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频道】带娃,焦虑的解药

 

焦虑,说是当今普遍的心理症候,这方面我算是“典型人物”了。...



妈妈介绍:媒体从业人员,对“诗和远方”有很多向往但少了点行动力的妈妈,比如爱看食谱很少做饭。

焦虑,说是当今普遍的心理症候,这方面我算是“典型人物”了。怀胎十月到如今孩子快5岁,自我评估,最不焦虑的当属怀孕阶段了。即便如此,那时也会因为看到店员刚收拾好餐盘就去喂猫,瞬间觉得已有弓形虫回形虫在我肚中侵犯胎宝宝;会经常手持胎心仪在肚皮上听来听去,“砰砰砰”的胎心声美不可言,不顾这样做是否科学(焦虑又开始了);会开启忧虑模式,然后在能量满满的产科医生那里安心。但整体上,还是云淡风清的。

孩子出生,预习已久的母乳喂养投入实战。我嘱咐孩子爸爸制表、打印。我以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记下每天每顿喂养的时间、时长(恨不得精准到秒)。孩子身高长得不错,体重增长缓慢。“不行就加奶粉吧。”好心建议在那时听来,就是嗖嗖嗖地几把小刀齐刷刷插心窝上。朋友朵朵介绍,带着孩子来到马老师开的母乳会所。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不是孩子每次哭都意味没吃饱,第一次知道“有一种饿,是你妈觉得你饿”——经专业人士鉴定,我是一头焦虑的奶牛。只要我放松下来,孩子喂养没有任何问题。

随即如此,当孩子出生42天体检,保健医赞叹:“嘿,这小孩真棒哎!除了瘦点”,我还是开始了混合喂养——加了奶粉长肉“见效快”啊!朵朵呢,在母乳会所坚定了主体自信后,未加一勺奶粉,曾经瘦溜溜的娃茁壮得很。

孩子两个月大,朵朵邀请我带娃去做客,我的纠结模式自动开启:去,还是不去?坐地铁,人多空气不好;坐出租车,也不够卫生。朵朵扔下6个月大的儿子,驱车来到楼下接上我们。孩子三个月大,朵朵张罗着大家野餐。“会不会着凉?如果孩子想睡觉怎么办?”在朵朵谈工作、逛街、会友,几乎到哪都带上儿子的阶段,我的娃老老实实在家里待着。于是,在很多同龄小孩开始初级版社交,我家娃还是“遗世独立”型。

终于,在孩子三岁时,我决定带着她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同伴是朋友柳和她的女儿,目的地是哥本哈根。出发之前,我成了“十万个怎么办”,处处咨询如果孩子坐飞机害怕怎么办、吃不惯外国饭怎么办、倒不好时差怎么办、生病怎么办;液体创可贴、酒精消毒棉、退热药、煮面条的小锅、便携马桶垫,我背了一个移动小超市兼药店。

实际情况呢?电梯里看到陌生人进入会紧张的孩子,在坐满陌生人的大飞机里反倒没有闹(除了闹觉哭几声)。旅途虽劳顿,第二天早上,孩子就兴致勃勃成为餐厅第一位客人,吃吃这个尝尝那个,中午晚上两顿正餐就更不用操心了。到后来,甚至允许我脱离她的视线,自己和新认识的姐姐在楼下玩,我在楼上工作;或者和我一起开会,同一个姐姐陪她在一旁。游乐场、美术馆、小学校,孩子一路走走看看,困了累了就窝在小伞车里睡一觉,时不时问问我:“妈妈,远山的英语怎么说?”“妈妈,日本人怎么长得和我们一样,说话不一样?”回程飞机降落,一路安静该吃吃该睡睡的孩子醒来,前排乘客忽然转回头,微笑着问:“她几岁?真棒。”

这是孩子给我上的第一节课。她让我看到她的小宇宙,她的适应性、吸收力。

几个月后,孩子要入园了。一起去丹麦的同伴,那么可爱懂事的小姐姐,天天在一起,足足“磨合”一周才终于有了一点点“姐妹淘”的意思。小区里的“发小”们,也没看她和谁玩得投脾气。要入园了,而且是迟到半年的插班生,小伙伴们早已跨越分离焦虑,且有了固定玩伴吧?我们大人要怎么做,孩子才能很快适应呢?

