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口才曲艺表演学习手册·教你表演艺术》:第四节 三重唱

 

------第四节 三重唱------



三重唱是一种专为三人合唱所谱制的乐曲。在歌剧中,除二重唱被广泛运用外,三重唱亦是最常见的一种声部组合形式。

莫扎特就十分爱用三重唱,《女人心》第一幕第二场阿尔方索安慰两位青年的未婚妻时用的就是三重唱。在莫扎特的其他歌剧中,三重唱往往与二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等混合使用,其织体形态时而是自由模仿式,时而是对话式,时而是衬托式,时而是柱式,用得十分灵活。《卡门》第三幕第二十分曲是一段三重唱,前面的大量篇幅是两个吉卜赛姑娘洗牌算命的二重唱,然后进入卡门的声部,形成织体自由的三重唱,先为衬托式,最后为柱式。多种重唱形式混合使用的现象,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更是屡见不鲜。

另外。还有威尔第创作的歌剧《欧那尼》1830年2月15日在巴黎首演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歌剧故事叙述爱尔薇拉被迫和老公爵吕古梅结婚。但她却爱上了年轻英俊的西班牙大盗欧那尼,并准备一起私奔。然而国王唐·卡罗斯也前来向爱尔薇拉求爱,因公爵上场,他们的计划都被打乱。国王绑架爱尔薇拉,欧那尼赶来与国王决斗,国王却认为强盗不配和他决斗而拒绝。不久国王带兵捉拿欧那尼,欧那尼逃走。吕古梅公爵与爱尔薇拉结婚。欧那尼乔装香客借宿,前来相会爱尔薇拉,恰逢国王征剿大盗。吕古梅公爵出于贵族的荣誉,不肯交出欧那尼,国王把爱尔薇拉捉去做人质。欧那尼为报答吕古梅,拿出号角,无论何时,只要公爵需要,欧那尼立刻献出生命相报。后来欧那尼和吕古梅的反国王势力集会,被叛徒出卖。国王决定处死参加叛乱的贵族,赦免欧那尼,并将爱尔薇拉许配于他。在新婚宴会上,忽然传来号角,吕古梅前来要命。欧那尼决不反悔,爱尔薇拉在欧那尼自刎便后随之而去,吕古梅深感痛苦,也自杀。终场也是一段感人肺腑的三重唱。

三重唱的结构

除了在某一戏场面中插入的短自一、两句,长至更多一些乐句的乐段式三重唱结构外,还有斌格式和交响式。

斌格式

罗西尼《塞尔维亚理发师》终幕的暴风雨过后三重唱(宣叙调和三重唱),体现了一种多主赋格式的结构。这是巴赫之前的赋格形式,乐曲的每一句都有自己的答句,整个乐曲由一连串的应答构成。

在三重唱之前是一段宣叙调,交代了情节的发展。风雨平息后伯爵阿马维瓦和费加罗沿着落水管爬上露台,潜入屋内。两人唱了一段宣叙调。

费加罗:“我们终于到了!”

阿马维瓦:“快亮灯吧,罗吉娜在哪里?”

罗西娜出现了,她不知两人的计谋,唱道,“休想把我当玩物!”

阿马维瓦承认自己就是罗西娜仍然爱着的林多罗,此时误会消除,皆大欢喜。

接下来的三重唱中,它的第一主题由罗瓦娜陈述,f大调。

罗西娜:“啊,这瞬间,实在美妙,阿马维瓦和伯爵,竟然就是一人!多么意外,令人激动万分!”转调过渡由费加罗担任,他在一旁插嘴道:“现在她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是谁了,这都是我的功劳!”答题由伯爵在属调上演唱:“啊,这瞬间,实在快乐,它来得意外,令人激动万分!”费加罗的旁白又把调性引回f大调,然后是主题在他的声部上的进入:“看吧,靠了我的聪明才智,有情人才能在一起。”

第二主题是一段花腔式的旋律,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喜悦心情。这一主题仍由女主角首先呈示,答题由伯爵紧跟,费加罗的旁白由第一段的句后过渡进而为句中的呼应。罗西娜:哦,结合在一起,多么幸运,不再忧伤。阿马维瓦:哦,结合在一起,多么幸运,不再忧伤。

这次是一个宣叙式的间插,这段的末尾三人以花腔形式结合起来。

第三主题是一个欢快的歌曲,改由伯爵首呈,与前两段不同的是主答题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音色交替变奏,而是音色的叠置,因此当费加罗声部继罗吉娜答题之后的进入时,已是三部重合:

伯爵:紧步轻声,遮灯莫慌,沿梯穿窗。

罗西娜:紧步轻声,遮灯莫慌,沿梯穿窗。

费加罗:紧步轻声,遮灯莫慌,沿梯穿窗。

罗西尼的这段三重唱是采用多主题赋格式的格律形式。它恰当地表现了戏剧发展环节上不同角色的同样心情。不同的主题又多侧面地揭示了人物心境的层层递进,因此成为歌剧中脍炙人口的精品。

