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是一种伤害

 

别让自己在教育的名义下,变成发泄情绪,是许多的父母需要反思的!...



近日,一则“儿子被小朋友“欺负”,妈妈拿着儿子的手打回去”的新闻引发热议。



视频中的这位妈妈当然是爱子心切,想把自己应对欺负的想法和方式教给孩子,以培养孩子面对欺负时知道如何去应对,但是这位妈妈的这种突兀的举动,真的教会了她的孩子怎么去应对欺负吗?其次,妈妈这种突兀的、强烈的行为,对孩子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孩子沉浸在游戏当中,忽然被妈妈抓着手,去打小朋友的头,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眼神是茫然无措的,孩子的眼神表露了他并不明白妈妈的这个突然动作意味着什么,他不理解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理解妈妈的行为,但是一起玩的小朋友哭了,在场的老师看起来好像也很不高兴……这么多的现象让孩子没办法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没办法理解妈妈这个行为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妈妈想要教会他去应对欺负的意图,他是领会不到的。所以,妈妈想通过抓着儿子的手去反击小朋友的这个行为,并没有达到妈妈的想要教育孩子的目的!
妈妈的这种突兀的行为,又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妈妈很生气,很冲动,小朋友被吓哭了,老师也不高兴,这些同时发生的事情,让小朋友很难正确理解,他只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去形成自己的感受,可孩子心里的感受是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关,与妈妈想要表达和教给他的并不能一致,孩子的这种感受,不是妈妈的说教就可以轻易改变的,孩子形成内心的感受与妈妈教育不一致的强烈冲突,可能会让孩子更加不知道以后怎么跟小朋友相处:妈妈教自己要粗暴地反击,可是自己的反击会令小朋友痛苦啊?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呢?……

如果妈妈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自己的情绪冷静后,询问孩子:你有没有被打疼?小朋友踢你,难过吗?……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然后再根据孩子的感受去做相应的处理,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比直接拿孩子的手打人更好!儿童是在通过打闹嬉戏中学习人际交往和取得与人交往的经验,只要不是受到恶意的攻击和伤害,父母应该把孩子们的交往自由,交还给孩子,不需要把自己的应对方式强加给成长中的孩子,帮助孩子成长,要用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法去引导教育!陪伴孩子成长,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才能做他们温暖有力的陪伴者。


    关注 点点天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