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病了

 

点击上方香港传真一键获取港澳资讯香港资讯·本期导读沈祖尧,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2年前“非典”肆虐香港,沈祖尧...

点击上方香港传真一键获取港澳资讯
香港资讯·本期导读

沈祖尧,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2年前“非典”肆虐香港,沈祖尧为抗役人员之一,与香港人齐心击退“非典”。而如今已经身为高校校长的他却直言,“香港病了”。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
2003年的“非典”(SARS)恍眼过去12年,正当记忆渐淡,“非典”再成为新闻头条,昔日传染病肆虐小城的片段,再度飘过脑海。如今病毒已由SARS变成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被冠以MERS之名,12年前在“非典”一疫经常见到的名字,现在亦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沈祖尧,当年站在抗疫前綫的威尔斯亲王医院8A病房主管,被《时代周刊》(TIME)封为“亚洲英雄”;今天则是带领香港中文大学的亲民校长,被学生封为“祖尧BB”。当年他无惧进入病房,跟病毒打仗;现在则要走入雨伞中争拗中,为激烈场面降温;以往接触最多是病人,今天则是年轻人。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12年前的疫情或者只是一个长假,“非典”对政治经济带来怎样的打击,香港人如何齐心抗疫,没有太深刻印象,这份淡薄犹如冰水般刺痛了沈祖尧。他不忍新生代遗忘历史,将“非典”回忆录《不一样的天空》重印,并举办“非典”研讨会“十年生死两茫茫”,重提旧事,希望年轻人了解过去,警惕未来,因为今天的香港,他认为得了比“非典”“更重的病”。

沈祖尧慨叹现时社会的开心指数大不如前,年轻人对前景的盼望比“非典”时期更差,尤其在当下社会严重撕裂状况下,他不禁问:

“香港啊!你是否生病了?还病得如此之重?有什么比致命的“非典”更致命呢?”

要治好这个病,沈祖尧认为社会必须寻找“下火凉方”,少一些争拗,多一点体谅,并解决年轻人对政府和国家积怨已深的种种问题。他认为香港人只要重拾昔日“非典”期间的团结精神,一定能解决难题。

沈校长民望高企,连续4年被选为全港最受欢迎大学校长,在香港政坛中更被视为特首人选之一,但他在访问中多番强调无意从政,完成校长职务后打算重披医生袍;这名医生校长为学生列下“药方”,寄语学生时刻做好三样“抗逆”准备,迎接将来未知的挑战。



沈祖尧决定重印“非典”回忆录,警惕社会以及年轻人2003年的惨痛教训,近期在MERS威胁之下,更具特别意义。(相片来源:iMoney 智富杂志)

12年前“非典”一役,香港百业萧条,股楼皆跌,回想起令人犹有余悸。如今的香港大学生当年不过在念小学,对“非典”只有模糊印象,当沈祖尧听到学生跟他说:“我仅记得不用上课差不多一个月”丶“每年一度的生活营被取消了”丶“整天呆在家里的我,差点给闷死了”,便惊觉不得不重新整理历史,让年轻人了解过去。

“现时有伊波拉,又有其他传染病,有人问我会不会像以前‘非典’般,我觉得可以利用这机会,重温当时发生过的事。”

早前沈祖尧在“非典”10年研讨会上,邀请一班“非典”康复者分享当年感受,有退休商人如今每天享受天伦之乐,但不忘贡献社会,出钱帮助有需要学生和资助医学研究;亦有当年父母双亡的年轻人,现已成家立室,承诺努力做人,照顾下一代;还有3位曾染病的医生,他们没有放弃专业,继续在公立医院为市民服务。
争拗不断社会后退
过去12年,香港经济股楼皆已走过低谷,来了个大翻身,但沈祖尧慨叹社会气氛却每况愈下。

“虽然现在没有‘非典’,但人好像更不开心,反而当年大家很团结,非常支持医护人员。现时社会却有很多争拗,整体气氛很灰暗。 ”

