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被戏曲研究家称为连续剧的始作者

 

近期,吉林大学博士生梁骥,出版了一本《张照交游考》,其老师张金梁在序中评曰:“《交游考...





近期,吉林大学博士生梁骥,出版了一本《张照交游考》,其老师张金梁在序中评曰:“《交游考》坚实厚重,条理清晰,分析透彻,很少玄言浮语。与书法没有关系的大都简略,而与书法有关系的事情细小亦不放过。”
张照九世孙张光欣,对记者说:“我一直比较关注对张照的研究,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对张照书法研究成果比较全面的介绍,但是张照一生涉及很多领域,比如戏曲、法律、书法等等,以书法最为有名。希望你能写点张照其它方面的成绩,让大家认识一个全面的张照。”
据史料记载,张照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梧窗、天瓶居士,家住松江府城秀野桥西。他天资聪敏,通佛教禅理,其诗作豪放,好用禅语。能诗、擅画、通音律、懂收藏、精法律。他官至刑部尚书,参与编纂《大清会典》及《一统志》,曾修订过一些刑事条例等。
张照对戏曲亦颇有研究,晚年曾奉命与庄亲王查明《律吕正义》原委,续修《律吕正义后编》等,主持编纂宫廷大戏,作有杂剧《月令应承》《九九大庆》等;并作传奇《劝善金科》《升平宝筏》,规模宏大,各有240出,供宫廷搬演,开“连台本戏”之先河。
戏曲研究家星煜评价张照的戏剧创作说:“他是中国连续剧的创始者,无可争议”。“事实上《劝善金科》和《升平宝筏》对昆剧、京剧以及各种地方戏的影响远比人们所想象的大得多”,“如果当年张照没有编写这两部240出的连续剧,我们所看到的杨小楼、郑长泰、盖叫天、张翼鹏的悟空戏(猴戏)就不会有那么丰富多彩”。
张光欣说:“如果说张照是松江人文的一张名片的话,希望这张名片上再加上戏曲家这个头衔。”本文主要介绍张照戏曲方面的成就。



 张照编纂《律吕正义后编》

张照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入职内廷,虽然不以鸿词大儒出名,但是其性敏博学,可谓卓然一家。尤其是乾隆时期,更是张照的辉煌期。好翰墨、诗书、戏曲等的乾隆皇帝对其十分恩宠,曾说:“张照诗册学有根柢,书格亦峻整有法……特爱其文高、画古。”(《乾隆御制诗》卷三)。
《汉名臣传》卷十九,也称张照“才品优长,兼谙法律,学问充裕,词藻清新”。基于种种赏识,乾隆皇帝把张照与梁诗正、汪由敦、钱陈群以及沈德潜,一同列为五词臣。张照作为文学词臣,对完善宫廷戏曲,使宫廷戏曲在乾隆时期得以长足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张照精通音律,据史料记载,乾隆六年(1741)十一月,乾隆帝敕命庄亲王允禄会同张照查明《律吕正义》的原委,坛庙乐章不协律之处也一并查明。二人奉旨遵行。在这项工作中,他们发现,成书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这部《律吕正义》并不很完备。
两人请旨续纂一本《律吕正义后编》,将新旧所定内容,参照宋代朱子《六经图》和明代朱载堉《乐书式》,考究核定宫商字谱,完备地记载于该书之中。使之“律吕克谱,寻考易晓。”民间的俗乐也应照此一体厘正,乾隆帝准其所请。
乾隆帝对张照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十分赞赏,为了使《律吕正义后编》更快地编纂完成,于乾隆七年(1742)四月,擢张照为刑部尚书,授权兼领乐部。同年十月,乾隆帝允于振所请,厘定文庙乐章,命张照撰拟进呈,经历数年辛苦,张照终于完成《律吕正义后编》。
然而,没有等到《律吕正义后编》出版发行,张照就亡故了,享年仅五十四岁。《律吕正义后编》在张照去世一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一年(1746)问世。《律吕正义》原书上、下、续三编共五卷,前四卷主要论述乐律、管弦律制、乐器演奏、乐器制作要点等,《续编》一卷,记述了洋人徐日升和德礼格所传五线谱、音阶唱名等。
《律吕正义后编》不但篇幅远超《律吕正义》,全书达到了120卷之多,其内容也远较原书内容丰富。书中记述了各种典礼音乐,录有诸多舞谱、曲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乐谱及乐器图谱。同时,还保留了不少明清时期的音乐资料,其艺术、学术价值可想而知。
后世学者对《律吕正义后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此书为中国宫廷音乐集大成者。上部为朝廷举行活动时演奏的乐章,同时备有歌词、乐谱、舞谱。下部分为5部分:乐器考,各种乐器皆附图,图各有说;乐制考,从上古至明代乐制皆予考证;乐章考,从上古至明代乐章依类列举;度量权衡考,是为制器定律之本;乐问,以问答形式穷乐之意。卷前的上谕奏议辑录了从乾隆六年至十一年关于编纂此书的上谕和奏议46篇。《律吕正义后编》的刊行标志着乾隆时期宫廷礼乐的最终形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代宫廷礼乐的经典。”



