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国际纪录片大奖《幼儿园》,颠覆三观!每位爸妈都应该看看!

 

不管怎样,熊孩子不会永远是熊孩子,在我们心里,他们永远是最最可爱的小天使。...


 6W+爸爸妈妈在西安的聚集地
就差你了哟


有这样一些孩子:

他们在公众场合,为了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声哭闹,不依不饶;

他们会用不明物体在你车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划痕;

他们会趁你出其不意的时候先开你的裙底;

他们会在家到处乱翻东西,垃圾玩具扔的乱七八糟;

他们会在逗他的时候,冒出脏话,甚至不正经的话;

他们会在电梯里按下所有楼层,还当电动游戏一直玩个不停;

他们会在你热情招呼后,给你个白眼不理不睬;

如果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你会喜欢这样的孩子么?我想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涵养,但是从心里是不会喜欢这类孩子的。熊孩子,真是一个让人抓狂的存在啊。

贝贝姐姐特地找来了这部关于孩子的纪录片,也来好好探讨一

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熊孩子?熊孩子到底是好是坏呢?如何催毁一个熊孩子?
《幼儿园》| 2014
豆瓣8.7




熊孩子聚集最多的地方非幼儿园莫属。导演张以庆用14个月记录了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熊孩子们”的生活。他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

“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整部纪录片的镜头就是围绕着吵吵闹闹、哭哭笑笑的孩子们。真实、不造作。

从摄影和剪辑上看,甚至不像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制作太糙,糙得很接地气但看完又会让你回想到自己的童年,让你不由的感慨:哦,我小时候就是那样儿的!

大部分时间里,镜头下的孩子们除了上课吃饭,就是睡觉、打架,或是接受采访。70分钟的纪录片,没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小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与成年人完全不同,所以很多片段看起来也很有意思。

温情可爱的一面
小女孩给被大家孤立的男孩剥鸡蛋
还有胆大皮实
给自己脸上贴个纸条但是帅不过3秒
撕下来分分钟疼哭自己
还有可爱的童言无忌
“我长大要结两次婚,
一个大婚,
一个小婚!”
这么看下

来熊孩子

还是挺可爱的,并不招人讨





真要“摧毁”起来还有点不忍心。

但“童年都是美好的,孩子们都是纯真善良的”这种说法真的100%正确吗?
▼▼▼


在《幼儿园》里,小孩子有上面那些符合我们印象中乖萌,也有不那么可爱的时候。

迎合、讨好、欺凌、排挤......

这些不那么美好的词语,也同样出现在这群小小的孩子身上。

比如头埋的低低的小女孩无端地被橙衣男孩指责:你不要挨着我坐。

另一个孩子
橙衣男孩像是得到了小伙伴的簇拥和回应。

一面笑嘻嘻,扭过头立马变脸,摆出厌恶的表情:看到都心里烦。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都在,而《幼儿园》中不断穿插的采访或许能给出一点答案。
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
老师都说要给中国队加油,
你为什么不加油呢?

日本鬼子是什么?
日本人都是日本鬼子么?
这里面有些答案很“乖巧”
但是带着明显被外界引导的痕迹
有着回答很“出挑”,
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也有的回答甚至有着,
超出部分成年人的理性。




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

但是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

片中有一段老师教小朋友儿歌的一段表演:
请你像我这样做。
我就像你这样做。
小朋友是天真且无知的,身边的大人就是他们的模仿对方。

《幼儿园》中这样的隐喻比比皆是,片子的开头打出的字幕: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看完整部纪录片,孩子其实都很可爱。虽然片中几乎没出现过这些孩子的家长,但从这些孩子们身上仿佛就能看出家长的样子。幼儿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

