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唱工论(2)

 

余派唱腔的“发音适度”原则。...



(三)发音适度化

余氏对唱工的一般咬字、尖团吐法、上口唱法、唱用“哦”音(无字的实音)、四字发音等,都要求适度发声,反对咬言嚼字,拿腔作势,力求发挥京剧的发声特色。否则听来不自然,甚至感到刺耳而难于接受。

1.一般咬字——余氏之唱,字字有分量,显得异常真切。但初学者不易做到,以为只有把字咬得死死的才有分量,有口劲,才算吐字真。其实,余氏是反对这种“口紧”毛病的(一般水平较低者也有“口松”咬不准字的毛病)。只有适度咬字,听来才既真切又有分量。其功法之关键在于“先把声母咬准,而后较快地转入行韵;在行韵中又能严格控制口形,再用中锋嗓音发声”,这样即可达到咬而不死、悦耳动听的效果。反之,若把声母咬得死而又紧,不重行韵口形和发声效果,则必有“口紧”之病。

2.尖团吐法——余氏唱尖字时无锋锐的齿音,吐字适度,团字则略带齿音而又不过分,以避免纯团音给人一种轻飘幼稚的感觉。这种尖团吐法听来大方自然,古朴苍劲,不下功夫锻炼是难以掌握的。

3.上口字的用法——对上口字的运用,余氏坚持上口的原则,以保持京剧特色,决不死上口,以致失去动听之韵味。关键在于其上口吐法须韵调适度,一般对于押韵字(上口后才押韵)或关系行腔者应更注意上口。但上口字的读法是很有讲究的,读得不能过头。如《打棍出箱》中“一穷儒”的“儒”字;《法场换子》中“不如禽兽”的“如”字,既不能读成“日”,也不能读成本字音,应是介于“如”和“日”之间的读音,这样听来才大方苍劲。在选用上口字时,如有以下情况,则不上口:一是影响唱腔美者,舍而不上口,如《空城计》中“……知音的人”的“知”字;《法场换子》中“……吃醉了酒……”的“吃”字,用上口字既不好唱,也不好听,所以舍而不上口,听来更觉顺耳。二是两个上口字若相连,则舍其中一个不上口,如《武家坡》中“花花世界”的“世界”二字,“界”字必须上口归怀来韵,而“世”字就不必上口。三是上口字若和相邻字的发音口形相干扰,则舍而不上口,如《二进宫》中“昔日里楚汉两争强”一句“昔日里”三字的发音口形相同,若“日”字上口,则难听难唱,故不上口。余氏对上口字的灵活运用和适度发声的法则,对唱腔的通顺流畅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余氏唱工中,对“哦”音(无字的实音)的运用与发音有其独到之处,它好似腔和词之间的“润滑剂”,对润腔有着重要的作用。其适度发音功法是:要承接上一个字的口形吐出“哦”音来行腔或转入下一个字,但两字或行腔转折之间不能让人有突变的感觉。如《卖马》中“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一句的“马”字,其后行腔用的是“哦”音,应不变口形,若用张口音,过大不好听,而口形变得太突然,变成“呀啊”也不好听,关键在于“马”字唱出后转“哦”时的发音部位要准确。这个“哦”音若转得好,听起来就非常挺拔高亢,而且充满感情。当年余叔岩继承了谭鑫培的这一唱法,控制得恰到好处,每演唱到此句,必有满堂彩。但有时在承上一个字直转“哦”行腔时仍嫌生硬,余氏则再加一个过渡“哦”,以达到行腔转折适度的效果。如《洪羊洞》中“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一句的“主”字,后面使的是“若”、“鹅”两个“哦”连用,形成



的唱法,这个双“哦”用得实在巧妙,行腔自然匀称,细听则回味无穷。

5.四声的适度发音——余氏认为四声调值的高低是相对的,而且还要服从戏情和人物身份,并照顾到曲调、语气、旋律的和谐。因此,他不把四声变成单纯的描摹调值。此外,在运用湖广音、徽音、京音来唱念时,其四声调值又各有异同。谭氏采用徽音、湖广音的四声调值来咬字行腔,特别是对上、去二声,反对使用京音;而余氏则在采用湖广音的同时,又能恰当地采用徽音、京音来丰富和调节唱腔的情感语气的变化。处理上、去二声时,其原则是除徽音外,另取适度发音,即上声的凹弧声波的波形不宜太凹;而去声的凸弧声波的波形又不宜太凸,控制得恰如其分。例如《失街亭》中【西皮原板】“两国交锋龙虎斗”一句中的“两”字和“虎”字,余氏均用京音的上声调值来唱,而且使用较浅的凹弧波形;若使用过硬较深的凹形波形,就要变成纯北京土音而过头了。又如《宿店》的【二黄三眼】和【原板】中,先后共用了四个“悔不该”,“悔”字的本音为上声字,余氏处理得十分得当,【三眼】中的第一个“悔”字用较重的徽音,第二个“悔”字用湖广音;【原板】中的第一个“悔”字使用较重的京音,而第二个“悔”字则又用较轻的京音。因此,前后虽四个“悔”字,却仍能清楚地分出上句下句,并表达出悔恨和叹惜的不同感情及语气,听来既自然流畅,平易近人,又不失浓厚的京剧韵味。

所谓“字正腔圆”,应该是以字和腔的对立统一为原则。单纯强调字正,而把四声调值描摹得过于死板,并不能算音韵造诣高;而既遵循四声调值原则,又能创造出优美动听、平易近人的唱腔,才能吸引广大听众,成为传世珍品。余叔岩正是做到了音与腔的高度统一,使字正腔圆达到了十分完善的艺术境界,远非那种标新立异,锋芒外露,惯以奇腔异调取胜者所能及。

附今日特供:周福隽先生得意弟子孙志宏老师演出的《四郎探母·哭堂》一折。




    关注 南薰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