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为DJ演出带来什么变数?

 

数码时代的DJ演出在得到各种软硬件的强力支持下,是否可以突破既有枷锁令天马行空的音乐艺术家得以更个性张扬的发挥?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进行深入探讨!...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快速关注
上世纪末科网股泡沫的爆破,曾经令无数人倾家荡产。看着那些标新立异的科技狂想随之凋零,传统行业的守护者们却为此感到窃喜。但是互联网的兴起终究是一股无法阻挡的世界大潮。仅仅几年后,在数码科技的突破性发展及互联网速度飞跃提升的合力之下,一切旧有的观念及逻辑被彻底击破,导致地球上每一个行业都被颠覆,而这当中甚至还包括了曾经一直被视为科技及潮流尖端的DJ界!



也许你不知道,上图应该是最原始的DJ台器材配置。在模拟信号时代,一切都是那么的工业化及原始化。两台黑胶唱片机加混音台,加上操作起来相当复杂的剪接系统,竟可将人类播放音乐的手法进化到一个千变万化的电音时代。这些在当年已经算得上是革命性的设备,在今天看来这一切却还只是雏形!



黑胶唱片在上世纪的最后20年开始进入夕阳时代,日本生产的先锋CDJ系列数码唱机基本可以取代黑胶唱片机的绝大部分功能,除了Scratch这一技术含量极高而且是DJ的标志性混音手法之外,但这个槛在本世纪初终于被Serato及CDJ多媒体播放器所跨过!



记得大约在2000年前后,市面上出现了一款名为“DJ机”的街机游戏产品,玩家需要根据屏幕上所因应游戏音乐的节奏而显示的图标去拍打控制台上的相关按键,能够踏准节拍的为之优胜。游戏初段只会显示单音节节奏符号所以相对较易把握,但进阶至音符切分越来越多的程度之后,玩家往往难于应付手忙脚乱。

那时候我作为一个DJ当然也有玩过这个游戏。不过我早已在“街霸”时代后期就退出电玩界,所以每次玩这个游戏总是觉得很别扭跟不上节奏。友人都会笑话我,作为一个DJ怎么会玩不来DJ机?但我往往蔑视的说,这其实跟DJ播放音乐并没有什么卵关系......

当时的我竟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只是一个时代革新的开始......



在DJ都是播放黑胶唱片为主的时代,(包括先锋早期的CDJ唱机)DJ的播放手法相对简单,基本上就是将两首不同速度的作品经过机器调速之后合并在一起播放,而Scratch的手法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声音特效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个年代也一直伴随着电子跳舞音乐的早期发展历程,从Disco到House、Techno再到Trance,DJ的混音手法一直在Scratch和Long Mixing之间寻求突破。

碍于黑胶唱片的特性,DJ在实际播放的时候很难随意调整CUE点,故此Long Mixing的手法也有其局限性,基本上只能从某点起一直播放至切出。但是这一点最终也被可以设置多个CUE点的数码DJ软件所颠覆!



千万别小看这个看似细微的技术革新,有了多个的CUE点预设就意味着音乐可以于任意一点开始播放,再结合CDJ的Hot CUE播放功能,则等于重构原作的音乐结构,这对于DJ来说简直就是大展身手的最佳前设。

当原作的基本构造不再成为混音的限制之后,DJ就可以在任意两点之间构造Loop并且随意选择切入或切出的位置,再加上DJM数码混音台所提供的特别声效及外接软硬件功能,使得两首作品之间的化学作用被无限放大,可供切换的越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组合可能,这也令可供DJ选择的可能性被大幅提高。



如果说多CUE点设置及Hot CUE播放功能打开了音乐结构的桎梏,那么自动对拍功能则是彻底解放了DJ的最后束缚!

