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诗宋词这么美?

 

文章只选取一个角度回答...



提到李白的《静夜思》,可能这不是你学到的第一首诗,但这一定是你记得最牢的诗,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深入骨髓。而当你拥有第一个宝宝,你教会TA的,也大概率是这首诗。

为什么偏偏是《静夜思》呢?

我想既是因为这首诗字数少,又是因为这首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学到的诗词越来越多,记得快,忘得更快。这其中,有一首小令,堪比《静夜思》,在我心中同样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假若有一天,我患上帕金森,是不是也能一边抖着双手,一边吟诵诗词?

这首小令来自于元代著名散曲家、元剧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文不过28个字,却将景物描写得十分细致,最后一句的“断肠人”表明心境,“在天涯”表明情感,确实精粹凝练,意境非常。

回到当代,提一个歌手,薛之谦。

我想即使如我这般五音不全的家长,在听薛之谦的歌的时候,也会很容易跟上调子,听个几遍之后,也能够简单哼唱出来。究其根本,就会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声律。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的话,说明已经注意调配,能够识别五声。

南齐周颙作《四声切韵》,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到梁代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即要把宫声和羽声的字、浮声和切响的字互相调配。

他又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前四病为浮声切响(即后来的平仄)的调配不当;后四病指双声迭韵的调配不当。

后来更进一步用五声来配四声,但对五声与平、上、去、入关系的解释,却存在分歧。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

四声怎样分为两种,在六朝时没有完全解决。"八病"说过于繁琐,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

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便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格律文。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

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

四六文是以两个双音步平仄交错为四字句,三个双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错为六字句,构成上联,再与同样字句的下联平仄交错相对,构成格律文。

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所以今天,诚老师推荐的是《声律启蒙》,一起来看看吧。


    关注 诚品教育信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