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 西江苗寨

 

兴义行

一凡黔贵西南兴义州,山高路远鬼见愁;古语皆谓蜀道难,先贤可曾到此间?柳州一文何轻浅...

一凡/文       滔滔江水/朗诵
将进酒 · 西江苗寨
一凡
君不见,五千年前刀兵厉,
炎黄血刃杀蚩尤。
君不见,三苗逃难家频丧,
五迁栖地避深山。
披荆斩棘斗豺豹,刀耕火种辟荒原。
依山筑阁为苗寨,傍水而居筑家园。
颠沛流离四千载,族群且落黔东南。
风雨桥,吊脚楼, 方族老,活路头,
西江感恩赏,世代勤耕志未酬。
古歌传承苗家史,尚银只为写图腾。
晨曦牵牛随笙去,雾满青山对歌声。
日出金光镶楼壁,盛装美酒迎客东。
客见此景惊世外,赞罢人工叹天工。
高山水,长桌宴,万世辛劳多苦难,向天再借五千年。




【注释】

1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大约5000年前,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蚩尤先打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败了蚩尤,“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这才安定下来。而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



2蚩尤被黄帝擒杀后,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历史上苗民总共走过五次这样的大迁徙。



3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4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5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6“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

7“活路头”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8古歌,苗族古歌是用古语记录苗族历史的宏大史诗。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

9尚银,苗族崇尚银饰,他们甚至把毕生积蓄换来的银元毫不犹豫的投入熔炉,打成银饰穿戴在身上,这不是炫富,而是出于对民族图腾的崇拜。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已有千年历史。



10高山水,先说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但苗族敬酒礼仪中的高山流水与古义没有什么关连,但与形象化有关连,因此,作者对这种“高山流水”的敬酒礼简称为“高山水”。



11长桌宴,苗族千人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




    关注 一帆书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