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话剧《苏东坡》全国巡演 再现大文豪苏东坡的多彩人生

 

3月3日、4日,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再现苏东坡的真实生活,树立起了一个具有艺术典范性的四川历史名人形象。...





3月3日、4日,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再现苏东坡的真实生活,树立起了一个具有艺术典范性的四川历史名人形象。

【标签】 话剧 《苏东坡》

【正文】



【热点回顾】

话剧《苏东坡》在京倾情开演亮点纷呈引发观剧热潮

3月3日,由眉山市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苏东坡》正式亮相京城,在国家大剧院倾情上演。话剧《苏东坡》作为四川省2017年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来推出的首部原创剧目,一经上演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大量好评。不少观众在观看后表示:“话剧《苏东坡》内容丰富、情节感人,极具地域特色的话语形式让人印象深刻。”

据了解,该剧作为西南地区的唯一剧目,被国家大剧院2018年“全国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邀请展”邀请演出。这也是该剧在全国巡演的首演。话剧《苏东坡》在戏剧题材、人物塑造、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也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体验。

剧本创作坚持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2017年,四川省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苏东坡首批入选。在谈到创作过程时,导演查丽芳表示,该话剧历时三年之久、六易其稿,主创团队多次深入眉山采风,去三苏祠走东坡先生走过的路,访问东坡故里学者、乡人,座谈讨论、征求意见。

深厚的历史积淀加上精心的安排策划,使得话剧《苏东坡》在内容上更为夯实且深刻。通过对苏轼宦途、诗路、情感等方面的立体呈现,《苏东坡》展示了一个富于创造、乐观豁达、才华横溢、守正不阿、为民造福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美食家的形象。

从44岁经历乌台诗案被贬写起,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新党利用,他们从苏诗中挑出所谓隐含“讥讽之意”的诗句,导致苏轼被捕下狱后贬谪黄州,另有数十人受到牵连。一边讲述着古人古事,另一边却也穿插着今人今论,通过将戏剧内容和评述相结合,《苏东坡》从艺术性的角度出发,不忘带给观众时代的现实感。

“在观看话剧的时候,会有很多细节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共鸣,也带给我们对自身的思考。”北京观众王女士感慨的说。

呈现形式独具地域特色 融入“川式幽默”

好巴适哦、变得个铲铲……《苏东坡》演出现场,不少四川方言的舞台呈现,引发了现场观众阵阵的笑声。

话剧《苏东坡》编剧姚远表示,他在创作《苏东坡》时,就加入了很多四川元素。乡音里有乡愁,乡音里也有喜乐。正是这种川言川语的融入,带给了观众穿越古今、身临其境的体验。

与此同时,《苏东坡》创造性地融入了川剧的“帮腔”、司鼓以及曲艺舞台上的串场人角色,使戏剧与戏曲完美融合,造成新奇的舞台效果。而剧中主人公故乡眉山的方言俚语,更彰显了巴蜀地区的人情风貌。

李先生是四川人,来到北京上学工作已有十多年,在观剧结束后他对记者表示,这样的语言表达亲切又熟悉,在风趣幽默中又不失代入感,很有川剧的特色。

四川人艺董事长罗鸿亮介绍说,话剧《苏东坡》正是希望通过苏轼的仕途串起他的诗文成就、情感生活,立起一个具有艺术典范性的四川历史名人形象。据了解,话剧《苏东坡》今年将在全国巡演,其中将重点选择东坡遗址遗迹地城市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演出。

(以上来源:搜狐娱乐 责任编辑 2018-03-04)

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

富有特色的演绎、引人入胜的剧情、经久不息的掌声……3月3日晚,由眉山市与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这是国家大剧院2018年“全国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邀请展”西南地区唯一邀请剧目,也是话剧《苏东坡》全国巡演的首演。