交响式

莫扎特把他的交响乐写作技巧用进歌剧的创作中。《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伯爵正想调戏苏珊娜,恰被音乐教师巴西利奥撞到,而苏珊娜又为了要藏匿凯鲁比诺而紧张。表现这一情景的第七分曲的三重唱是一个三部性的结构,呈示部主部有两个动机,其一是表示伯爵的气愤,其二则为巴西利奥的道歉。连接部由连接部由苏珊娜唱出,之后在f大调进入第三动机,那就是表示这三人都很尴尬的动机。虽然这三个动机的素材与剧中人物的咏叹调旋律并无关系。但在这段重唱中却也能把人物在情景中的心态表现得很好。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113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五节 四重唱------

所谓四重唱,就是四声部合唱的复音歌曲。这种作品,是由作曲家弗莱米斯于1450年左右创立。16世纪的许多歌曲例如《经文》《弥撒曲》《牧歌》等,均由四部组成。以后有扩充为五部、六部至八部的结构。17世纪,四部合唱作品只用于英国的无伴奏的格利合唱。和德国的圣咏合唱。到了19世纪,由于英国的合唱俱乐部倡导的一种叫做“a cappela”的无伴奏合唱,而且,此类作品被认为是研究和声学及对位法的最佳途径。

在歌剧中是指在同一戏剧场景中,四个出场人物的戏用四重唱形式来表现各人的心理情感状况,这是作曲家的常用手段。例如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第一幕诗人、画家、哲学家、音乐家这四个穷困潦倒的青年在拉丁区破旧阁楼上生火取暖、狼吞虎咽的时候,便穷开心地唱起了的四重唱。

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第二幕第四场,黛丝德蒙娜为卡西奥求情,给妒火中烧的奥赛罗火上加油,令其言语充满恼怒,黛丝德蒙娜问道:“是什么叫你心烦?”奥赛罗称“头痛难忍……”黛丝德蒙娜拿出手帕要为奥赛罗消痛,奥赛罗粗暴地将手帕扔到地上:“你快走!你快走”。就在这矛盾冲突激化的关键时刻,威尔第安排了一段黛丝德蒙娜、奥赛罗、雅戈、雅戈之妻爱米丽亚的四重唱。奥赛罗与黛丝德蒙娜痛苦万状,爱米丽亚指责丈夫施阴谋诡计,雅戈强令爱米丽亚将捡起的手帕交他。这段音乐对此时各人的心理作了微妙的解释。

还有《弄臣》第三幕中公爵、玛德琳娜、吉尔达、弄臣的四重唱,先让各个角色逐一亮相,最后,再把四个声部巧妙结合。

弄臣计划在刺客开的小客栈里把公爵杀死。公爵来到后与刺客的妹妹玛德琳娜调情。弄臣的女儿吉尔达在窗外见此情景,感慨万分,而弄臣决心要复仇。

这段四重唱中先是公爵上场,他以甜言蜜语向玛德琳娜献殷勤。

公爵:美人,我记得,有一天我曾和你相遇,

玛德琳娜:放开我,你好轻佻!

公爵:唉,你怎么一碰就叫!

玛德琳娜:别胡闹!……他们的打情骂俏恰好被窗外的弄臣父女听到。

弄臣:(对女儿吉尔达)难道他的表演还不充分?

吉尔达:无情无义的人。……接着是公爵旋律的反复,同时与其他三人的旋律交织。

公爵:赞美你。我的爱神,我是你忠实的仆人,……

玛德琳娜:哈,哈,你开这样的玩笑,我觉得十分好笑,……

吉尔达:多么丑恶啊,同样的谎言,我曾倾听,我曾相信。

心儿受欺骗,多么不幸,多么伤心,

(白)我怎会爱上这样的一个人!

弄臣:安静,安静,你何必眼泪流不停,他欺骗了你,这已得到证明,安静,安静,我要立刻报仇雪恨,加速进行,似霹雳雷霆,一下子结束他的生命!……

作曲家在乐曲的最后把主要旋律交给吉尔达,一连串的音乐刻画了她内心剧烈的痛苦。

我们从这段音乐中可以看到,威尔第是以公爵的声部为主,其余三个声部都是装饰性的对比,但它们的旋律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每个角色的曲调特征和人物性格。因此这段音乐既清晰、又有立体感成为应该剧中的经典,受到原剧作者雨果的赞赏。

另外,四重唱并不一定都是戏剧性很强的场面,有时只是情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短暂中止。例如贝多芬的《费德里奥》第一幕第一场中的四重唱,列昂诺拉乔扮男装,不料被典狱长罗科的女儿玛切琳娜看中,这又引起她的情人雅基诺的不快。这段音乐的主题是相同的,但歌词不一。旋律先由女高音的玛切琳娜唱出,继而分别由列昂诺拉、罗科以及雅基诺以八度进入模仿。贝多芬用这样的织体表示他们议论的是同一件事,因此模仿声部的歌词听不清也无碍大局。在歌剧《浮士德》第三幕中玛格丽特、梅菲斯托费勒斯、玛尔塔和浮士德的四重唱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只是普通的终场而已。

大多数的作曲家都希望四重唱由均衡的男女高低音声部组成,而这愿望又必须符合剧情的发展才行,这就使得四重唱的发生概率相对要少些,不像二重唱那样几乎是每一部歌剧都有。其次,声部的关系复杂总是影响到效果的清晰,这就使得四重唱的篇幅不可能太长。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11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学生口才曲艺表演学习手册·教你表演艺术》

作者:冯志远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学生口才曲艺表演学习手册·教你表演艺术”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11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