他形容香港患上了较“非典”更致命的病,社会撕裂,争拗不断,年轻人对将来缺乏安全感,作为一校之长,他尝试从年轻人角度分析,

“年轻人的不满最初源于看不到自己有上流机会,看不到大学毕业后,可以过一个他们觉得比较合理的生活,楼价贵,工作压力大,争拗其实由一个社会及经济角度,多过由一个政治意识形态开始。”

他认为问题一切源于社会无法向上流丶置业困难等经济民生问题,对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认受性亦愈来愈低。

他认为过去若没有抢奶粉事件丶楼价受控丶大学生发展有前景,社会矛盾不会撕裂至此。

“我经常问学生,你们对社会那么不满,原因是什么?他们很坦白说,‘校长,其实都是因为买不起楼啰!’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刺,是他们每日都面对的问题。”

他总结,“我觉得民生问题仍然是最关键。”
聆听学生建立互信
去年非法“占中”期间,沈祖尧期间曾跟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走到金钟添美道,呼吁示威学生冷静。“运动”过后,学生重返校园,他跟学生会成员聊天时,知道部分同学搬离家自住,生活开销大增,

“我发觉他们开始讨论买菜多少钱一斤,哪里买菜便宜,我心想有没搞错?你们是学生会成员啊!我听完有点心酸,其实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很大。”

从学生口中,他听到一个新名词“后物质时代”,

“即是当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时,大家就不再追求物质,宁愿享受那些微的心宁安静,就像要求香港不要发展,关起大门,外人不要来,我们又不走出去,总之我就耕田,做自己心灵满足的事就行了。”

非法“占中”后,沈祖尧看到社会部分人不接纳当时情况,部分同学出街甚至被人称做“废青”。他认为这种指责无补于事,反而令年轻人跟社会更分隔,所以即使再忙,也不时主动和学生沟通,不时约数个学生,吃饭交流,饮两杯啤酒慢慢聊天。



沈祖尧被学生冠以“祖尧BB”,深受爱戴,经常跟学生聊天和参与学生活动,上任至今连续4年获选为全港最受欢迎大学校长。(相片来源:iMoney 智富杂志)

作为校长,沈祖尧除了聆听,也提建议,授予年轻人打拼未来的“抗逆三宝”:“现在大家一定要装备的,是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懂得分析大数据(Data Analyst),以及培养创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Spirit),这三项要素都会在我们课程全面发展。”
【抗逆第1宝】终身学习
沈祖尧认为年轻人要善用网上学习,就算毕业也继续吸取新知识:

“现时好多教学已不需要返入大学校园里,网上有Moodle这类学习平台,愈来愈普遍。”

香港中文大学设有Moodle网上系统,将部分教学内容上载丶分类,沈祖尧不认为网上教育可取代大学,但认同这是世界趋势,校园亦要慢慢适应,

“你想想,年轻人11点才起床嘛,八点半要他上课,就算人到,脑子仍在枕头上。在网上你自己看完,答几条问题,然后回来同老师讨论,可能是个好方法。”
【抗逆第2宝】分析数据
“科技是好大的出路,我听业界人士讲,不止香港,全世界都缺乏Data Analyst(数据分析)。虽然有海量数据,但无人懂得分析,如何把杂音隔掉,找出社交网上的人讨论主题丶趋势如何。这是好大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并非很多年轻人知道这是将来好大的市场。”
【抗逆第3宝】创业精神
今年初沈祖尧曾到美国硅谷丶史丹福大学访问,看过当地科技创意改变世界的环境,他认为由年轻人创业所带来的活力,正是香港现时极之需要的动力。

“记得数年前有3个学生敲我门,分别读金融丶教育丶工程,他们想成立一间网上补习社,问大学可否提供帮助,我问可以怎样帮你,难道给钱你们开公司?不过我想深一层,其实这种要求可能不少,只是那三个傻仔够胆敲我门,或者很多毕业生都有创业一试的想法。”

