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穎:中醫調治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的直腸、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炎症,重者發生潰瘍。臨床常見到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的直腸、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炎症,重者發生潰瘍。臨床常見到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並可有關節、皮膚、眼、口腔等腸道外表現。本病病程多長,臨床表現複雜,易反復發作。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目前主要認為與感染、遺傳及免疫等三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關。

中醫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療效穩定、復發率低的優點,尤其對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的治療更有著良好的抗復發作用。中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多由素體體虛、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因素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濕濁內蘊,進而下注腸道,壅塞氣血,以致腸道氣血凝滯,血肉腐敗,而成潰瘍。其病位在大腸,但與脾、肝、腎三臟密切相關。脾虛是其病理基礎,濕熱蘊結,氣滯血瘀貫穿整個病程,脾腎陽虛則是病久遷延全愈的根本。臨床常見大腸濕熱證、脾虛濕蘊證、寒熱錯雜證、肝鬱脾虛證、脾腎陽虛證等,治療亦隨證之不同而不同:

大腸濕熱證:常見腹痛,腹瀉,大便中夾有黏液膿血,伴排便不幹淨感覺,肛門灼熱,口幹,口苦,身熱,尿黃, 舌紅,苔黃膩。治療宜清熱化濕,調氣行血。

脾虛濕蘊證:常見腹部隱痛,腹瀉,大便中黏液多,伴排便不幹淨感覺,腹脹,食欲差,精神倦怠,舌淡紅,邊有齒痕,苔白膩。治療宜健脾益氣,化濕理氣。

寒熱錯雜證:常見腹部隱痛,腹瀉反復發作,大便中夾有黏液,口幹,口苦,手足冷,舌淡紅,苔薄黃膩或白膩。治療宜溫中補虛,清熱化濕。

肝鬱脾虛證:常見腹部隱痛,腹瀉反復發作,大便中夾有黏液,口幹,口苦,手足冷,舌淡紅,苔薄黃膩或白膩。治療宜腹痛即瀉,瀉後痛減,大便可夾黏液,常因情專或飲食因素誘發,情緒易緊張,或抑鬱,或焦慮,腹脹,舌淡紅,苔白。治療宜疏肝健脾,調氣行血。

脾腎陽虛證:腹瀉反復發作,大便質稀爛,常夾黏液,腹中冷,腹脹,手足不溫,食欲差,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潤。治療宜溫脾腎,化濕邪。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與生活起居失調、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關係極大, 所以在治療時必須配合調攝起居飲食,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勞累過度,注意預防腸道感染。在飲食上一般宜進食低纖維、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冰凍、生冷之品,戒煙酒。

(904字)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关注 浸大中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