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御寒神器

 

今天,就让我们来说一说聪明的古人,在古时,创造出的那些御寒神器...

12
御寒神器之  汤婆子



汤婆子又名脚婆。它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状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一般为南瓜形状,小口,盖子内有厣子,防止渗漏。


灌足水的“汤婆子”旋好螺帽,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这样晚上睡觉便十分暖和。由此可见,汤婆子取暖的原理其实和如今的热水袋相差不多。


汤婆子之名初听很是奇怪,令人发笑,但却是由来已久且名副其实。“”,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就像现在好多人喜欢睡觉时抱着热水袋一样,古时的人也很喜欢在夜晚抱着汤婆子入睡。
名士豪杰们也不例外。宋大文豪苏东坡给杨君素信上说:“送暖脚铜罐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 黄庭坚也在《戏咏暖足瓶》中说到:“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瞿佑甚至有首诗的名字就叫《汤婆》,其中说:“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12
熏笼  又一种防寒神器



熏笼,是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古时,人们也用炉子,熏笼就是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可以用来烘烤和取暖,还可以用来熏香、熏衣、熏被。


因为是取暖和烘烤衣服,所以竹篾条在编织时,当然不像竹篓、竹箱那么板实,而是稀疏有孔洞,多以花纹饰之,便于热力的发散。同时,由于千变万化的花纹修饰其上,普通的竹罩笼不再普通,变得或华美,或文雅。









熏笼的花纹种类繁多,式样也各有不同。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皆因其用途不同来决定。在旅店客栈这种地方,要烘烤的被子多,往往熏笼大如方桌,罩在一个大炭盆上。而家庭所用,多为取暖,形制就要小一些。特别在冬天,一家人围着熏笼而坐,熏笼上罩一床薄被子,把双手放在被子下取暖,舒服极了。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写到:“晴雯麝月皆卸罢残汝,脱换过裙袄。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 这里提到的熏笼是可以坐人的,一般用较粗的竹竿或木料做成,形制多为方形,一些典籍上称之为火箱。


明代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描绘的就是少女倚在熏笼上的闲适情景。
专用于熏香的熏笼,在制作上往往更为精致。而现在的湖南乡下,这种竹制的熏笼还在使用着,但不叫熏笼,而是称作罩笼,烘笼。虽然熏笼流传至今,但是我国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
编辑|魏雨晴
排版|吴卓峰
导播|王远远
播音|黄淑清  顾清文

如死一般强
你好,陌生人
等一场梨花寒雨
梦游希腊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 苍霞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