话剧《苏东坡》以苏东坡的宦海沉浮为线索,自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讲起,融合了他湖州陷狱、汴京受审、黄州躬耕东坡、儋州教书育人等情节,通过对其宦途、诗路、情感等方面的立体呈现,展示了一个富于创造、乐观豁达、才华横溢、守正不阿、为民造福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美食家的形象,体现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演出现场,苏迷云集,座无虚席。演员情绪饱满,宦海沉浮或嗟叹感伤或高亢激昂,皆引人入胜;而溶入现代高科技声、光、电舞美背景随着剧情转换,更突显出剧情跌宕、气势恢弘。剧中一边上演古人古事,一边穿插着今人今论,戏剧内容和评述相结合。尤其是剧中还有主人公故乡眉山的方言俚语,饶有趣味且平易近人,彰显了巴蜀地区的人情风貌。现场有观众赞叹之余感慨此剧制作精良,感染力超乎想象。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让观众对苏东坡跌宕起伏一生有了深入了解,演出结束,掌声雷动。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话剧《苏东坡》能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而且是作为2018年‘全国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邀请展’西南地区唯一邀请剧目,很不容易,期待有机会去眉山采访,去东坡故里感受东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乐游神州”节目资深记者陈雅萍说。

眉山籍在京务工人员杨均带着孩子看完了话剧《苏东坡》,“在遥远的地方,听到四川话,听到眉山话,感觉很亲切。眉山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希望看到更多的‘眉山造’登上国家大剧院,登上国家级、国际级舞台。”演出结束,北京市民杨宜军感觉意犹未尽,他对记者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人物,看到话剧《苏东坡》要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消息,自己早早就买了三张票,“想和爱人带着孩子来,感受苏东坡人格的魅力和诗词的魅力。”

3月4日晚,话剧《苏东坡》将在国家大剧院再演一场。另据了解,话剧《苏东坡》将在全国巡演40场,其中将重点选择东坡遗址遗迹地城市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演出。

(以上来源:眉山网姚永亮 段小锋2018-03-03)

话剧《苏东坡》进京  川式幽默引观众共鸣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没有到过北京。而现在,他以另一种形式“进京”了。3月3日,由眉山市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是我省2017年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来推出的首部原创剧目。该剧被国家大剧院2018年“全国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邀请展”邀请演出。这也是该剧在全国巡演的首演。

作为一个文化产品,首次走出四川的话剧《苏东坡》能不能得到省外观众的认可?

1、说“四川话”还是“普通话”

“梆梆梆……”一阵急促的川剧打击乐声响起,话剧一开始就“很四川”,也把观众“带入”了四川。

“你们知道苏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在眉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几位演员身着浅灰色长衫出场,用“群口相声”的方式讲起苏轼轶事,以及与他有关的地名、遗迹、菜品等。

晚上7:30,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戏剧场,1000多个位置座无虚席。湛蓝色的幕布上,投影出潇洒写意的“苏东坡”三个大字,舞台中央,静静地摆放着一个古代木质车厢,“极简”的舞台布景让现场观众屏气凝神,专注好戏。

“怕是不对头哦。”“好巴适哦。”……舞台上的话“很四川”。演出过程中,还有川剧中的帮腔和“串场人”穿插出现,交代背景、衔接剧情。让观众不断在四川味中“入戏”“出戏”。

现场,记者记了一下,至少有8次,观众席上发出了集体的笑声。这说明大家看懂了。

说“四川话”怕外地观众冷场,说“普通话”又怕失去了地方特色。最终,话剧《苏东坡》选择了融合。既有“四川话”又有“普通话”,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照顾了全国观众的接受度。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现场观众孟伟是北京市民,他表示,“完全看懂了四川幽默,很喜欢这台四川味的话剧。”

说“四川话”还是“普通话”是四川文艺作品走出去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选择,通过现场效果不难看出,话剧《苏东坡》试成功了。现场的笑声、掌声一起响起时,几乎都是在说四川话的“节点”上。

导演查丽芳表示,《苏东坡》是四川人做的话剧,就该有四川人骨子里的幽默,这与苏东坡的豁达、乐观也是相通的。

2、历史剧也要追求现实价值

苏东坡生活的北宋时代,距今已有近千年。而话剧现场不少是80后、90后的年轻面孔,讲老故事,完全说古,行不行?

