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第3章 花事绕心头,知否知否

 

------第3章 花事绕心头,知否知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易安是个出色的电影编导,视觉大师。她仅用33个汉字就写了一个故事,甚至赋予这个故事强烈的镜头感,若我们声情并茂地将这首词读完,整个场景就会立体地呈现在眼前。

疾风骤雨肆虐了一夜,醉酒后睡得酣甜的闺中小姐迷迷蒙蒙地听到风雨声,心中记挂着园里开得正旺的海棠花,却因酒醉乏力又陷入沉睡。天明后还未睁眼,昨晚忐忑的心情便涌了上来,惺忪着唤了一声外间的侍女,小丫头轻手轻脚地过来卷帘。

小姐犹豫了一下,问:“园子里景况可还安好?”

侍女随口应答:“园里的海棠经了这风吹雨打,却也还和平常一样。”

小姐轻哼一声,微愠:“你可知道,那海棠定然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精造句善谴词巧用字,但才情却不刻意外露,只说这首小令,三十余字无一难字,如此平白浅近,就是能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对这首词评价极高,称它有人物,有情节,有对白,有情绪,若非有生花妙笔,恐难驾驭。其最经典之句在于“绿肥红瘦”,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里评此句为“人工天巧,可谓绝唱”。一般来说,肥瘦二字很难让人联想到诗情画意,但易安却在这四字上套用了多种辞格:通感、借代、对比、拟人、摹色、衬托,将园中海棠被骤雨摧残之后叶多花少、绿浓红浅的情状描摹地如此通透,直将腐朽化了神奇。

除这惊世绝句之外,这首词中还有一字格外动人——“试”,若说“绿肥红瘦”给人的冲击是视觉上的,那这一个小心翼翼、惴惴不安的“试”便直截了当地戳到心窝了,但此间的妙处并非人人都能体会。

人们大抵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越是在意,越是忐忑。词人心知经了这一夜风雨,海棠定是不堪蹂损而残红狼藉,她不忍心亲眼见此景象,又怀着侥幸的期待,于是忐忑着“试问”正在卷帘的丫鬟,一个“试”字把词人害怕听到海棠凋零的消息却又关心花事的曲折心理再现出来,神情口吻,仿佛就在眼前,这般惜花爱花的心事,可有人知否?

林黛玉最有可能懂她。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的经典一幕,书中第二十三回写到: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妹妹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爱花,欲使落花逐流水,但黛玉却道这个方法不妙,宁可多费些心力将之埋入花冢,也不肯让这清洁的花被别处的污垢糟蹋了。黛玉爱美怜花的细密心思源自她本人的高洁,而非一时心血来潮。

黛玉不但是红楼惜花人,还有人说她是大观园里的李清照。这两个女子确有几分相似,命运待她们不薄,天生的才华,敏感的情思,完美主义的理想;但生活只给了她们一半幸福,没辜负锦衣华盖、轻狂风流的年少,也没能逃脱坎坷多舛、锥心刻骨的命运。

但两人又不同,同是性情中人,黛玉的通透来自她的率真,易安的豁达则来自她骨子里的豪气,黛玉心里多是女儿家的小情怀,易安却是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放置在了大的时空里。

且说这一场花事,想到随流水而去的花朵可能会误入泥塘,林黛玉一定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她只觉自己就是那待人处理的落红,其后所作的一首《葬花吟》更是字字句句皆藏心事;想到满地狼藉的落花,李清照当然也会惋惜,也会遗憾,但这时的她或许暂且还未体会到与春逝花陨相伴的韶华渐老之感,诚然是因怜花而伤花,因喜春而惜春。

还有一个惜花人也写了一首咏海棠的诗,便是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说来有趣,苏轼与李清照,一开豪放先河,一为婉约之宗,却不约而同地借诗词表达对海棠的相惜之意。易安表达地急切,东坡袒露地直白,“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极是痴绝:当月光转过回廊,再照不到海棠花上,诗人竟不忍将花独留在暗处,干脆点起蜡烛以烛光为海棠花驱散黑暗,大有与花相伴、通宵达旦之意,真不知这是诗人之幸,还是海棠之幸!

爱花的人大抵如此,因花开而露笑,因花香而沉醉,因花谢而伤感,因花落而坠泪,到了极致便是一个“痴”字,表面看来苏东坡似乎比李易安还要痴迷几分,但倘若李清照没有因酒醉而酣睡,她大概会披衣起床,寻个法子帮海棠遮风避雨也未可知。

惜花之语向来繁多,李商隐的“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让人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平添惆怅,林黛玉的《葬花吟》除有几分傲气,就只能让人伤心了。但细细咀嚼苏轼的《海棠》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没嗅到海棠花的芳香,倒读出一股厚道来。

无论唐宋,花开花谢固然是同样的风景,春归春至照样难留,但不同人写出不同的味道,或许是因为他们早已把各自的品性,乃至全部生命都种植在作品里了吧,只待知音。

参考:

http://hi.baidu.com/%B8%D0%B6%F7%B5%C4%E7%D1/blog/item/01337e2c583364e88b1399b6.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0804969.html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book&a=2775648

《尘烟如梦花事了》P54 中国画报出版社

《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P51 哈尔滨出版社

《怡情书吧-李清照》P6 中华书局

《宋词鉴赏辞典》P883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7220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4章 这个秋日比别处温柔------

——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随手翻看案头的宋词,来不及设防,就跌入了秋思秋愁秋怨的圈套。

