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树万树棉花开 (陈洪柳)

 

【此文转自2016年5月3日虎门报“虎啸”版】...



【此文转自2016年5月3日虎门报“虎啸”版】

千树万树棉花开
(作者:陈洪柳)


天转凉了,该添衣了,衣能御寒,棉衣保暖。

棉花是农村最普遍的农作物,虽然产棉区在北方,但是南方各地均有零星种植。棉花是经济作物的代表,水稻是粮食作物的代表。尽管棉花的销售价格比其它作物要高,可是棉花生性矜贵,照顾它的生长费时费力,而且水肥要足,所以大面积推广的专业户不多,一直以来,几乎都为家用,自制棉袄棉被,以保障过冬全家不受冻。农谚说: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可见棉花在临界期对日照的要求多么苛刻,八月阴雨连绵,会造成棉铃腐烂脱落,严重影响收成。

肥沃的土壤,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水分,都是农作物生长的要素。棉花娇贵的全部占为己有,在还没有落地前就要精心呵护,马虎不得。晒种,目的是让棉籽宝宝温暖地接受大地孕育,确保较高的出苗率,不可在石板这样坚实的地面暴晒,以免谋杀棉籽脆弱的生命。浸种,提高种子对水分的吸收,控制好水温,不能太冰或太烫,水温19摄氏度左右,种皮发皱为宜,不必向稻谷那样催芽。药剂拌种,将附着在种子周围以及土壤里的病菌通通杀死在萌芽状态。出苗后一段时间,要开始匀苗,在每穴留下壮实的幼苗,拔掉那些弱不禁风的或是矮小的残次苗。在此期间,还要日防夜防虫害,有一种小拇指粗的害虫能将幼苗齐跟咬断,俗称剪虫。这种虫害数量少,藏匿在土壤里,一般挖出即可捕捉。

棉花是直根系作物,翻地要深,追肥要勤,灌水要量,打枝要早,深耕细作是前提,按时施肥是重点,防旱排涝是关键,掐顶剪枝是保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偷懒。记得一九九二年的一天,我拿了把剪刀,跑到自家棉田,好一阵咔嚓咔嚓,把比我个头都要高的棉花剪成了“瘌痢头”,后来被继父发现,训斥了一顿。当时我还觉得委屈,心想,我的专业课知识就是《农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掐顶和剪掉所有叶枝,就是为了防止棉株疯长,保证果枝的营养和结桃率,这有错吗?继父曾经是乡农科所的技术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跟我说,过多地剪除叶枝,会影响光合作用,生产队那会儿,棉花是种在山上,疏于管理,植株矮小,产量较低,后来改在水田,水肥供应得当,植株较高,枝繁叶茂,产量倍增。我忽然醒悟过来,想起课本《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很是惭愧。

棉花盛开之季,花朵很美,五颜六色,粉红的、乳白的、米黄的,千树万树,成为农田的一道亮丽风景。花谢之后,蒴果就是棉铃,也形象地称作棉桃。棉铃虫破坏后,就会烂棉铃,看着一个个虫眼,看着一个个脱落,那真是心如刀绞。成熟的棉铃裂开,吐出乳白色的棉絮,一团团,像一朵朵飘浮在枝头的白云,也是开在棉农朋友心头之花。采摘棉絮时,指头触及的感觉柔软舒适,富有弹性。其实,这不是花,而是包裹种子的纤维。有的僵瓣棉,要单独挑拣出来,人工撕开暴晒,仍可做棉鞋用。

想起一首弹棉花童谣:棉花不是花,开在千万家,弹弓崩崩响,保暖全靠它,闺女要出嫁,奶奶要纺纱。一弯弹弓,一个弹花捶,一张磨盘,一条牵线篾,就是弹棉花师傅的全部家当。姑娘出嫁,棉被是必须的嫁妆,儿女过冬,棉袄是外在的穿着。我的奶奶就是专门替别人纺纱织布为生,她的织布机生涯应该是枯燥无味,她的一手精湛的技艺却是造福一方。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见当时棉农种植范围十分广泛。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都用昂贵的蚕丝被,羽绒服。随着轻纺工业的飞速发展,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家纺产品的制造日新月异,既快捷,又美观,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在农村的很多地方,棉花种植也难寻踪迹,千树万树棉花开的画面不见了,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眼,退出历史使命的舞台。
作者简介:

陈洪柳,江西上饶人,作品散见于《虎门报》《东莞文艺》《伊犁晚报》《三门峡日报》等报刊。


    关注 东莞市作家协会虎门分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