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强烈的热忱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豆瓣评分:8.4分】
作者简介

INTRODUCTION
作者:刘未鹏(中国
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总体上在这8年里,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

刘未鹏说—— 写博客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频率多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而另一个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饭,云淡风轻。

这本书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其中包括 “暗时间”、“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我在南大七年”、“逃出你的肖申克”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跟波利亚学解题”和“知其所以然”等精华文章。在成书时,作者对其中多篇文章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和修订,让文章的案例更准确,说理更严谨。

《暗时间》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为主要角度,对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进行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怎样的价值,何种学习方法才是有效的,以及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人们需要主动训练自身的反思能力并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

语录文摘

QUOTATIONS

1、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2、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才过的坑里尽是前人的脚印。

3、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4、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1、专业领域技能;2、跨领域的技能;3、学习能力;4、性格要素。

5、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交、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6、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于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的起来去使用。因此,学习的有效性显然应该这样来衡量: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最起码-能否通过有意识的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

7、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是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

8、人类不可避免地受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适应价值的“思维定式”(如事后聪明式偏见),而有些则是大脑的认知机制的“缺陷”

9、有人用十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当现实重重撞到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在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就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学习效率,除非天天摔坑,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10、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你先不做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11、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绝顶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至少这一样,被无数人复制了无数遍,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教育了。

12、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强烈的热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追求,这时候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件事情上面,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率。

13、如何搜寻到好书。几个线索:(1)同作者的著作。(2)Amazon 相关推荐和主题相关的书列(类似豆瓣的豆列)。(3)一本好的著作(或一份好的资料——不管是书还是网页)在参考资料里面重点提到的其他著作。【喜欢的书和作者提到的书】(4)有时对于一个主题,可以搜索到好心人总结的参考资源导引,那是最好不过的。

14、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15、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

16、我们太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否则就算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这种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证伪自己的一个猜测。

17、听到一番很有道理的话,但没过几天,发现自己又变回原来的老样子了。甚至于自己在一次困境中领悟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道理,决定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不再犯以前犯的错误,然而,当真正遇到下一次情况的时候发现自己无意识地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谁说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许,对付我们强大的习惯的最佳办法是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不管是自己经过困难或失败而领悟的,还是看到书上或听到别人说的)写下来,并常常拿出来翻看。事实上,我的经验是,在写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进入到理性分析模块,进一步检验和推理那些道理,我们越是对一个道理审视的详细、深入、全面,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记忆加工的角度来说,这叫深度加工,带来的结果就是该记忆与更多的提取线索相关联,于是便能够在更多的场景下被唤起(而不是被以往的习惯直接覆盖)。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_^ 点击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作品语录】


    关注 中外名著语录全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