数百年前宋人的伤流逝、叹别离被初秋的寒露、暮秋的凝霜裹挟着,不期而至,化作恼人的秋风秋雨、萧索的衰草枯藤、瑟瑟的倦柳枯荷、冷冷的寒江暮湖、长鸣的残虫孤雁,化作文人墨客点染在砚边纸上的一声叹息。

明快的夏季一消,秋意就浓了起来,唐宋文人的才思在这个季节总是格外敏感,一叶知秋,落叶见愁,以至于唐宋诗词里的秋境,也笼着浅浅的一层愁色。

想到千年前对着秋风秋月吟诵唱和的宋人,总觉得他们的眉头该是皱着的,嘴角当是垂着的,就连润笔的墨可能也是和着烦恼调出来的,也便难怪,连他们吟出的词都带着清冷的凉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乌夜啼》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晏几道《思远人》

读罢这些诗词,当真容易让人心生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但是,年轻的李清照自是有些不同。

那时候她还没品尝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刻骨相思,也未萌生“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忧国之殇,她拥有的是与生命共鸣,与天地齐舞的朝气,所以旁人眼中萧瑟的暮秋湖色也多了几分蓬勃与可爱。

这幅晚秋湖景由一个远镜头开始:高远的天空下,一片辽阔而旷远的湖水泛起微澜,秋色已深,远远地望过去,塘里的红莲衰萎,昔日空气中浓郁的荷香也淡薄了些。这些意象似乎也有点泛着冷秋的韵致,但在李清照眼里,这委实是一派令人怦然心动,忍不住想去亲近的山光水色——这风景之妙、之好,“说不尽”,道不穷。

镜头被推近:荷叶虽然早已凋残,但放眼看去尽是饱满的莲子,成熟的季节总能给人些许惊喜不是?两岸的水草、沙渚上的蘋花受清露洗涤、滋润,与摇曳的莲蓬一起,给人丰盈充实的质感,又让人感受到含翠凝碧的生命力。景色如此令人流连,但游人却不得不离去,百般不舍的词人婉转地表达了内心的不舍:那眠沙鸥鹭一定舍不得让我走,你看它都别扭地不肯理睬归去的人!

这一页秋日格外温柔,似乎它的下一页不是寒风飒飒的严冬,莺歌燕舞、沁人花香仿佛马上要穿透纸张浸过来了。这首词尽在写景,但字字都含情语,词人把自己的感情浇灌在客观景物之上,是为“移情”,所以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花草水鸟都在留客,万千心事都在一“亲”一“恨”之中。

古人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之法在古诗词中极为常见,将情寄托于景,即以景移情,正如《双调忆王孙》上下两阙中的末句;将情托拟到物,便为以物移情,原来没有生命和情趣的外物就因此获得了灵魂,如常见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花鸟、烛泪都因“移情”完成了与文人喜怒哀乐的相通。

这是厚厚的宋词里一页特别的秋色,少了伤感,淡了凄楚,平添了一些意气,多出了一股盎然,倒显得旁的秋都是凉的、薄的、苦的、硬的,她李易安的却又暖又浓,又甜又柔,脆生生地让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多了几分生气,几分温柔。

中国的古典诗文里,喜秋的作品倒也颇有一些,如刘禹锡的《秋词》、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但这寥寥几篇很容易就被“悲秋”的主流淹没了,即便在外国文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提到过这种现象: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文选)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不分国别,秋天的枯败和萧索似乎很易引发人的共鸣,以至于文人都一个个“眼望苍穹,右手按胸”地抒发着和秋天同个频率的悲伤。但是,在秋天向自然的神奇寄语,向生命的美感致敬的李清照并不孤独,在她去世数百之年之后,英国诗人济慈以一首《秋颂》成为她的同行者。

“春歌在哪里?哎,春歌在那方?别想念春歌,——你有自己的音乐”,春歌固然嘹亮,秋曲也有其美妙:蚊蚋的合唱、蟋蟀的长鸣、知更的高声,群燕的呢喃……谁敢说这个“果实圆熟”的时令不是美丽的呢?

济慈一生历尽坎坷,写这首诗时,贫困、疾病不止不休地折磨着他,但他却保持着一贯的乐观,如他在《忧郁颂》中表达的一样:忧郁和美“共居一处”,且与“欢乐”比邻,不管生活是多么让人忧愁,仍然可以从中寻找到美,因此也有喜悦!所以,即便是与垂暮老翁一样苍白的秋天,也有它的风景,那些时光的褶皱里,总有一种令人眼眶湿润的风景。

当李清照写下这首《双调忆王孙》时,她一定像济慈一样捕捉到了那个画面。虽然此时的喜悦与她日后所要承受的痛苦相比只是一瞬,即使生命的寒冬还是会一寸一寸地挤走她明媚的快乐,这一个温柔的秋日,仍然值得被捧到回忆深处,好生珍惜。

参考:

《秋词.秋愁.秋思》http://bbs.yingchengnet.com/viewthread.php?tid=21394

《故都的秋》郁达夫http://baike.baidu.com/view/367992.htm#5

http://nhw66780.blog.163.com/blog/static/580250272008291033369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160090100065x.html

《尘烟如梦花事了》P7 中国画报出版社

《怡情书吧-李清照》P5 中华书局

《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P76 哈尔滨出版社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7220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外文原版小说 《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

作者:木溪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7220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