,能否重新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高地、改革开放的政策能否重新全国领先,浙江有很多机会可以把握。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机器换人”等制造业转型升级举措,包括用电在内的工业用能下降、企业用工尤其是“普工”需求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转型升级的效果。

2014年,浙江淘汰了逾2万家被视为低端落后产能的企业以及家庭作坊,其中落后产能企业3500家,小作坊1.88万家。

相关数据显示,尽管2014年关停淘汰低端落后企业影响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但是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6.9%。工业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税收、工业从业人员薪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

天津:

天津的工业规模体大若象,仅次于上海。据津沪统计局数据,两市工业总产值都超过3万亿元。如果用最简短的一句话形容天津工业,那就是大制造、大化工。然而,2015年8月12日的一声巨响,让化工围城的天津再度蒙上阴影,而先进制造的突围之战,迫在眉睫,也在所难免。

天津市近年来的工业增长非常迅速。从2007年到2014年,天津工业总量净增了2万亿元。但近年来天津工业呈下滑趋势,工业增速从2014年开始出现明显下滑,去年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8.7%,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8.8%。

据天津市工信委公布的消息,天津编制行动方案计划在18个产业领域做强天津制造。天津市政府提出,经过三年时间培育,天津市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具体而言,在高端装备领域,发展大型工程机械、超高压输变电、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海工装备重点发展海洋油气、临港机械、海水利用等。民用航空将推进天津空客亚洲中心建设,形成集航空研发制造、维修、物流、金融租赁、培训会展为一体航空产业体系。而汽车产业将发展中高级乘用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以及发动机、变速器等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将发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推动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智能终端产业将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系统、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金融终端六大重点领域。


    关注 四代工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