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飞天:王永志传》:第5章 行健不息(1)

 

------第5章 行健不息(1)------



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个命运的岔路口,也意味着面临无数的选择。若选择正确,这番生命的征途就会多几分顺当,一步步向前走时也更容易品尝到几分及心的甘甜。因此,让我们苦恼的,往往不在于这路怎么走,而在于起步前该认准哪个方向。

“对青年时期的选择,我终身无怨无悔。现实生活使我进一步懂得,青年时期结合国家的需要选定事业的方向非常重要”,王永志如是说。

王永志正是用自己贲张的热血与豪情,一颗珍贵的赤子之心,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系,掘进着智慧与潜能的井,以此滋养理想,润泽事业,方成就了一幅荡气回肠的人生画卷。

——作者手记

1.清华骄子

1952年初秋,王永志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离别了家乡,来到了享誉中外的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精英荟萃,许多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云集于此。

清华园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却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李济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可谓光耀西山;清华培养的人才群星璀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及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无不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成为后世学子的楷模。

大梦飞天王永志传第二章行健不息王永志漫步在水清木华、钟灵毓秀的清华园,呼吸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的人文气息,听着悦耳的清华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他那颗年轻的心和所有刚入学的学子一样,被感染,被牵动,久久不能平静。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秉承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及“行胜于言”的校风,召唤着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奋进的决心。

在这里,王永志第一次听到了一个名字——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1929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28岁时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3年,清华大学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国无端阻挠,声援钱学森回国”的群众大会,刘仙洲、梁思成等许多学术界名流纷纷上台发言,声援遭美国扣压拘禁的钱学森。王永志心潮澎湃,原来大洋彼岸还有一位如此有学识有气节的中国人,连美国人都不愿意放他回来!

钱学森的对科学事业的追求,身上洋溢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浩然正气,使王永志心生敬意。他想不到的是,十几年后自己会汇入这位大科学家所创立的伟大事业中,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为中国航天事业并肩战斗,而且结下了深厚如师生般的情谊。

入校后不久,学校为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考试。并成立了10个班,王永志被分到多为尖子生的第一班。他在这方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及爱国主义情怀的沃土上,如饥似渴地学习飞机设计的专业知识。

这一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为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家把建立新兴的航空工业作为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的一个重要支柱,把人民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从而将清华大学等8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建成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清华航空专业的学生,仍留在清华园学习。

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人生便有了导航仪。这时的王永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与树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所学知识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思想,使他在发愤读书、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2.留苏预备班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中央为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高瞻远瞩地派出大批留学生走出国门,向苏联、东欧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这项工作被纳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

王永志因学习优异、思想进步,校方经多方考察将他列为留苏的人选,决定送他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系领导专门找他谈话,听取他的意见。

选拔留苏的条件非常严格,以至于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够得上入党条件,却不一定够得上留苏条件”。如此重任落到自己身上,到一个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进行学习,王永志感觉自己像在做梦。

一向疼爱儿女的母亲,听说王永志要留学苏联,忧心忡忡地说:“这么大老远的,想让你大哥给你写封信都不容易,我放心不下,别去了!”

大哥劝母亲说:“永志是咱们县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第一个考上清华,这次又是第一个到国外留洋的,这不仅是咱家的光荣,也是咱们村咱们县的光荣。他是国家派去的,是为国争光去的,咱们没有理由拖他的后腿!”

听永山这么说,母亲纵有千万种对儿行千里的牵挂,也大心大意地同意了。有了家人的支持,王永志安下心来,投入紧张的语言学习中。

建国之初的中国并不富裕,为了确保留苏预备班的学生身体健康,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国家再穷,也要保证他们的健康。”这些平时吃惯了玉米面、窝窝头和萝卜咸菜的年轻人,吃上了有肉的荤菜和大米饭、馒头、烧饼、花卷,有时还有大对虾。王永志深深地感到国家交予自己肩上使命的重大,矢志报国的豪情一刻不停地鞭策着他勇往直前。

就像许多古老的美丽传说一样,茫茫人生中的两个人似乎就有着冥冥之中的牵系。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中,有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像一道美丽的风景,走入了王永志的视野,她就是同班同学王丹阳。

王丹阳来自上海,因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质过硬,也被推荐到留苏预备班。她不仅学习刻苦、充满灵性,而且秀外慧中、文静温婉,深得同学们的青睐。为了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大学里有时会组织舞会,3岁时就会闻歌起舞的王丹阳像个美丽灵动的天使,不仅舞姿翩翩,而且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博得了众人歆羡的目光。而王永志的高大英俊、阳光健朗、淳朴敦厚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令同学们喜爱。

两个同样优秀的人,自然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互欣赏。他们在学习中经常交流心得,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颗青春的心渐渐地贴近了。后来,王永志与王丹阳在1000多名留苏预备班中优中选优,双双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