每一种真实后面都还有一种真实,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么看来,熊孩子可恨,但也并非生来就熊,是被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更直白一点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要摧毁熊孩子,真正的难题是“熊家长”。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这是熊家长们的名言,每逢孩子闯祸,他们就挺身而出、护犊心切。还护得理直气壮,甚至觉得“让孩子发挥天性”是教子有方。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倘若熊孩子从小习惯不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三观,那他长大后又该如何去改变。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观念历经很多年月才能形成,而非长大后就能轻易改正过来。
(电影院里吵吵嚷嚷的熊孩子)
熊孩子让人忧心,但熊孩子背后的熊父母更让人细思极恐:为人父母却不用经过考试是最可怕的事情。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无法想象原本多可爱的小孩在他们手上会变成什么样。
希望不再有更多的熊孩子。
更希望我们都不是培养纵容熊孩子的熊家长。
其实,
熊孩调皮也是有原因的,
只有对症下药,
才不至于伤害我们跟孩子的关系。


为满足小小的欲望
看到别的小朋友戴着电话手表,妈妈不给买,孩子生气地砸东西;整天不好好吃饭,就想吃肯德基,爸妈说了几句孩子就撒泼;同学出国旅游,孩子也吵着要去不成,立马变脸对着父母大吼大叫......

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很多孩子之所以一次次这样做,是因为之前有过成功的先例。他们知道,当自己想要某样东西时,只要发脾气,父母就会答应。

所以,在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坚决制止,绝不心软。如果孩子已经多次这样做形成了习惯,对于说教置之不理,父母不妨试试“有意忽视”的办法——任其哭闹。相信在孩子有过几次失败后,便会慢慢改变这种发脾气的方式。


吸引爸爸妈妈家人注意
在很多家庭,爸爸妈妈都是比较忙碌的,一天下来,他们陪孩子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有时候即使有空陪陪孩子,也多半是心不在焉。

其实,我们的熊孩子纯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当他们的要求、情感不被重视时,就会从心底觉得缺乏安全感。因为在他们看来,爸妈一心只顾玩别的完全是在忽视自己。

因而,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就需要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多陪伴孩子。并且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做到专心致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小心灵也渴望被理解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年纪,不用为生计发愁,不用为人情世故埋单,哪里会有什么烦恼?其实小小心灵也同样渴望被理解啊~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多半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或需求不被理解。在孩子看来,父母根本没有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乎的是什么。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绪,跟孩子好好谈谈心,了解孩子的喜好,在做决定前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仅被父母尊重,更会被父母理解。


言传身教很容易潜移默化
俗话说,文化有潜移默化的力量。一个家庭里,爸爸妈妈温和有礼,孩子多半也开朗温柔;反之,爸爸妈妈经常发脾气,孩子肯定也暴躁不安。

可想而知,长期呆在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父母身边,孩子的心理该有多么恐惧。见惯了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深受父母的影响,他们甚至会觉得无理取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如此,想要孩子少调皮,父母就需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不好的言行。同时,引导孩子知道发脾气带来的坏处,和孩子一起改变,一起进步。


因为害怕而逃避责任
不少熊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犯了错,却害怕父母的责罚,于是选择以极端的的形式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的行为需要区别对待:

如果孩子只是无意中犯了错,那么父母不必严厉责怪,只要告诉孩子下次注意不再犯就行了;但是如果孩子是故意犯错,父母就需要耐心的教导,该批评的还是要批评,让孩子认识到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逃避责任。
赵薇最近在《中餐厅》节目中,谈到教育孩子的观点很在理,她认为:教育孩子,最大的禁忌就是溺爱孩子!找到平衡点,让关爱与教导并驾齐驱。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养孩子都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越急越没有效果。教育从来都不是比较谁更富有,拼的是谁更用心。
不管怎样
熊孩子不会永远是熊孩子
在我们心里
他们永远是最最可爱的小天使


热门阅读
(点击蓝字查看)
  • “狼爸”乐嘉竟这样锻炼年仅4岁女儿......网友顿时坐不住了!
  • 课程 | 99元精品课“一站式”教育中心,治愈你的择校焦虑症!
  • 【特价抢票】一票两园,动物园联手乐华城,奉献夏季嘉年华,还在等什么!
  • 【超级福利】西安这家超酷儿童乐园,开业福利嗨到爆!小朋友们接住了!


    关注 BaByGo亲子俱乐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