  张照与乾隆时期宫廷戏曲

经过康熙的文治武功、雍正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继承了一个安定、繁荣的大清帝国。兴趣广泛且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时刻想着做一个“十全老人”的美梦。文学与艺术,便成了他“十全武功”的主要点缀。据《清昇平署志略》《汉名臣传》等史料记载,张照曾在雍正十三年(1735),为抚定苗疆大臣,主持整治贵州苗事。
张照因为与云贵总督鄂尔泰嫌隙很大,办理苗疆事务不力,“致大兵云集数月,毫无成功”,乾隆元年(1736)九月“廷议依律拟斩”。与之同罪的哈元生因围剿乌蒙有功,得以宽免其罪。乾隆帝念张照“究系可用之材”,张照得以随同释放。
当时宫廷曲目,多是明清之际外面流行的本戏和单出戏,乾隆帝命张照编写用于宫廷各种喜庆活动的戏本。虽然戏本已多失传不见,但是从现今可以看到的记载中,仍然能够看出张照在此事上所作的贡献。
宫中演戏有应各个节日和月令演出的月令承应,如元旦承应:喜朝五位、岁发四时;冬至承应:玉女献盆、金仙奏乐;体现祥征瑞应等宫内喜庆事的法宫雅奏,如皇子诞生承应:慈云锡类、吉耀之夜。皇帝、皇太后万寿节的九九大庆,有四海升平、万寿无疆等等。
张照在编写这些程式化很强的承应戏外,还编写了《劝善金科》《升平宝筏》两部历史大戏,《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七十一)称其“词藻奇丽,引用内典经卷大为超妙。”《劝善金科》是清宫每于岁末或其它节令演出的节令戏。源出于民间广为流传的《目连记》,《目连记》则本之《大藏盂兰盆传》,为西域大目犍连尊者救母事迹,而假借唐朝事,亦称《目连救母》。此改编本与民间演出本的旨趣截然不同,意在谈忠说孝,惩戒人心。其中层出不穷的神佛鬼魅情节正好配合腊月里驱鬼除疫、逐阴迎阳的年俗。
《升平宝筏》选取了小说《西游记》和吴昌龄杂剧《西天取经》、杨纳杂剧《西游记》等情节,把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编写成戏剧,在舞台上搬演乾隆时期大清帝国的太平盛世,力求天下升平、中华极乐。乾隆帝八旬万寿节时,在北京圆明园里的三层大戏台——清音阁中,大规模地演出了《升平宝筏》,并让朝鲜进贺使等外国使臣观戏。
这两部传奇戏很好地体现了厚人伦、美风化、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同时,周祥珏、邹金生撰写了《鼎峙春秋》,以《三国志》《三国演义》故事为本,内务府总管大臣庄亲王允禄谱曲。一位称作月华游客的人还写了《忠义璇图》,即《水浒传》的故事。《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称这些作品“曲文远不逮文敏(张照)”。
这些作品大都很长,需要很多天才能全部演完一遍,因此又被称为原始的连续剧。乾隆七年(1742),清廷成立乐部,张照、允禄、三泰负责管理。乐部下辖还有神乐署、什帮处,分别掌管郊庙祠祭、出巡等奏乐事务。乐部的职官隶属原衙门,张照以刑部尚书监理乐部,被称为“管理大臣”典乐大臣”,足见其在音乐方面的造诣。“



