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国道的年代,承德运输竟靠船!

 

当年,承德县下板城水深可达4米多;兴隆县的黄花川水深超过9米以上……







文 | 尹忠

承德是个山区,人们形容这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真是峰栾重迭,峡谷幽深,盘山路陡,蜿蜒曲折,山崖高险。早年那些旱路,多是沟沟次坎,尚不平坦。所以说,走早路,是行程远,运行慢,时间长,交通是相当不方便。当年,由关内想来承德,所走的路,也多是战道,很少有正规比较好的道路。那年月又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仅有的是靠畜力车辆和驮垛子, 驮骄、骆驼队等。在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老承德街里仅有4台汽车跑运输,显然影响到开发和经济的繁荣。

但是,承德范围内有着许多大、小河流,提供了开发水路运输的条件。如滦河,它可以穿过本地域内的大部分县域,通向关内冀东一带,连接到京都、天津、山东等地水旱路码头。这样滦河水路就成为通向关内(长城里)唯一水路航运。同时,在滦河上又有一些支流,尚有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和辽河水系,那时像伊逊河、兴州河、武烈河、柳河、白河、洒河等都能通船。

滦河流经现在区划的河北省东北部,是河北省第二大河流,河流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44600平方公里,要占河北省土地面积的24%。过去,滦河河床宽,河水深,水量大,分支河流多,有利于发展水路运输,滦河,古称濡水,从唐代以后叫滦河,元代又称御河,亦名上都河。

据访问沿河道流域的老辈人,早年的滦河水相当充足,水是很深的。从建国以后的水文资料也可说明,1962年的水文资源记载是:承德县下板城水深可达4米多;兴隆县的黄花川水深超过9米以上,在60年代以前,常年滦河的水是很深的,尚有许多载货的大木中此船运行。

为了反映早年承德水路航运的历史情况,除所见,又査阅了承德、宽城。平泉、兴隆等县的历史资料。

承德县对早年的水路航运情况是这样记述的:承德县境内河流98%是滦河水系。境南部的下板城,早在元代即成为沟通热河与关内(即长城以南地方)的滦河水运码头。清代初年下板城设有把总商门(亦称武讯衙门)管理水运。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已有转运货栈4处,停泊于下板城码头的船支每天不少于数十只。庄头营、上板城、暖儿河河口,车河口皆设有码头。每年的农历的4月到11月为航季。由承德街(当年的市区尚归承德县管辖)至关内唐山的滦县。每月农历的14日或15日为上航日期,每月的农历的初三到初五为下航日期。其载运货物:上航要运棉花、棉布、面粉、海货、食盐、糖、级张、石油、火柴、陶瓷、铁器具;下航运境内围场、赤峰、平泉一带的畜产品、皮毛、杂粮、中药材及木炭,据民国23年调査(公元1934年)从庄头营发运的下航货物占沿河码头发货总量的35%。其中由下板城码头发运的要12%。次年,锦古铁路通车,滦河水运量逐年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在60年代虽有锦承、京承两条铁路 ,但是彭杖子的煤炭仍靠船支运至下板城。



平泉县史料记载是:清代平泉(八沟) 是京、津、唐通往赤峰(旧称哈达)的主要驿道,南近京东八县(指唐山的滦县、昌黎、遵化、玉田、丰润等地),地处低注易涝地区,自古缺粮。商人要以布匹、杂货前来热河换取粮食。而当时的热河的北部赤峰、乌丹、林东、林西、开鲁、经棚等族(县)盛产粮谷,运至平泉由该地转运销往关内,这样,使平泉很快成了关外的重镇,成为北粮南货的交换和集散中心。

宽城县的史料记述:解放前,境内滦河水运发达。通航路线北至承徳,南近关内的唐山,沿河道设有清河口,瀑河口、贾家安、兰旗地、西卜子等渡口。当年从事客、货运输的大木帆船和供摆渡打渔的小木船来往不断。从宽城县城以下瀑河河段也有水路航运。