老师建议第一周上半天学,给孩子一个适应过程。想到孩子的第一次长途旅行,我觉得可以试试她,直接全天没关系的。入园第一天中午,老师发来微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想妈妈,让我抱着睡觉。我这回复还没写完,老师发来一张照片:孩子已经在老师怀里睡着了,眼睛周围红红的。第二天、第三天,早上起来会哭几声,但情绪整理得很快。牵着她来到班级门口,每次她都会先扑回我怀里,待上个三五秒,然后毅然决然,转身就走进教室,绝不回头,绝不拖延。幼儿园舞蹈课下课,老师说她注意到孩子时不时地撇撇嘴角,像是要哭,“是要去厕所吗?”孩子停下动作,摆摆手说:“我就是想妈妈了。没事没事。”哈哈,听得我又心疼又高兴。

于是,孩子的入园焦虑期就这样短暂地、顺利地过去了。这离不开老师们的耐心和爱心陪伴,也再次让我看见孩子自己的力量。为什么我平时看不见孩子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事无巨细地包办,因为我内心里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是孩子给我上的第二堂课。

孩子一天天长大,各种兴趣班纷至沓来。学哪个不学哪个?时间如何安排?为什么别人家妈妈可以游刃有余?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可以武艺玲珑样样通?“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伪命题?是的,新的焦虑“换汤不换药”地出现。我的内心戏随之升级。以前只是焦虑孩子体重身高社交,这次是直接焦虑未来。时而,我真心觉得乏力,没有自信做一个称职妈妈更不用说满分妈妈。

当焦虑快把心注满,不仅身体容易被流感感冒击中,心的自我清理机制也会相应启动。这是身体给我上的另一堂课。

植物需要彼此有空隙,才能长得好。孩子需要“自己的时间”,才能顺利消化她每天接收的信息、累积的情绪,才能去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在“技能学习”上,我开始做减法。与此同时,日常生活而不是课外班课堂,成为“教育孩子”的根本土壤: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要琐碎地唠叨,放手;一方面“严起来”,比如孩子自己刷碗,自己收好玩具,一件事没做好没关系接着试。

除此之外,孩子想做什么、善于做什么,我提醒自己多做观察者,适当提供条件。我想从“我带着孩子走”,一点点到“我跟随孩子走”。

焦虑心背后是什么?急于求成的速成心,慌着找到标准答案的课本心。这种心态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这种心态在其他方面的反馈不容易被看到,有时甚至是被鼓励的。

带孩子这件事不是。你焦虑时,她会让你意识到你在焦虑;你急于求成或想偷懒找到标准答案,孩子会让你知道行不通。孩子各方面成长都需要时间,就像一颗种子,内在节奏已经设置好;孩子和孩子不同,没有人能给出万能的带娃方案,根基是学习观察自己的孩子、体会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要让孩子在前,大人在后,而不是我们扯着拽着孩子一路狂奔。

还好“焦虑”在带孩子这件事上行不通。这成为我能够有所成长的课堂。

写到这里,想到孩子一岁时,我和孩子爸爸写给孩子的一段话(如果不是这次整理,我已经忘了):

“你成为你自己

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尽量不以爱的名义

塑造一个我们想象的你

我们需和你一起

发现真正的你

我亲爱的孩子

你也将牵着我们的手

教会我们关于生活的许多”

感谢陈英医生的“妈妈频道”,让我能够在2017年岁末做了这样一次整理。新的一年,继续在孩子赋予的课堂上,成长。

陈英医生的读后感:没有一个妈妈不曾为孩子焦虑过,因为喂奶、生病、上幼儿园、升学以及其他种种。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有生命力的多,作为妈妈,我们常常要感谢孩子,是他们让我们成长。

2017年就要过去,2018新的一年欢迎您继续写下作为爸爸妈妈的那些点滴难忘。

在这里祝爸爸、妈妈、孩子们新年快乐!

===========================

孩子生病着急就医,到医院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怎样用最精炼的语言和医生有效交流?

流感(甲流、乙流)的孩子特别多,孩子有哪些情况就可能是流感了?流感怎样诊断?有没有特效治疗?

到医院看病常常会查血常规,看到化验单一堆高高低低的箭头,心中慌乱。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孩子反复咳嗽、肺炎、突然呕吐秋季腹泻等秋冬季常见疾病怎样识别?

怎样给孩子拍背?怎样看待雾化?高热不退的孩子怎样退烧?

您都可以在陈英医生课堂里找答案。了解课程,请识别“陈英医生课堂”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感谢您的关注!

孩子发烧,记录体温推荐使用“我的体温记录”,可以生成一张体温单,清晰明了。请识别下面的“我的体温记录”二维码尝试。



    关注 陈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