国家为了使留苏学生在异国他乡能顺利学习,把能想到的解除他们后顾之忧的大事小情都想到了。不仅承担全部学习费用,就连生活用品配备也一应俱全。大到羊毛毯、大衣、西服、毛衣,小到御寒的帽子、鞋袜、内裤,事无巨细连男生的领带及女生的面油香水都做了准备。留苏的学子们感慨万千,这些物品,作为一个穷学生是从不敢奢望的,国家却为他们做了如此充分的安排,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即使是生身父母为儿女打点行装都不可能如此周全,而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如此精细地把一切都为他们打理停当。

1955年秋天,王永志、王丹阳与留苏学生们装着祖国和人民的厚爱与期望,高唱着嘹亮的“莫斯科北京!莫斯科北京!人民在前进,前进,前进!为光辉劳动,为持久和平,在自由旗帜下前进……”的歌曲,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列车。

王永志的人生也像火车拉响的笛声,风尘仆仆地驶向梦想的远方。

3.红莓花儿开

对于每个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异国他乡的大学生活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对王永志来说也不例外。

莫斯科是座文化名城,拥有1000万人口,幅员涵盖800平方公里,在地理和文化上都可以说是东方与西方的交会点。城内众多富有俄国古老风情的建筑,不仅见证了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社会安定,生活富足,活力四射。

王永志就读的莫斯科航空学院,举世闻名,是苏联培养航空航天人才的高等学府。1930年建校,师资力量极其雄厚,有许多国际知名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权威在此担任教授或兼职教授。航空学院设有多个科研实验室,所拥有的诸多试制工厂、推进试验设备、风洞和飞行模拟器等航空试验设备,在苏联有关高等院校中数一数二。从这里毕业的航空航天技术人才,活跃在苏联和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的各个领域,用他们的智慧和知识推动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在苏联任何一个设计局、任何一个航空航天科研机构、任何一个航空航天工厂,都有“莫航人”辛勤耕耘的足迹。

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走在人文气息浓郁,树林幽深、鸟啼悦耳的学院小径上,不远处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绸带顺势蜿蜒而过,空气清新得像被清水洗过一般沁人心脾,使人罔若置身于世外桃源,忘了这里实则是一所大学。

异国的美丽风景没有让王永志沉醉,他深刻铭记自己来此的目的及自己学成报国的远大宏愿,不忘忠于党和祖国,忠于自己的信仰,把祖国的期望转化成学习动力。周恩来总理曾在中南海会见留学生时说的话,“你们每一个人出去学习,国内要花培养25个大学生的钱,因此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5分……”,时时响在他的耳边。

还在国内时,很多留苏生对留苏学习、生活的困难已有充分的准备,且在留苏预备部接受了语言强化培训。但是,当置身异国,他们才真正感到课本上的学习与实际使用上的差距,遇到了实地语言应用的障碍。王永志在国内时俄语考核是5分,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并且一有时间就主动地向当地老师及学生学习,他的俄国交流关很快通过了。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的同学在一段时间以后仍不能应用自如。语言上的障碍,给他们的学习及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还闹出了一些笑话。比如,有的同学刚到苏联,去食堂吃饭,拿着菜单却一脸茫然,无法完全看懂,只认识俄文的1、2、3,便按顺序点了前三样。等饭菜端上来一看,竟然全是清汤,弄得哭笑不得。还有的留学生,第一个月上课,老师说的话听不明白,甚至一节课上完了都不知道刚刚上的是哪门课。有的人上午外出购物,回来时却是大半夜。原来他迷了路,中国有句古话“路在嘴上”,在这里却完全不适用了,纵使怎样向人询问,都分辨不清对方说的是什么,只得一条路一条路地往回找。

王永志曾是莫航中国留苏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心急如焚。国家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出巨资让留学生们来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莘莘学子绝不能被语言不通捆绑住手脚,影响了学习,更不能让一个新来的同学掉队。

王永志从上中学时起,担当过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班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刚开始时,人一多,腼腆内敛的他一讲话就脸红,不知道从哪儿讲起,哪怕只是宣布一个通知,事先也得考虑考虑,打打腹稿。久而久之,人再多他也不会再怯场了,而且无论是说话和做事都变得有条有理,这个时期培养了他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做学生干部还有另一个好处,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身体力行,时刻提醒自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同时,社会工作也使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拓展了胸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虽然不可避免地要耽误一些时间,却培养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留苏期间的王永志能力强,效率也高,把两者关系处理好不会影响成绩。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效率,而不是花费多少时间!

使新同学通过语言关,成了当务之急。一有时间,党支部和学生会便组织留学生与当地师生联谊,语言好的同学与稍差的学生结对子,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语言训练,使大家的语言能力迅速提高,到第二学期留苏学生几乎都过了语言关。自1956年担任莫航中国留学生党支部书记起,王永志在所学课程及工作事务间不断穿梭,他天天奔忙得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留苏期间的王丹阳

王丹阳在莫斯科石油学院学习,由于学习紧张,王永志与他心爱的姑娘聚少离多。这时,他们间的同学情谊已逐渐发展成爱情。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对以心相许的恋人相约先以学习为重,待回到祖国后再谈结婚事宜。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075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传记名著小说 《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作者:白晶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大梦飞天:王永志传”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075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