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五个层次(二)

 

张鼎昆老师系列微课《爱的五个层次》第二讲,围绕第一层次安全感展开,娓娓道来,文章结尾更有惊喜等着你!...



整理于张鼎昆老师5月5日微课,共两篇,本文为上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欣乐土幸福学院的张鼎昆,我们要开始第二次的交流了,俗话说头回生二回熟,虽然见不到面,但是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场,我可以感觉到可以轻松地和大家一块交流,探讨家庭教育的课题。



(图为张老师在某大型教育论坛上授课)

其实我不仅仅希望大家把我看成是一个专家,我更想说,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小女儿今年刚9岁,上三年级,我始终是第一线很接地气的一个父亲。两个孩子一直是我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实践者或者是实验的对象。

所以说我能在这里和大家去交流,不仅仅是因为我相信有一些好的研究、一些好的理论我知道,更因为我是在第一线亲自去实践着怎样去做家庭教育,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也有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在这样三个方面的基础构建下,才构成了我对教育方面一些独特的理解,建立了我自己认为更好的教育理念,比如说教育场论,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在幸福学院构建了幸福家庭的4大模块,我们这一系列有关爱孩子的五个层次,是在4个大模块中12个小模块其中1个模块的一小部分所扩展出的一个点,之所以和大家分享这个,在这样一个思考的视点下,可以很好去扩展和诱发大家对于家庭教育和教养模式的思考。



在跟大家分享与交流的时候,我特别期待大家在过程中与我交流,我们来提出问题,或者异议,或者感受,或者来分享自己相关联的案例和故事,重要的不在于谁对或者是谁错,而在于我们大家能够共同去交流,去寻找,更好地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

我们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上次我们提出,家长教育孩子,其实在无形之中是按照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选择了特定的教养方式的,而这个生命状态最关键的是与我们自己所在的主导需求层次相关联。我们上回和大家分享主导的核心的五个层次,从下往上分别是:安全感、归宿感、效能感、专注感、意义感。我们在这样五个层次的基础上来建构我们具体教育孩子的操略和方法,对孩子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在上次呈现内容的框架下进行细化,重点针对的是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说到安全感,我们首先能够想到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事情,各种各样的风险。无论是孩子自己还是家长,都是特别关心的基础出发点,所以我们首先可以从安全这个字眼来看家庭教育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按照孩子的成长年龄和成长阶段,来预防孩子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的第一要务——让孩子健康地、安全地在我们的保护下逐步长大。在整个社会不安定的情况下,这件事是极端重要的。对很多家长来讲,采取风险防范的措施,有效地保护孩子免于伤害,永远是家长的第一要务。在孩子的身上,不要发生太大的意外,不要发生像中央台《等着我》节目出现的许多家庭,孩子被拐卖等等这样的悲剧,都要求我们对孩子进行有效的保护,防范风险。


但是今天我们的侧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安全感”层面上。安全感和安全是两回事,或者说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我们没有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那么孩子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但是即便我们在物质层面、身体层面上提供了很好的安全条件,孩子依然并不能很好的形成安全感,所以对这两个概念要有一个区分。

安全感是什么?

是一个人对环境,对周围的人、事、物体,包括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去臆测,感觉到可靠,能够信任的一种心理上的感知。所以说安全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东西,它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成分。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侧重在安全感这个层面呢?
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来讲,保护孩子的安全始终使我们超高度重视的事情,但是建立孩子心理上安全感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很多家长的重视。如果安全感不足,即便是真正安全,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可以这样讲,安全感是孩子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第一个基石,如果这个基石不牢固,那么他整个向上发展的动能和力量都是不足的。有的人一辈子安全感没有建立好,这其实是我们许多家长的生命状态,所以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值得我们非常重视。

 安全感不足会有什么表现呢?

一个小孩子,无论是学龄前还是上学以后,安全感不足会有什么表现呢?
往往会表现出比较过分的忧郁,对一些事情非常的担心,超出一般孩子的担心和害怕;

或者相反,特别的好斗,特别的冒险;

还有的孩子非常的黏人,一会儿也离不开爸爸妈妈,稍微离开就会焦虑、哭闹;

还有的孩子会显得非常的挑剔,稍微有一点不符合想法的地方就会大闹;

还有的孩子,大人会发现他很少表达感情,或者会有意识地回避某些感情和经历;

还有的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退缩、胆小,正常孩子敢于去做的事情,他不敢去,凡事感觉到无助,总觉得自己不行,生怕做一件事做不好……

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对于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安全感不足会影响到什么呢?首先会影响到学习,纪律方面容易出问题。由于安全感不足,在小学、中学阶段会过分地依赖于同辈群体,让人觉得没有主见,也不敢坚守自己的想法,容易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同学或朋友过度的影响。

另外安全感不足的人,又会表现成极端的自我中心,凡事唯我独尊,这也是把周围世界的一切都看成是威胁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种孩子是过分的敏感,别人说什么事,总觉得对方是针对自己说的,或者是别人无意中做的事情,他都理解为故意在为难自己,找茬,和自己过不去,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简单的对抗心理。

还有会表现为极端刻板的思维方式,觉得这个世界上要么就是朋友,要么就是敌人,要么就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等等这些都是与安全感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人,会是什么特征呢?