兴隆县的史料也有记载:在盛水期时,洒河下游有木筏,船只通航,水运贸易相当活跃

此外,还有一些有关水路方面的史科,都是对承德水路的很好的写照。

如早年,乾隆年间围场开围以后,曾经更过一批木材,通过放木筏子把木材运往关内。据记载乾隆33年到39年的六年间水路发运木材达348万多棵。

再有记述:过去河道不仅运行货船,也有客船,不仅有民营的商船,也有官船。如咸丰年间慈禧也曾乘船,途经滦河,在大臣、太监等陪同之下来过承德。在民国年间曾任热河都统的姜桂题盗走承德避暑山庄的珍贵文物,也是通往水运官船运走的。另一份史料记载:曾任热河都统的熊锡龄1912年住进山庄松鹤斋院内,将大批珍贵文物通过水运运往北京,去北京就职国务总理的事。



过去,承德街草市河东码头是什么状况呢?

那时当地人们把武烈河统称河东大河, 草市上边这一带是承徳向关里发运和由关里发来船只的码头。在30年代,武烈河水有很大一部分河床尚没有固定,其原因是因为受水患的影响。我就看见过,武烈河水的流向,由现在火车铁桥下,直向南流到半壁山根下,顺着现在去开发区的公路,经过下二道河子,雹神庙村前山湾处流入滦河。那时武烈河水也很深,通常能够行船。像半壁山根附近,水深有三米。草市这处码头占地面积可真不小,从大坝坝头(原来纸房胡同前边)一直到南边的南菜园子的河套沿。在这长长的河岸上,有大货船、小货船,还有带着苇棚的客船。都支着布制的风帆。经常在岸上停泊的船只总不少于上百只。还可看到靠近近河岸的简易的荆巴条子搭起的棚子,是临时存放货物的场所。还有几处小伙房。

船夫们生活很艰苦,吃住就在船上,船夫们都嗜好喝白酒,吃辣椒 ,说是可以起到去寒作用。船夫们常年总是在烈日下操作,风里来,雨里去。 晒的那脸上,胳膊上,真像一个个黑铁人似的。

当他们直起风帆,走起船来,那些纤夫们拴着行绳,边拉边唱着“号子”,还真是满好听呢。那时候,承徳街里人为了消闲,特意到坝沿来看看走船的景况,也是散步的好去处。



有了水路,它曾经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有了水路,使得在康、乾时期有利的保证了实行移民开垦,使得山东、河南一带的劳力,通过水路来到热河进行垦荒种植,起到了对灾民的生活保障作用。同时,因为有了水路,也保证了关内外灾民的赈济用粮的调运,保证了度荒救济。

——有了水路,为商业流通,搞活经济提供了条件,当年,热河街又是省会所在地;承德县下板城等地又有多处转运码头;平泉县成为热北,热东的商贸聚集的转运中心。承德街也就担当起热西以及靠近内蒙的多伦、开鲁、林东、林西等具旗的商贸转运的中心枢纽的任务。这样使关内、外物资得到了交流,扩大了通商贸易,客商往来人数也增多了,使承德当地的货栈转运、旅店,餐饮饭庄、加工等行业较快地发达起来。

——有了水路,引进了不少行业的专门技术人才,如早年承德街或是外县里,经营缫丝、印染、木版印刷的技术行业,均系由“京东八县”(即唐山一带)的。同时也使这些技术在承德很決发展起来。

——有了水路,也促进了长城内外的文化交流,如在民国年间,热河的学子,通过水路曾去到关内求师访友,学到许多新事物,也吸收到不少新的文化知识。在我记忆中,早年,承德街上的一些皮影、曲艺的艺人多由唐山等地到承德来的。在承德培养了不少徒弟,也繁荣了承德的民间文艺活动。

昔日承德水路的景况已经不见了。这些记述只是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往事。设想真能有一天水路再得到恢复,那可真是增加了一项民俗旅游资源,更会从水路引来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作者简介

尹忠

民俗专家

尹忠生于1925年,承德市人。系承德市农业局离休干部。凭着记忆和20余年的调查走访,发表大量有关“承德记忆”的文章,被誉为“老承德活地图”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