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庄小伙到红顶商人,胡雪岩有着5个成功之道

 

胡雪岩作为与品性今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他是清末乃至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传奇,身上有诸多值得学习的。...

导读:对胡雪岩作为与品性今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他是清末乃至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传奇,身上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为商道者,善于随机应变,但决不投机取巧;为人道者,悬壶济世,抗震救灾,不辱“达则兼济天下”之名。
分享有温度的故事
清朝时讲,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胡雪岩应该是大部分中国商人的偶像。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的成功之道,完全可以用他的“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概括。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智乃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智乃先天,谋乃后天智者有先见之明能审时度势,能占先机,能把握商情。

胡雪岩25岁那年,在钱庄当伙计。

一天,他在茶馆里一边喝茶一边听别人闲聊,这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与他年龄相近的落魄书生,虽然这个人衣衫破旧满面愁容,但看起来气度不凡。

胡雪岩向来敬重读书人,于是主动靠过去与他攀谈起来。

胡雪岩在交谈中得知,这个人名叫王有龄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就没落了,虽然他捐了个盐运使,但那只是一个虚名并没有实际权利,此次他途经浙江就是为了进京求取功名补个实缺。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盘缠全部花光了,并且他的父亲还病死在了杭州,现在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不知该如何是好。

听了王有龄的诉说,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胡雪岩决心帮助王有龄度过难关。

在胡雪岩看来,王有龄并非等闲之辈将来一定前途无量,如果能够助他一臂之力他定会感激涕零报之以李,可是,自己也是一个一穷二白的伙计,又哪来那么多钱帮助他呢?

忽然,胡雪岩想起了自己刚收回来的一笔死账,一共有五百两银子,现在暂时还没有任何人知道不如将这笔钱拿给王有龄救急,等他补了实缺后再还上岂不是两全其美?

当王有龄拿着胡雪岩送给他的五百两银票时,他简直难以置信感动得热泪盈眶,只说了一句话:咱们萍水相逢,你怎么对我这么好呢?

有雪岩笑答:朋友嘛,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如今你有难处,我心里十分难过,不拉你一把,我睡不着觉!

事实上,胡雪岩看人真的很准,不久,王有龄用他资助的五百两银子,成功当了浙江粮台总办。

王有龄发达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的救助之恩,他拿出一大笔钱,让胡雪岩自己开钱庄。

后来,在王有龄的暗中帮助下,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除钱庄遍地开花外,他还开了许多商铺,经营中药、丝茶、粮食等业务,其个人资产超过了二千万两,可谓富可敌国。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为人者,守信为最。信念不移,大事可成。无信念或信念不坚者,事终不成。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钱庄开业不久,驻杭州绿营兵的“千总”罗尚德就存入1.2万两银子,却既不要利息,又不要存折。在老家四川的胡尚德是一名赌徒,定下婚约却不成亲。因为好赌,他前后用去岳父家1.5万两银子。为此,岳父提出“为了退婚宁可不要这万两银子”的请求。

这深深的刺激了罗尚德的自尊心,他发誓做牛做马也要还清银子。后来,罗尚德投身军营,经过13年的辛苦煎熬,省吃俭用终于积蓄了1.2万两银子,这时他接到了与太平军打仗的命令,因无亲眷相托,只好拿到胡雪岩的钱庄来存储。

他将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钱庄,既不要利息,又不要存折。一是因为他相信钱庄的信誉,同乡刘二经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岩,而且一提起就赞不绝口。二是因为自己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不带在身上比较好。得知这一情况后,胡雪岩当即决定:照规矩以3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算,3年之后来取,付给本息1.5万两银子,并办理了一个存折,交由钱庄负责人代管。

后来,罗尚德阵亡战场,他在生前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钱庄的存款提出来,转至老家还债。这两位老乡手头没有任何凭证,他们原以为会遇到钱庄的刁难,甚至怕这笔存款就此被赖掉,不想钱庄在证实他们确实是罗尚德的同乡后,马上就为他们办理了手续,这笔存款不仅如数照付,而且还照算了利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钱庄在照付了罗尚德的存款后,引来了大批的人来此存款。原来,回到军营后,罗尚德的两位同乡讲叙了取兑银子的感人经历,钱庄的声誉一下子在军营中飞一般的传开了。为此,许多官兵都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积蓄长期的存入胡雪岩的钱庄。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商者,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大商人。

