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是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艺术天赋的|肖尧/文

 

一个从业9年的美术老师,真实地呈现少儿美术兴趣班的普遍的教学现象,他用这些构成你——以让你得以说话,抗辩或者反驳·····...

《美术课是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艺术天赋的》
















一个3岁的孩子,见色盘里有许多颜料,信手捡起一支笔,往黄色颜料撩,然后在纸上边涂涂抹抹,边喃喃自语:“很多很多很多太阳.......,太阳很光的”接着又涂上一抹红色(图二),说:“太阳很热的”。

然后就画出了疑似作品的涂鸦(图一),之所以作品前加“疑似”,是因为我觉得作品,多半强调“结果”,而涂鸦恰恰是重在过程,重在当下,对于孩子而言,当下已经完成了,没有任何后续的价值,不会像妈妈追星一样,拍照,保存,留念。那是成人的事。



(图一)



(图二)

我当时心里想:天啊,还可以这样画太阳。孩子感知到的太阳就是光光的,他用了黄色,并不在意太阳是否黄色,只是在色盘里,黄色是最亮的颜色,所以他说太阳光光的。他说“很多很多很多的太阳”,并不是后羿射日故事里的“很多太阳”,不是数量单位的上的“很多”。他指的是阳光普照。这就是孩子的直觉。诗一样的语言。孩子认识事物不在视觉形状上,有且只有体验与感觉。

我曾经见到一个孩子用黑色画太阳,他告诉我最近天下雨,太阳变黑了。我诧异了半天。你不是告诉我什么科学,天文,地理,这些所谓的真相,它会破坏孩子诗意地活着。古人知之甚少,却创作多少神话,诗篇。



(朱晟玉作品)《排队上车》

好了,如果这时候,你是一个美术老师,俯视这个让你揪心孩子,画出这一塌糊涂的东西,怎么向妈妈交代?此时,你弯下庞大的身躯,拿起一支笔,画了一个圈说:”太阳是这样的。还应该涂点红色或黄色。”好了,太阳就永远在孩子心中定格,孩子只要画到太阳,就信手一个圆,涂点黄和红,再也不会到着他的感知。如果这种教学方式一直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孩子的所有经验都来自老师,他开始怀疑到底是我的经验重要,还是成人的经验重要。后来,他不再怀疑,因为从别人身上得来的经验很容易,太轻便了。所以你会看到,幼儿园模式出来的孩子,只要让他自由画,几乎就是蓝天,白云,大树,房子……,一片明媚,却俗不可耐。





















曹清尘作品(6岁)《街头放歌》

所谓的少儿美术教育,或者儿童绘画,在我的过去,也和绝大多少人一样,都认为少儿美术就是儿童学习美术技法的绘画。我一直都想把我在美术专业里学习到的东西,努力地去教给孩子,因为教不好孩子,既对不起孩子,也无法面对家长。我以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几年之后,我发现孩子根本就无法理解我们交给他们的“美”,我们彼此说着不同的话,说着一大堆他们无法理解的美学概念。我和孩子对于美术有着不同的需求,我想尽量多地教给孩子的表现方法,因为我觉得这是学美术的必然途径。当孩子按照我们要求的表现技法去学习的时候,他们遇到也更大的挫折,他们想满足我们的要求,但是他们发现自己做不到,于是,内心产生深深的自卑,渐渐对画画失去了兴趣,无奈地离我而去。我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感与无力感充斥全身。

这种无力感一直困扰着我很长很长,直到我走了儿童心理与发展需求的领域。我开始检讨我的美术教学,重新对儿童绘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在思考,对于孩子的成长,儿童绘画是什么,它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发现,儿童绘画不应该像我们成人学习绘画技法一样,不应该以美术学科的方向去教美术,它除了是通向艺术发展的道路,它还包含了更深更宽广的领域,那就是我们的一直都在讨论的“心智成长”领域。有很多专家学者把它拓展为儿童绘画心理,这是一个深入到儿童内在成长以绘画为载体实施教育的领域。



吴婉珲作品《动物交响乐团》

首先儿童绘画中大概有的两种不同的需求,一个是孩子的需求,一个是成人的需求,也就是老师和家长的需求。很小的时候,孩子拿着笔在家里的地板墙壁乱涂乱画,这是孩子在练习自己的肢体运动,特别通过蜡笔能让自己的肢体运动留下痕迹,这样的体验是很愉快和有成就感的。这个阶段基本上爸妈还会很包容的。再大一点,孩子开始能画出一些形状与特征的东西了,也开始会有一些表述:“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太阳,很亮,很热”,“这是虫子,它在跑步····”。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孩子在试图用线条的运动来表现他的认识,借此记忆或者巩固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经验。然而,孩子这样的经验行为和表现都得不到我们的赞同和鼓励。想想看,我们是怎么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的:

“别在墙上乱画!”
“你画的是什么呀啊?一点都不像”

“乱糟糟的”
“这是车吗?应该有4个轮子,来,我画给你看”
………………………….

