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营家戏发展纪实 (上)

 

一提起我们村的家戏,耳旁就响起了清脆响亮的梆板声、优扬动听的胡琴声、腔正字圆的演唱声,眼前就浮现了我们村的东...



一提起我们村的家戏,耳旁就响起了清脆响亮的梆板声、优扬动听的胡琴声、腔正字圆的演唱声,眼前就浮现了我们村的东大庙舞台和西庙前的过路舞台……那红红火火的演戏场面,那热热闹闹的念唱做打、那跑来窜去的逗笑取乐,那热气腾腾的特色小吃……实在让人留恋向往,至今难以忘怀。
 家戏的兴起
听老辈人说,曾家营家戏100多年前就在村里兴起来了,以蒲剧唱腔为主,偶尔也唱唱眉户。创始人是西庄的张凌云(1958年去世)。他演的是胡生,还扮演过老旦,在群众中颇有威信。当时的成员还有唱花脸的周凌霄、唱正旦的杨满红、唱小旦的卫改过、打铜锣的王善林等人,打板的王治理还在清华高小当校长哩!这些爱热闹的人聚在一起,就高高兴兴地演起家戏来。当时演的剧目主要有《大保国》《三对面》《三上桥》《藏舟》《骂殿》《拾玉镯》等。
为了振兴家戏,村里的这些民间艺人积极联络同好,一方面切磋剧艺,提高演艺质量,一方面搜罗人才,扩大队伍。像许家营的长发、西王的刘红祥(武旦)、北贾的乔建华(武生)、胥村的陈玉元(大花脸)、风柏峪的樊仰池(小生)、底张的“小白菊花”(小旦)、黄营的周全胜(红生)等人都常常来村里,一起研讨剧本,一起排练戏剧,一起出角演出。

这样,曾家营的民间剧团就红红火火地兴起了。每当农事清闲,特别是逢年过节,村东的大庙舞台或者西头学校对面的过路舞台,就鼓乐齐鸣,好戏连台。村民们熙熙攘攘,蜂拥而至,品尝着自己家戏的乐趣,悠悠然陶醉其中。
家戏的发展
第二波的领头人是王普照,其成员有演老生的樊兴汉、王品山(又有人戏称“小脸”)、演须生的谭有龙、演花脸的张立田、演丑角的胡丙璧、廖安稳、演小生的孙三稳、拉板胡的张荣耀和马育德、编戏的王志敏、王希贤、贺志高、整理戏装的王宏先、张仰斗等人。他们活跃在解放前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演出的剧目除保留原有的剧目外,还有《一捧雪》《刺秦》《捉放曹》《舍饭》《周仁回府》《断桥》《火焰驹》等。

王普照唱的是大花脸,是从专业剧团下来的,与当时的蒲剧名角孙伯友、李宝兰是师兄师弟,是拜过师见过教的行家里手。他的拿手戏是《杀家》《朝房》《搜杯》《坐舟》《采花》《贩马》等剧目。
须生谭有龙的扮相惟妙惟肖,动作轻重有致,举手投足引人注目,扮演角色性格鲜明。他演出的《杀驿》《辕门斩子》《雁塔寺》等剧,常常获得群众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老生樊兴汉特别喜欢演戏,却不识戏词,好在他的记性特别好。有时候看戏,边听边记,竟能过耳不忘;有时候为了记住一本戏,他跟着专业剧团的演出,一场不空地赶台口,直到把一本戏记住才肯,这一趣事在群众中传为美谈。

张荣耀是村里的农业社社长,互助合作工作繁忙,但是遇到剧团排练、演出,绝不含糊,其板胡拉得音调悠扬,有板有眼,合辙合韵,很有水平。

名丑廖安稳(人称“廖和尚”),与蒲剧名角任金柱、筱月来齐名,是洪洞蒲剧团的发起者。他扮相滑稽,活泼可爱,一举一动都是戏,1951年回到家里,为我们村的剧团又添了一个名角。
          (王金木、许随平、贺仪、王应州口述)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竭诚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欢迎大家不吝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0359—8022180 


yjslswhyjzx@163.com


    关注 永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