初春的一天上午,胡雪岩正在客厅里和几个分号的大掌柜商谈投资的事情。谈到最近的几笔投资时,胡雪岩面色凝重。店里的掌柜们最近做了一些投资,大家多少都赢利了,只是,有的大掌柜赚取的利润很少。胡雪岩绷着脸,教训起其中几个在投资中获利甚微的大掌柜,告诉他们下次投资时必须分析市场,不要贸然投入资金。

胡雪岩话音刚落,外面便有人禀告,说有个商人有急事求见。前来拜见的商人满脸焦急之色。原来,这个商人在最近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全部的产业,想以非常低的价格转让给胡雪岩。

胡雪岩不敢怠慢,让商人第二天来听消息,自己连忙吩咐手下去打听是不是真有其事。手下很快就赶回来,证实商人所言非虚。胡雪岩听后,连忙让钱庄准备银子。因为对方需要的现银太多,钱庄里的又不够,于是,胡雪岩又从分号急调大量的现银。

第二天,胡雪岩将商人请来,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按市场价来购买对方的产业,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转让的价格。那个商人惊愕不已,不明白胡雪岩为什么连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那些房产和店铺。

胡雪岩拍着对方的肩膀让他放心,告诉商人说,自己只是暂时帮他保管这些抵押的资产,等到商人挺过这一关,随时来赎回这些房产,只需要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胡雪岩的举动让商人感激不已,商人二话不说,签完协议之后,对着胡雪岩岩深深作揖,含泪离开了胡家。

商人一走,胡雪岩的手下可就想不明白了。大家问胡雪岩,有的大掌柜赚钱少了被训斥半天,为什么他自己这笔投资赚钱更少,而且到嘴的肥肉还不吃,不仅不趁着对方急需用钱压低价格,还主动给对方多付银子。

胡雪岩喝着热茶,讲了一段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年轻时,还是一个小伙计,东家常常让我拿着账单四处催帐。有一次,正在赶路的我遇上大雨,同路的一个陌生人被雨淋湿。那天我恰好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后来,下雨的时候,我就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的很多人都认识我。有时候,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用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为我打伞。

说着,胡雪岩微微一笑: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那个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要是以他开出的价格来买,当然很占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良心。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

众人听了之后,久久无语。后来,商人赎回了自己的产业,也成了胡雪岩最忠实的合作伙伴。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胡雪岩的义举,对他佩服不已。官绅百姓,都对有情有义的胡雪岩敬佩不已。胡雪岩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个行业,总有人帮忙,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来捧场。金银珠宝、古玩字画都不是真正的宝藏;人格的魅力,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宝藏。

神为勇强,遇事果断。敢闯敢干,神者。料事精准,勇敢无敌。

生意人的眼光,不能只盯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上,仅仅盯着自己做的那一行,即使你看得再远,也只能发展这一行,终究要受到限制。所谓“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那巴掌大的一块天”。无论它在井底怎么跳跃,总逃不脱井口的限制,坐井观天,总是眼界有限。

胡雪岩做成第一笔销“洋庄”的生丝生意之后,立刻就注意到有两桩生意在乱世之中和乱世之后,都能给他带来滚滚财源。其一是典当业。胡雪岩之所以要投资典当业与他对当时各种生意行当的了解有关。

在战乱频繁、饥荒不断的年代,居于城市之中的人,不要说那些没什么积蓄的穷家小户,即使稍有些积蓄的小康之家,也会不时陷入困窘之中。急难之时,常要借典当以渡急难,以致当时典当业遍布各地市镇乡埠。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仅京城就有当铺100余家。