过往DJ的现场演出中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对拍的工作,这不仅限制了DJ的技术发挥也限制了DJ选曲的可能性,但是在自动对拍功能日臻完善的今天,这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和相对可靠。现今绝大多数的DJ都不再需要浪费时间在对拍之上,结合Hot CUE播放功能,DJ可以更快速的切换音乐令到每一个现场演出都高潮不断。

上述这两个革命性技术革新的出现,彻底令DJ混音手法跟打电动没有分别。DJ只需要预先将音乐作品进行解构(标记好不同的CUE),随后到现场就可以使用Hot CUE播放功能进行混接,因为不需要对拍,所以歌与歌之间的切换更见紧凑。这种场景在现代各种大型音乐节上也是越来越盛行。DJ们一个Drop接一个Drop的轮番轰炸乐迷,台下的人群完全沉浸在音乐高潮部分的高涨情绪之中,气氛极度澎湃。



于是近代DJ的混音手法基本分为两个流派,专攻技巧类型的Scratch DJ及擅长混音技巧的Mixing DJ。(很多DJ比赛也是按照这两种混音手法进行不同的组别划分)

前者更注重Scratch的各种招式极具观赏性,但往往会牺牲掉音乐的连贯性,所以基本上是表演性质居多。大名鼎鼎的DJ Qbert正是Scratch流派的神级DJ。

而后者就更注重连贯性及稳定性,希望在演出时段内引导听众的情绪起伏,达致音乐旅程的效果。早期的Sasha、John Digweed、Deep Dish、Armin van Buuren、Tiesto等国际著名DJ可谓当中的大师。他们精于采用Long Mixing的混音手法,将两首甚至乎更多的音乐作品混合在一起,通过调节每条音轨之间的音量大小或中高低频段,营造出渐进式的音乐层叠效果。在他们早期的Live Set及Mixtape中,两首歌混搭在一起长达两分钟是常有的事情,通过这种混音手法也更容易表达音乐所强调的意境。

在实际的演出中,Mixing DJ相对较少在播放期间采用Scratch的特效,因为要将二者融合其实颇有难度,能够做到这点并且扬名立万的更是凤毛麟角,Eddie Halliwell和James Zabiela就是当中的代表人物。



上述的两种混音手法可谓各有千秋。

前者更强调对音乐调性、意境及气氛铺陈、情绪调动的处理技巧,歌曲之间的转换追求顺滑流畅,没有一定的功底实在很难构造出一个接近完美的DJ Set,更遑论成为个中的大师。

后者的演出现场则犹如核弹爆炸,播出的每一段音乐都能迅速激发起台下的乐迷的情绪,令他们长时间都处于兴奋状态。在科技技术的支持下,不需要太多的播放经验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窍门,使得更多人有了成为“明星DJ”的可能性。



有人说数码DJ软件令成为一个职业DJ的门槛大为降低,同时也令到DJ演出水平更显参差。作为一个原本相当强调技术的行业,发展到今天为止是否要依赖科技的进步来模糊DJ之间的技术差异呢?

我无法断言未来哪一种混音手法会更占上风,但是互相学习以揉合出一套兼具观赏性和技术性的混音风格应当是一个职业DJ的必然追求。(James Zabiela可谓当中的先行者及翘楚)



不过科技的进步并不会因为人们的争论而停步。2015年,以生产DJ数码播放软件TRAKTOR而闻名的公司Native Instruments发布了全新的数字音乐播放格式STEM及其专用的混音控台S8之后,不仅再次颠覆现有的音乐播放及混音手法,更直接重新定义何谓“歌曲”。



究竟STEM是什么?为何能够轻易的颠覆对“歌曲”的定义?又如何深远的影响DJ播放音乐及混音手法?

下一期我会再和大家探讨:STEM如何令音乐彻底碎片化!



“浮游都市”系列混录精选集现已登陆以下音乐平台
“通聆频段” @ 荔枝FM
http://www.lizhi.fm/1832859
“通聆频段” @ 网易云音乐
http://music.163.com/radio/6581012
Ben Cheung 个人主页 @ PYRO
http://www.pyromusic.com/ben-cheung
Ben Cheung 个人主页 @ Mixcloud
https://www.mixcloud.com/djbencheung/
联系方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jbencheung
Twitter: https://twitter.com/djbencheung
微博:http://weibo.com/djbencheung
电邮:651151775@qq.com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全新一期“浮游都市”混录精选集


    关注 浮游都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