沈祖尧指,现阶段大学没计划投资初创公司,以免办教育又做生意或会引起混乱,但大学成立了“前期创业育成中心”,协助毕业生向政府和科技园申请创业资助,并将于各学科设创业课程。

“并非工程或商科学生才要学,就算没打算做生意的学生,都应了解创业需要什么,说不定四五十岁时才有兴趣做生意,这些都是教育上未来的学习趋势。”
期望香港人团结抗逆
作为全球肠胃科研究权威,沈祖尧带领研究团队解决了不少肠胃病及治疗问题,但对刻下香港,他深深叹了一口气,表现得无计可施:

“如果我知道(怎做),可能做到好多事了。社会问题不简单,不是三言两语可讲清楚。”

他曾形容此时香港犹如病重,比“非典”更病,如果由他来为这病人开方,可有良药?

“我想要吃点凉凉的东西降火,润一润,大家太燥了。”

他慨叹香港社会无法重拾“非典”时的团结精神,希望藉着重提当年的艰难日子,鼓励港人团结,

“‘非典’那时,好像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讲,是最差也是最好的时候,看到人性最好一面,也看到最差一面。我希望大家可谅解一点,如果我们团结,其实没有困难不可以克服。”
“非典”回忆录改写人生路
MERS上月底杀入香港。这种传染病现时未有有效药物治疗,死亡率约40%,较旧“非典”的约10%更高。该病症随一名韩国男子传入香港,港府追踪病者与接触者的新闻,不禁唤起港人的“非典”惨痛记忆。

2003年“非典”在港肆虐百日,香港度过了如同死城的4个月,在港造成1,755人染病,299人死亡,其中包括8位医护人员,期间写下一个又一个既悲痛又光辉的香港故事。



威院当年疫情严重,差不多四分一内科医生病倒,沈祖尧回忆当时真的心力交瘁,庆幸最终成功击退沙氏,获《时代周刊》封为“亚洲英雄”。(相片来源:iMoney 智富杂志)

沈祖尧作为抗疫领军主要人物之一,“非典”期间3个月未曾回家,一直在威院宿舍,每天跟进疫情进程,直至零死亡丶零感染,疫病划上句号。疫潮过后,沈祖尧到了美国的约翰霍金斯大学进修和研究,就在那3丶4个月,写下了《不一样的天空》一书。

“那时没事做,便想将“非典”发生过的,趁自己未老人痴呆,都写下来。最初只想写日记,没想过写书,所以好少字。”

校长日记式的“非典”回忆录,细致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生命感悟,深受年轻人喜欢,2005年获选香港教育城的“十本好书”之一,原版销量逾1.5万本。

这次最新的增订版,沈祖尧特别加了新章节,谈到“非典”10年过后的不一样:

“‘非典’10年后,我的人生路亦完全改变了。”



家人的支持是沈祖尧对抗“非典”的重要力量,图为他跟太太(左一)及两名女儿的旅行合照。(相片来源:iMoney 智富杂志)

以前他认为学术研究才最有价值,但“非典”改变他对人生看法,认为不能只有知识和技术,而没有对病人感同身受。他希望教育做到“以人为本”,希望把自己的人生观丶价值观感染下一代,而不止医学生,当年的“非典”英雄,也因此做了大学校长。
文/iMoney 智富杂志
(节选,香港传真对部分粤语表达进行改动)
版权声明
香港传真整理自iMoney智富杂志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将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长期订阅我们?

·文章顶部点击香港传真订阅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

·长按(cnchktv)复制,添加好友时粘贴

关于我们

香港传真订阅号提供最新香港时政要闻、热点事件、独家人物专访,全方位见识香港,读懂香港。您可在公众号主页菜单栏选择您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编辑任何与香港有关的关键词获取资讯(如回复“政府部门”、“香港交通”、 “香港天气”、“香港旅游”、“大学”等)。《香港传真》节目透过新华通讯社旗下CNC中文台首播,中国新华电视控股有限公司(8356.HK)出品。


    关注 香港传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