以胡雪岩开阔的眼界,他不会看不到这是一个可为的行当。事实上,胡雪岩真正产生进入典当业的原因,是他与钱庄下属朱福年的交谈。

朱福年是丝业巨商庞二开在上海的丝行的“档手”,胡雪岩在联合庞二销“洋庄”的过程中收服了他。朱福年原籍徽州,他的一个叔叔就是个老朝奉(典当业的管家),从小耳濡目染,自然熟悉典当业的行情。胡雪岩从朱福年那里知道了许多有关典当业的运作方式、行规等知识,了解了典当业利润丰厚,而且典当业和药店一样,无论时局好坏,都有生意可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行业。

这一番交谈坚定了胡雪岩投资典当业的想法。他让朱福年替自己留心典当方面的人才,而自己一回杭州,就在杭州城里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当铺“公济典”。其后几年,他的典当行发展到20多家,其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华中、华南大部分省份。

但胡雪岩开办典当业,并不只是因为开典当行风险小,利润大,他认为“钱庄是有钱人的当铺,当铺是穷人的钱庄”,自己开典当行是为了方便穷人。而且典当行利润丰厚,日后成为他仅次于钱庄的第二大经济来源。

当时的当铺资本称为“架本”,按惯例不用银两而以钱数计算。一千文兑银一两,一万千文即相当于一万两银子。一般的典当业,架本少则五千文,多则可达二十万千文。平均也达一万千文左右,二十多家典当行仅架本就达二十多万两银子,而如果以“架货”折价,架本至少要加一倍。这样胡雪岩的二十多家典当行架本至少是四十万两。

四十万架本以每月周转一次,生息一分计算,一个月就可净赚四万两银子,一年就有至少四十八万。而当时典当行架本周转一次,绝不止一分息的利润。就当时的记载,典当行取息率至少在二分以上。因此胡雪岩深知,只要这几十家典当行经营好了,自己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看来,典当业是胡雪岩为自己找到的一条新的、能够赚钱的投资渠道。像胡雪岩这样始终向前看,向远处看,不断寻找投资方向,不放过任何一个投资机会,而且看得准,才真正是有大作为的商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鬼分大小,只看眼前者,小鬼是也。目光长远者,大鬼是也。

如对官场一些重要人物疏通关系,就要用巧计不露行迹地去做,顾及其脸面和品味,以达到最体面的效果,胡雪岩堪称这方面的高手。

胡雪岩于光绪七年(1881年)来到北京,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疏通中央政府,同意由他向洋人借三百万两银子的外债。那时候,满人宝鋆任户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外交部长。当时在晚清极其腐败的政治制度下,无官不贪,民间曾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俗语。

但胡雪岩并不认识宝鋆,不敢贸然戴着银票到宝家去。但胡氏本事大,竟然探听到一条特殊的门道:原来,北京城有个地方叫"琉璃厂",专卖文房四宝、书籍、古董、字画。当时,清廷满朝权贵无不视送礼为当然,可是又碍于颜面,不敢公然行之,于是,就想出了变通办法。即与琉璃厂挂钩,由商家担任疏通关系的中转站。

事情是这样办成的:某人打算向某官员行贿,先与琉璃厂商家接头,讲定以若干银两购买一件古董或一幅字画。接着,琉璃厂商家到官员的公馆去,取得古董或字画,拿回琉璃厂卖给需要者。需要者买到古董或字画后,再回送给官员。琉璃厂获得银两,留下回扣与手续费,把剩下银子交给官员的公馆。一桩行贿交易就这样顺利完成了。

对官员来说,他的古董和字画尽管经过一买一卖,最后总会完璧归赵;另一方面,他只是和琉璃厂打交道,并未直接收受对方的银子,他只是收了古董或字画,总算是文人雅士赠送文物,并没沾上铜臭。胡雪岩通过这种办法,巧妙地送了宝鋆三万两银子,结果该大员在朝廷上拼命说借洋债的好处,胡氏终于如愿以偿。正因为胡雪岩深深明白官场学问和官场中人的心理,善于揣摩,巧加迎合,他的政治投资也就与众不同的成功了。

胡氏的“五字商训”,言简意赅,字字如玑,道出了一个大商家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显示了一代豪商的非凡魄力。虽是商训,胡雪岩的后裔却将其录入族谱,视为家训,以此激励后人:先做人,后做事。


    关注 犹太人商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