这样的人会比较平和,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在接触中会让人感觉温暖,他也愿意主动去亲近别人,能够和其他人进行很有效的沟通,能够主动去对周围的环境与人施加影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小孩子,当他想要一个东西,他会很有效地、主动地去表达意愿,而安全感不足的人这时候就会简单地以发脾气的方式。

安全感发展好的人自然而然在向上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能够更好地运用逻辑思维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他的发展就会平顺的多。
人生发展的阶段,可以大体上分为:

7岁之前,安全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任务;

7岁到14岁,归属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

14岁到21岁,能力感、效能感的建立成为他最优势的任务;

所以我们对人生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性的评价。
既然安全感如此重要,我们就要看看家长在安全感的培养方面会有哪些误区?

首先,在安全感建立方面最大的误区来源于家长自己,当我们家长自己的人生状态,主导层次在安全感上,我们的孩子在接受安全感的培养上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比如:

我们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会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稍微磕碰或者想象中孩子出现点什么问题,紧张、焦虑、担忧等情绪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有害的,这在无意识中就会强化孩子的焦虑,甚至在给孩子建立一种焦虑型人格,弱化孩子的安全感,因为孩子是根据家长的状态,来认知和建构周围的危险,确知周围的可靠性,然后来决定怎样应对周围环境的。

我们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一个小孩在跑的过程摔倒了,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并不是哭,首先他会抬起头来看大人,这个时候如果大人很平静,甚至觉得是个很好玩的游戏,说摔倒了赶紧爬起来吧,孩子只要摔的不是特别的狠,很可能就压根不哭就起来接着去玩了。如果这个时候,被看的家长很惊慌失措,非常着急,孩子必哭无疑。这就是家长影响孩子安全感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我们说,影响孩子安全感的第一因素首先是我们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

家长影响孩子安全感建立的第二个因素是:过度保护弱化孩子安全感。

前几天,我爱人带孩子去科技馆,在那里她碰到了一个唐山来的老师,带了一些人参加科技馆的活动,在交流中她问老师,带的是不是自己的学生们,结果老师说,哪敢啊?现在老师都不会轻易带学生出来的,万一出现什么问题,家长找后账,学校根本担不起。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周围亲属的孩子在学校里,稍微有点难度和风险的体育活动,学校都尽量不去做,为什么呢?
怕出事!
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会产生两个后果:

一、孩子应得到的体能上的锻炼,应经受的挑战和伤害都没有了。

 

二、于此同时,孩子整个生命力的激发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受到了致命的影响。

我们现在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报道说XXX学校的学生上体育课跑步,突然间晕倒了,甚至猝死等等,背后意味着我们的家长正在过度的保护孩子,孩子正常的生活与活动受到了限制,包括正常的攀爬和跑动,这个过程中我们剥夺了一个孩子人生胜任力最基础的一些机会,这恰恰导致了孩子在未来失去了安全感。



家长说的那些别摔倒,别爬高的一惊一乍的言论都无时无刻在给孩子传递着一种焦虑,在一种不安全、不可信任的环境中,这对孩子的伤害非常的大。



还有因为担心孩子生病而过度地穿着和过度地讲卫生,我们在家里面,经常会听到“多穿点”,“别冷到”“别冻着”,很少会听到说“少穿点”,这种过度保护削弱了孩子在环境当中培养抵抗力的机会,反而导致孩子更容易生病。

还有过度讲卫生,不断强调到处脏,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每天要洗无数次手,这就是典型的强迫症的一种,回顾他家庭教育的过程,从小妈妈会不断地强调到处都是细菌,哪儿也不能碰,每个环境都要擦拭好多遍,这样一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这样的孩子在外部的世界中,任何时候都迈不开手脚,他首先会担心而不敢探索世界,那妈妈的不安全感也就传递到了孩子的身上,内化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了。当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与此相关联的事情时,孩子就很容易得强迫症。



另外一个例子是,比如孩子生病了,家长希望孩子快点好,所以给孩子过分地用药,用抗生素,孩子的病说不定一下子就好了,但是实际上削弱了孩子的健康。

在美国,孩子发热低于39度,是不给开药的,因为西方人明确知道,小孩在通过感冒发烧来建立自己身体的免疫力。当剥夺了孩子生小病的机会,让他快速的好,就等于剥夺了他建立强有力的机体免疫力的机会,我们的家长平日还都听医生的,恰恰孩子一发烧,就惊慌失措,就赶紧抗生素吃上,点滴打上,不然心里面想象出来的恐怖画面就会折磨的我们什么也干不成。与此相关的是过度地吃各种补养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文章下部分会在下周发布,敬请期待





点击 阅读原文 收听张老师原声课件


    关注 欣乐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