这所有的态度都表明,孩子的经验都是不重要的,孩子的需求都是可以不予理睬的,因我们不懂得孩子是没有像成人一样追求所谓的像与美的,因为我们不懂得,太阳除了是圆的,还可以是感觉到光和热。因为我们更不懂得,乱糟糟的线条下,有着孩子的很自觉的美感,那自在的造型是来自先天的直觉,它乱得有它得道理和秩序。所不同的是,这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总结的经验与道理,而不是我们成人社会的道理与法则。孩子的动机和需求跟我们的动机与目的完全背道而驰。



白子萱作品  6岁 《载歌载舞》

在我们善意在帮助下,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什么是美,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开始与自己的身心疏离,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只知道要听老师的话,这样画才会被认可,这样画才是美。东西越画越规范,越画越像,匠气越来越重,暮气沉沉。然后兴趣就演变成压力,就逐渐失去画画最初始时的兴味盎然。然后妈妈就下一个结论:我的孩子没有天赋。

我们很多的成年人都是从美术课堂中走过来的,都是在技法为主的教学下,渐渐失去画画兴趣,既触及不到艺术的核心,又无法享受画画带来的内心充盈,更与天赋无缘。

所以你想想,当年老师那么郑重其事地教你画的那棵树,你还记得住吗?可是叫你拿起笔来随意画一棵树,你会发现自己连这个勇气都没有。



钟皓宇作品 6岁《排长龙的包子店》

老师的“教”,代替了孩子的思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与体验。老师的创意也是教出来的,只是让别人觉得像创意的模样,老师的想象也是用套路来设计想象,然后美其名曰:创造性思维。这是少儿美术界的普遍现象。在这些模式下,孩子不仅仅没有变得更好,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失去的更多。

但当一个孩子,不管什么叫艺术,不管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纸涂涂抹抹,这种行为叫什么。就撩起几种颜色在纸上嬉戏,碰撞,混和……,他在慢慢觉察它们之间的变化,他突然发现黑色是最厉害的,它竟然可以战胜所有的颜色。当战胜了所有颜色之后,其它颜色又可以在黑色上面重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地,活泼地发生的。



焦世杰  《晾衣服》

他可以每天绘画,画自己的认识,画自己的想法,画自己的情感,画自己的感受,画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光线,改变世界的构成。他宣布,颜料是软的,拿在手里很温暖。泥巴是凉快的,加了水的泥巴是细腻的,很舒服的,是变化多端的。他布满泥巴的双手的手变成了一个恐龙爪子,然后模仿在恐龙在工作室爬行,他还变成正义的化身,去拯救世界。我看着孩子内心的灼热,表情洋溢着热诚,遗憾的是,这个极具生命力的过程无法以有形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发生在我的作室。

我从孩子的这种表达中感受到儿童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生活的态度。当成人开始盲目干预,曾经这美好的一切都可能不见了。因为我们要求孩子的创造要保持清洁和整洁,要求孩子的创造行为让我们可以理解并接受,甚至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创造来模仿我们的行为。孩子真的很无辜很可怜。



申杰 6岁 《夜间偷钓,狼狗追咬》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需要放在心上,真正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去触摸一下孩子柔软的心脏,那么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你渐渐的就能发现一个真相。当我们要求孩子美观、构图合理,色彩丰富的时候,你能发现,美术技巧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变得更好,更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也没有使孩子更快乐。



白子萱   《s h e》

当我们的孩子在玩泥巴颜料时,把衣服和脸庞都弄得脏脏的,当他把一桶装满颜色的水往泥巴池里倒的时候,你仔细看看你的孩子,那是一副全身心陶醉的样子,像一个很有天赋的钢琴家在深情演奏,像躲在墙角的一只猫在潜袭一只老鼠。他们都是全情的。也能看到孩子的专注、探索、好奇和他不服输的冲动,看到孩子身上具备的灵性和生命力的过程。一旦你这么做了,你看到的将不再是衣服是否该洗了、颜料值多少钱或者就知道玩等等类似的行为,你也能发现孩子内心深处潜在的欲望和积极的生命观。而这一切都是儿童最美的时刻。
(欢迎转发,谢谢支持!!)
                                     end
这样的孩子需要帮助            | 肖尧/文

有些迷障,一捅就破 | 肖尧/文

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孩子就开启什么模式 |肖尧/文

孩子不是快乐|肖尧/文

我绕着父亲这块石头,我尽量想撬松它,看看这里面有些什么|肖尧/文

保护孩子的负面情绪 |肖尧/文

家有画童,欢迎关注肖老师:18925993131(微信同号)

蒙田心智涂鸦,激活每个小灵魂。



(蒙田孩子作品)


    关注 狮山蒙田儿童心智艺术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