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海曙】地名故事:说一说鄞县县衙的那些事(下)

 

县署六迁为哪般?...



上期说到宁波海曙的县前街,因后有县属衙门而得名,百年间,其由南北纵向变为东西横向。

而更久远的鄞县县署,其实并不是一直在县前街。

千年间,它经历了六次搬迁。

为何迁,又迁去了哪里呢?



鄞县附郭,一千余年(909-1912),

其对上司的曲意奉迎、克己迁就,

突出地表现在县署的历次搬迁中。

鄞县县署六迁

第一次,唐长庆元年(821),从子城搬至开明桥北



据《宁波市志(1995)》,唐大历六年(771),鄮县县署迁到三江口。明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卷一说:“大历中翁山县寇乱,移鄮治,今府城之子城”。由此推论从大历六年到长庆元年(771-821),鄮县署在子城内,相当于今天的鼓楼步行街一带。

到了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州治移入三江口,史料记载:“自唐长庆间移州城,置鄮县署于开明桥北”。鄮县的县署从子城迁出,搬到了东一里外的开明桥北,位置在今中山东路与开明街交叉口西北侧。也就是说,鄮县令把它在子城经营了五十年的衙门让给了明州刺史,也可能是奉了明州刺史的钧旨的结果。
· 80年代的开明街


第二次,元至大二年(1309),从开明桥北搬至州西门里(子城内旧宋通判西厅)



元至大二年(1309)正月,日本商人到庆元路府互市,官吏勒索激变,倭人以所贩硫磺焚毁都元帅府、录事司、部分民房和天宁寺。当年,庆元路总管府城内还设有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分司,也被烧了。而开明桥北的鄞县衙门没有遭殃,灾后的廉访司分司就到开明桥北的新县署上班来了,鄞县官吏则无奈让出已驻了488年的衙门。

大概在四年后的皇庆二年(1313),他们在分司场地草草地盖了屋,又过了十多年,鄞县才拆旧建新,1325年7月之后,鄞县总算像模像样地有了写字楼了。

第三次,元至正二十二年(1352),从子城搬至行春坊(县学之西)



康熙、光绪《鄞县志》上说:“至正末,方国珍据郡治为行省,而县治与之密迩,遂命尹宋礼移治于行春坊,在今县学之西”。又据至正廿四年至廿六年间重修县学的碑记,指“鄞尹宋侯作邑之二年,大修县庠孔庙”。宋礼(字和卿)是在廿二年任鄞县县令的,那么县署当在1352年搬到县学之西处。

行春坊,在《宝庆四明志》中已经出现:“西南隅。行春坊,宝云寺西”。而鄞县署更在县学之西,其位置约当今第一医院的西片。
· 第一医院西侧是月湖的所在


第四次和第五次



后来,鄞县署又搬了两次家,先是明洪武元年(1368)从行春坊徙于迎凤坊(今镇明路北段停车场),后是洪武六年(1373)从迎凤坊迁至乾符竹林两寺废址,即今县前街北。

至此,鄞县署终于安顿下来了,在这里待了总共576年,它大门前的路也因此被叫做了县前巷或县前街。
· 如今的镇明路


第六次,民国初年,从县前街北搬到原宁波府署,不久又回到原址



《鄞县通志·舆地志》说:“民国初元,尝移至府署。三年,设会稽道尹,复迁至今署”。

民国期间的行政区划中裁撤了行之千年的州府级行政机构,鄞县也因此终结了它的附郭县身份。它回到了子城,占了原来的府署衙门,就是宋通判东厅的故址,相当于今警备司令部地方。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军管委接管鄞县署。6月24日,宁波市人民政府成立,设署于县前街北;25日,鄞县人民政府成立,县署迁出了老城区,在邱隘松下槽。

至此,“县前街”后再无县署……
· 《宝庆四明志》南宋咸淳增刻本中的罗城图及公署相对位置。底图来自国图数字方志。


来源:宁波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水银

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宁波老城▪风雅海曙
海曙区旅游局官方微信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 慢游海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