年过七旬的查丽芳说:“我很年轻,特别是心态很年轻。家里有年轻人,我能找到他们喜欢的东西,也常跟年轻人探讨,这样或那样行不行。”

编剧姚远介绍,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苏东坡后半生的经历,姚远认为,“他把生命中的苦涩消化成了诗意,以他的艺术成就屏蔽了他的厄难,变成了一道彩霞绚丽于历史的地平线之上。”

话剧《苏东坡》从乌台诗案讲起,而把44岁前的“前半生”一笔带过。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新党利用,他们从苏诗中挑出所谓隐含“讥讽之意”的诗句,导致苏轼被捕下狱后贬谪黄州。后又躬耕东坡、被贬惠州、流放儋州……尽管屡遭陷害和贬黜,但苏东坡不改乐观和豁达本色。

舞台上,“乌台诗案”了结后刚刚出狱,苏东坡立马诗兴大发,写下“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的诗句,对削职贬官不以为意。

“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也是很多人经常面对的。因此《苏东坡》里面古老的题材有很多现实的意义。”观众李平安坦言,剧中展现的苏东坡的乐观豁达、笑对种种困境的人生态度,引起了他的共情和共鸣。

查丽芳坦言,通过在话剧中展现苏东坡一生的气象和诗意,带给观众更多思考。让这台话剧有了现实的意义,才能赢得艺术市场。

3、大文豪带来一锅鲜香的川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提到苏东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大文豪”。但标签式的苏东坡容易缺乏真实感。

其实苏东坡除了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名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在查丽芳看来,苏东坡也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圣贤,而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之中,有血有肉,有着与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是一位性情中人。

如何让苏东坡走进现代人心中,让苏东坡从“神”变成“人”?舞台上,穿着一身布衣的“吃货”形象苏东坡屡屡出现。

御史台吏卒奉命捉拿苏轼,立马让观众陷入紧张焦灼的情绪。台上的苏轼却一展自己“吃货”的本色,只顾着惦记夫人送来的西瓜,让现场笑声一片。“真的是皇上的钦差来了,这西瓜还吃不吃哦?”

让现场观众陈琳琳最感兴趣的就是,话剧中还幽默地展现了东坡肉的“诀窍”:“洗净大锅少放水,文火慢炖莫张嘴,火候到了揭锅盖,肉味真香好可爱。”

现场观众哈哈一笑的背后,是导演的精心安排。

查丽芳说,这不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而是利用戏剧“假定性”创作的一部诗意戏剧。通过对苏东坡宦途、诗路、情感等方面的立体呈现,刻画了一个富于创造、乐观豁达、才华横溢、守正不阿、为民造福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美食家,立起一个具有艺术典范性的四川历史名人形象。

今年,话剧《苏东坡》还要在全国巡演40场,将四川文化的种子撒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和高校。

(以上来源:四川日报 袁丽霞 余如波2018-03-04)

【数据分析】

很多人只知道苏轼作为文学家的身份。事实上,苏轼当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画家和美食家,用现代流行语来说,苏东坡是个典型的“斜杆”青年。此次,由四川人艺出品的话剧《苏东坡》在全国巡演,带领全国观众回到苏东坡老家,一睹他的风采,了解巴蜀特色文化。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些快意人生的诗句,信手拈来都是出自苏东坡,短短数句,才气便扑面而来。谈起艺术,东坡先生更是毫不逊色,工于画,擅墨竹、怪石、枯木;亦善书法,从行书、楷书,到融合名家笔法,自成一家。苏东坡少年便因才华而得志,“人文第一州”的眉山更因苏东坡而名声大振,他的故事值得今人重新品味。

此次话剧《苏东坡》自出眉山讲起,此时的苏东坡崭露头角,才名初现,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进京应试,成绩斐然,引起了名流的关注。然而在复杂的朝局中,苏东坡不为人情世故所动,刚直不阿,坚持为民生为社稷的政见,由此招致奸人陷害,卷入了“乌台诗案”。全剧以苏东坡的宦海沉浮为线索,展示了一个富于创造、乐观豁达、守正不阿、为民造福的政治家、文学家、美食家的形象,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关注 文化大数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