  《劝善金科》及其底本传承

《劝善金科》是清代著名的宫廷大戏,据史料记载,该戏盛行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版本主要有清乾隆内府五色套印本。关于张照改编此戏的蓝本,郑振铎、周贻白、赵景深三位先生,根据《劝善金科·凡例》所记:“《劝善金科》,其源出于《目连记》。”将其底本确认为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但后来,研究《劝善金科》的学者们发现,《凡例》中还有这样的话:“《劝善金科》旧有十本,则多之至矣。但每本中或二十一二出,或三十余出,多寡不匀。今重加校订,定以二十四出为准,仍分十本,共二百四十出。”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劝善金科》原来就有十本之多,而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却只有三本。
这实际上就已否定了《劝善金科》是根据郑本而改编的。于是,有人根据《凡例》所云推测,在明清之际,有个在240出以上的,可能已经失传的《劝善金科》旧本存在。“它很可能是在搜集了至少是清代以前(包括清初)多种目连戏本的基础上编著而成。以两百多出的庞大篇幅,而又不包括朱泚、李希烈的反唐故事。”
事实上,《劝善金科》确有旧本存在,《中国戏曲通史》下卷中记载:“有个改本,现藏首都图书馆,其第一本第二十三出的宾白,有‘幸逢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因天下荡平,广颁赦诏’等语,可知康熙二十年即已有了目连戏的改编本。”据此,当代有学者认为,张照的《劝善金科》是在康熙旧本的基础上改编的。
在内容上,张照基本完整地保留了民间演出本中的故事情节,使目连戏原来的“天经地义孝为先”的单一创作主旨,变成了以表现“义在谈忠说孝”的多元化主题。张照奉旨将民间演出的目连戏改变为宫廷大戏,自然必须要体现皇室的意志。皇帝为了自己江山的稳固,必须要对臣民强调“忠”,这也是张照改编的《劝善金科》最大的特点。
剧中保留了原来的颜真卿、段秀实为国捐躯的壮烈场面,以及朱泚、李希烈叛乱被杀死后打入地狱的情节。这些各自独立的故事,固然使剧本情节拖沓,不过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所搬演的故事,很多都是明清之际现实社会的缩影。
另外,张照改编后的《劝善金科》,按照宫廷大戏的演出规则,在每出戏中都详细地标明了剧中所用的舞台装置、舞台布景和大小道具,并有详细的人物舞台动作,舞台调度的提示,加强了剧本的文学性和演出的戏剧性。值得一提的是,张照改编的《劝善金科》,对剧中人物的服饰,其罗列之详,是同期其它剧本中所没有的。因此,后人曾根据此剧本,编辑了一册《劝善金科扮像谱》。
据史料记载,《劝善金科扮像谱》“书内无宫谱、科白,亦未载曲文,只列全剧之剧目及登场人物之扮像,颇详。惜未注明登场人所戴之髯口”。此书现在已经下落不明。若此书重见天日,无疑将会成为研究目连戏和清代宫廷戏曲舞台美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升平宝筏》改编西游故事

《升平宝筏》,今存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清内府钞本,有《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四影印现状本行世,全书十本,每集24出,与《劝善金科》并为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最长者。它基本上包括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全部内容,个别地方有增删。据史料记载,张照是这本巨著的主要编撰者。
当时,乾隆帝自以为海内升平,令词臣编撰《升平宝筏》上演。在剧本中,对编撰意图有明确交代:“《西游记》流传已久,怎么又叫做《升平宝筏》?……这本传奇,旧编的唐家贞观,新演的昭代升平。犹恐世人愚昧,沉溺爱河,全凭佛子慈悲,超登彼岸。为此编成宝筏,普渡苍生。惟愿天下的人,福田圆满,不须西土见如来,心地光明,尽化中华成极乐。”
这就把《升平宝筏》的主题思想也揭示出来了,从而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也严格区别开来。故事情节虽来自《西游记》,面目仿佛,而精神全非。同时,《升平宝筏》也吸收了以前西游故事戏剧的成果,如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与杨景言的《西游记杂剧》。据近代学者孙楷第、赵景深等人研究,《升平宝筏》乙集第十六出“饯送郊关开觉路”和第十八出“狮蛮国直指前程”,都出自吴昌龄杂剧。
据学者研究,《升平宝筏》对吴承恩的《西游记》有增饰、删削和改易。其中许多增饰是张照原创的,不是从其他西游故事摘取而来:比如白龙马也按孙悟空等名号,由观音菩萨取名为悟彻,凌云渡脱凡骨后,即变成人形跟随唐僧上灵山,四众成五众。再比如,唐僧等功德圆满后,到天宫参见玉皇大帝,孙悟空原来的师傅菩提祖师竟在天宫有住所,与唐僧、孙悟空相见,并告诉孙悟空“当年传授你的道法,原为这一段因果。”
还有两段增饰比较有意思,其中一段为白骨夫人(白骨精)与黄袍怪(称黄袍郎)的故事联在一起,黄袍怪与白骨精结为兄妹。凡吴承恩《西游记》中原有的情节都保持原样,而插进一个书生闻仁(字道泉)与妻子花香洁的爱情故事。剿除妖魔后,书生闻仁官封督尉,夫妇团圆。
另外一段是,祭赛国金光寺宝塔中的舍利子被盗一事中,增添了左相卓立与右相赖贪荣的忠奸对立。卓立女儿卓如玉与穷书生齐福为一对才子佳人,与赖贪荣的儿子赖斯文和名叫阴骘的两个奸险小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奸败而忠胜,才子佳人由国王赐婚,齐福升为官学士。
《升平宝筏》中有些描写,还弥补了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中的一些漏洞和前后矛盾之处。如原小说中叙黄袍怪是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下凡,收上天后,玉帝罚他给太上老君烧火,有功后复职。后来,在小雷音寺、玄英洞,奎木狼两次帮助孙悟空除妖,均没提前事,更不言何时复职。《升平宝筏》中则将原来不合理处合理解决。
再如,原小说中乌鸡国的狮子与狮驼洞的狮子是同一个,都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乌鸡国既然与孙悟空交过手,为什么后来在狮驼洞又说没见过孙悟空?《升平宝筏》中则将乌鸡国的狮子改成是另一位佛菩萨诺罗尊者的坐骑。


    关注 乔进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