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真正的女神——女科学家!

 

春风十里,桃花十里,皆不如奋斗在科学界的你!...



关注科普社 真正的科普图书馆


3月8日

春回大地,美丽绽放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在草木初萌、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

我们即将迎来第108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回首人类文明进步的征程,

女性的身影从未缺席;

放眼今天,女性的魅力日益彰显。

尤其是爱国、精博的中国女科学家们,

她们的人生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品读!
3.8女神节

春风十里,桃花十里

皆不如奋斗在科学界的你
“中国的居里夫人”
她18岁时入读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立志毕业后“为中国学造大炮”;

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和丈夫钱三强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加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

她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

她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在她的主持和带领下,中国高能物理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她就是何泽慧,中科院资深院士,我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何泽慧晚年工作照

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卷舒开合任天真 何泽慧传》


作   者:刘  晓

出   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以科学史专业研究的视角和严谨态度,通过大量人物访谈、实地考察、查阅档案、实物采集和史学考证,深入挖掘何泽慧先生不同时期的丰富史料,正本清源,揭示了她在我国核科学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此基础上,本书同时展现了她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和直率求真的鲜明个性。
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她中学毕业时的宏大志愿是学航空,响应"航空救国"的号召,要制造飞机,还要开飞机;

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张丽珠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

大学期间从不熬夜,按时睡觉,发回的考卷都写着优秀,还获得“最优秀毕业生奖”;

毕业两年后,她赴美国和英国留学,凭借这自身的努力,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1984年她开始试管婴儿工作,4年后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取名萌珠。

她就是张丽珠,我国著名医学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创始人、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


张丽珠怀抱试管婴儿

我初步意识到一个医生的一生,没有一时一刻能脱离自己的医疗工作。不论日夜,随叫随到,不能有半点疏忽。当一个医生面对病人时,实际上他正面对整个社会。



《妙手握奇珠  张丽珠传》


作   者:王传超 陈丽娟

出   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经线来组织章节,顺叙张教授学术成长和科研事业开展的过程,主要分为如下阶段:中小学教育时期、抗战(大学)时期、海外游学时期、北医一院时期、北医三院创建之初、改革开放之初、投身“试管婴儿”事业。将学习科研、社会背景、师生亲友、思想转变等各方面的内容分别插入各时期中,尽量灵活组织。
展翅长空绽芳华
1935年她考入清华大学。日本侵略行为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立志以己所学报效祖国;

大学毕业后留在航空工程学系任教。4年后与丈夫一起赴美留学,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

历经数年努力,终于顺利回国,并受到周总理接见:“像你们这样年轻的科学家夫妇,我国还很少,你们要好好工作。”

回国后李敏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并最终成为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

她就是李敏华,我国固体力学家,中科院院士。


李敏华晚年照

虽然我们的工作地位及条件都很好……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国学生离美的阻挠极严,但我们没有忘掉使我们决定学习工程的主要原因,没有忘掉在学生时代所目睹的一切事件。我们更清楚地看出新中国的一切是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境地实现。



《碧空丹心  李敏华传》


作   者:毛天祥、王柏懿

出   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传记按照李敏华院士学术成长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来划分章节,全书共分为少年启蒙、青年求学、留学MIT、供职NACA、策划回国、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大、科学春天、鞠躬尽瘁九个篇章,全景展示了她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力学与航空事业拼搏的学术人生。
“育种田里的铁姑娘”
她从小就经历了战火中的逃难,更加十分珍惜学习机会,1944年,她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上大学后她对许多农业课程产生极大兴趣,从此,便开始与农业科学结缘,后考入河北省立农学院,毕业后来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作物系,担任技术员;

1959年获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率先提出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方针;

她主持建成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库,组织20万份种质资源入库长期保存,使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跃居世界前列。

她就是董玉琛,作物种质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


董玉琛工作照

作物种质资源是千百年来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是改良作物品种的基因来源,任何种质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它携带的基因便不能再人工创造出来。



《种质资源总是情 董玉琛传》


作  者:谭光万 郑殿升 刘旭

出  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的传记。全书通过传主访谈、实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地讲述了董玉琛的学术成长历程,总结了其人生历程、学术成长中值得后学汲取的宝贵经验。对本学科的学术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一生倾情青蒿素
看到青蒿素三个字,大家想必知道这位女科学说的是谁了,她就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东晋的古法,从2000年前,为屠呦呦送来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但做研究绝不止是, “电光火石的瞬间”,真理总是千百次的试错熬成的。

从实验室到临床,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屠呦呦在实验室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阿U漫说诺贝尔获奖者故事:屠呦呦与青蒿素》


作 者:童朴  604工作室

出 版:科学普及出版社

本书以漫画的形式,用活泼生动的文字、幽默有趣的图画向孩子们介绍了屠呦呦的生平经历,以及疟疾、青蒿素的科学知识,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通俗易懂,读起来津津有味。

薄薄的一本书中,涉及了生物、医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探索世界的兴趣。

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国女性的伟大、坚韧和自强不息,她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
END
1


责任编辑:小尤、小萌

策划编辑:小薛薛

(文中图书,官方微店均有售)

往期精选



1.春天多佳日,读书正当时!

2.你家的Siri也这么爱接话茬嘛?

3.有一些旋律,只有90后听得懂!

4.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这份指南请收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


    关注 科普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