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配音讲解(十一)

 

原声教育...

听了前几讲,相信大家一定收获满满
建议大家结合原声老师所讲的理论多多练习哦
配音文稿

乾隆二十年,常万达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武夷山,当年的下梅村有着大片的荒山,一条连通东西水路的梅溪环村而过。常万达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便利的交通,花巨资将下梅村附近的所有荒山买下,作为茶叶种植基地。但这只是庞大茶叶生意的开端,接下来常万达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挑战。

作为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常万达遭到当地茶叶同行的竞争和孤立。几经波折,他认识到,要想在武夷山立足,必须有一个可靠的本地家族作为合作伙伴。在下梅村诸多的家族中,几经考量,“景隆号”茶庄的主人邹氏进入了常万达的视野。

早年邹氏因饥荒从江西南丰逃难到武夷山下梅村,凭着吃苦耐劳、肯动脑子以及从老家带来的茶叶种植技术,邹家逐渐在下梅村站稳了脚跟。经历过那段艰难的日子,在邹氏家祠,当年挑茶用的梅木扁担和麻绳,被放在祖先的牌位边,以激励后代子孙不忘艰苦创业的精神。

清代,武夷山汇集了许多像邹氏这样来自江西的经验丰富的茶农,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茶叶种植技术。如今,在下梅村流传的山歌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初江西人到福建的情景。

邹家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同心同德的教诲,给常万达留下深刻印象,而常家的雄厚资金也吸引了想扩大经营规模的邹家。于是一拍即合,常氏和邹氏联合经营的“素兰号”成为武夷山最大的茶庄,当年“素兰号”茶庄发货单的印模见证了下梅村最繁忙的年代。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下梅村成为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市,每天早上,三百多艘竹筏,浩浩荡荡来到梅溪。成吨的茶叶经过精心包装,搬运到这些竹筏上,开始了它们遥远的行程。
点此收听纪录片配音讲解(一)
点此收听纪录片配音讲解(二)
点收此听纪录片配音讲解(三)
点收此听纪录片配音讲解(四)
点收此听纪录片配音讲解(五)
点收此听纪录片配音讲解(六)
点收此听纪录片配音讲解(七)
点收此听纪录片配音讲解(八)
点收此听纪录片配音讲解(九)
点收此听纪录片配音讲解(十)










原声老师个人微信



微信号 : yuanshenglaoshi02

原声教育,做有良心的教育


    关注 原声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