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保持联系,却依旧感觉孤独

 

我们并不真正地想联系别人,而好像是把他们当作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备用零件。...



本文转自  朝阳公园东七门儿

班微君今天给自己放个假,推送干货给大家!!

客官,您请~

今天奇葩说的辩题是“时刻保持联系是不是一种暴政”,菌菌想跟大家聊聊“时保联”——从一个经典的TED演讲开始——《时刻保持联系,却依旧感到孤独》

主讲人Sherry Turkle多年来从事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对手机已经重度依赖的时候,她开始重视时刻保持联系对人们的影响。



她警示人们:“我们正在放任科技,它会将我们带入歧途。”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对科技怀有戒心,尤其是科技在通讯领域的飞速进步。我们兴奋地聚集在一个个社交平台上:从博客到人人,从人人到QQ,再到微信、微博······即使一个社交平台衰败了,很快就会出现新的接替者,容纳那些喜爱聚集、喜爱时刻保持在线的网民们。

然而Sherry Turkle却告诉人们,这未必是一件好事。新技术带给我们的,是难以治愈的焦虑:

它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 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 二, 总会有人倾听我们; 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这第三种 “我们永远不用独处” 的错觉对于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是最关键的。 因为当人们独处的时候, 即使只有几秒钟, 他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难安, 因而转向那些电子设备。 想想在人们在排队的时候, 等红灯的时候。 独处像是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人们试着用联系别人的方法解决它。 但是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治疗。 它表达着我们的焦虑, 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症状—— 频繁的联系改变着人们对自己的理解。



看上去,技术给了我们“时刻保持联系”以最大的保障,从而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但事实未必如此。“时保联”在无形中将我们隔绝了:

为什么联系会导致隔绝呢? 原因是没有培养独处的能力—— 一种可以与外界分离, 集中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在独处中,你可以找到自己,这样你才能很好的转向别人,与他们形成真正的联系。 当我们缺乏独处能力的时候, 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者为了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这时候, 我们并不真正地欣赏别人,而这好像是把他们当作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备用零件。 我们简单地认为总和别人保持联系就能让我们不那么孤单。 但是这是有风险的, 因为事实恰好相反。 如果我们不能够独处,我们会更加孤单。

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时保联”背后的这种空虚感和控制欲的,就是前几天网络上疯传的“不回微信,就别发朋友圈”。每个人都成了这种情况的受害者,对方没回我们的微信,但TA却有时间发朋友圈。TA的朋友圈像是一种令人愤恨的、赤裸裸的对我们的侮辱:“看到了吗?我不是没时间,但我并不想回答你的话,我不想跟你说话。”这是一种信号,传达的信息是“你在我眼中毫无重要性”。

这种“时刻获得对方最及时反馈”的需要成为现代人最常见的社交病。哪怕是发一条朋友圈,也要时刻注意有没有人点赞。“与我相关”的提示为0,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被无视的沮丧······

“时保联是不是一种暴政?”菌菌也没法代表真理,给这个问题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是,当我们都因为“时保联”所带来的焦虑折磨着,是不是暴政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这是身处现代社会难以逃避的诅咒······

《“时保联”(时刻保持联系)是不是暴政》是4月30日《奇葩说》的辩题,建议搜索“姜思达辩论的13分钟”观看wuli大美玲的精彩辩论!

各位晚安~~~

假期的最后一天,大家好好珍惜~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关注 我有才VS你有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