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漫画你是照亮孩子的一道光,你若暗淡,让孩子怎么办?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美龄心理咨询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xl699.com/或关注微信公众号: 美龄心理世界(hml699)...



在阅读今天的文章之前,先和大家分享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

她是比我大几岁的一个姐姐,最近一直被家里催着相亲,但屡屡失败。

其实她条件挺好的,在名企上班,踏实能干,长相也很好看。以她的条件其实并不难找男朋友。

但在恋爱方面,她却一直十分自卑,总觉得自己长相一般,不配找一个优秀的男性,所以每次朋友介绍对象都充满了恐惧。难以真正的接纳自己。


其实,这样的心理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她有一个地位明显高于她的哥哥,父亲、母亲宠爱着哥哥,使她在内心里想通过努力工作证明他并不输给男性。

但另一方面,面对男性她也无比的自卑,只能回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今天跟大家谈论一个话题,从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名词:「原生家庭」开始。

文章有点深度,但是值得您去看,看懂了您就能明白自己家庭中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问题,自己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问题,而又是为何,这些问题又在孩子身上重复出现了。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但也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

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1

原生家庭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现在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

其实,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

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2别随便画等号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3

强烈感受影响一生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

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

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每一个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



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绝对不接受别人影响的人。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

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

4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爱唠叨、不顾家。

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父母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了。

图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有什么困扰,我们来帮您疏导,调整自己的心态,美龄心理世界与您一起享受生活!——北京美龄心理咨询中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美龄心理咨询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xl699.com/或关注微信公众号: 美龄心理世界(hml699)

预约专业咨询请联系微信:MLXL1999或拨打15321828518


    关注 美龄心理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