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隽藻诗《过龙窝寺》与仁里雅风匾额(梁德林)

 

保护传统村落,弘扬中华文明...

祁隽藻诗《过龙窝寺》与仁里雅风匾额
梁德林


之前,我曾于2015年8月写过一篇题名为《我与一方匾额的不解之缘》的文章,后在《苍岩文艺》发表。其始文中提及了核桃园村民对祁隽藻作《过龙窝寺》一诗的传说。因当时资料匮乏,传说是否正确难以把握,为了慎重起见,不致误导读者,故又将此节删去。

近日,我的堂弟梁千征送我《古人游历井陉诗选校注》一本,本书为邑人刘春林先生编辑。细细阅读,受益颇深。读着读着,一个醒目的诗题《晓发获鹿过井陉宿胡桃园》出现在我眼前,兴奋之际,我认真的读了好几遍。

我觉得在村民中传说的关于祁隽藻作《过龙窝寺》诗一首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其不同之处只是将最末一段才是写龙窝寺的,传说成了好几节都是写龙窝寺。

为了让读者弄清真相,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故编写了《祁隽藻诗《过龙窝寺》与仁里雅风匾额 》一文,以飨读者。

祁隽藻作《过龙窝寺》一诗,在井陉大地广为流传享有盛名,并且还衍生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取名叫《祁隽藻跪母感天神》。表面上看故事似乎生动而有趣,但一经细细品鉴分析问题还是有的。小节无论,重点试举一二。文中有这么一段,“母亲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大动肝火,认为儿子嫌自己的脚大,丢了儿子的脸。一气之下隔着轿幕说:我脚大怎么了,我和三个翰林睡过觉,我怎么会丢你的人呢?你给我跪下!”引文中的“我和三个翰林睡过觉”这样的句子就太显粗野,极为不妥。试想祁隽藻之母出生于名门,应该是有礼仪教养的大家闺秀,且丈夫也是进士出身,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能允许有这样的粗野之人存在吗?何况又是女人。

文末一段写道:“母亲怒气不消,祁隽藻跪地不起。此时,丽日晴天忽然雷声隆隆,下起了倾盆大雨。不曾想母亲这一怒竟然引来了如此大的动静,遂激发了祁隽藻的灵感,即兴赋诗一首:“龙窝寺底老龙眠,龙洞深藏别有天。但愿行云作霖雨,莫教余怒绝平川。”

以上一段说的是祁隽藻作《过龙窝寺》诗一首的背景缘由,似乎符合情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史料记载:“大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祁隽藻奉命驰驿前往四川,改道陕甘。同行者,户部主事董醇及员外郎钟君秀,刑部主事冯君械,往还四月余。董醇以途次排日记纂《度陇记》:二十日卯初……自发获鹿始,五里出土门……十里微水村尖……五里龙窝寺,石壁峭立,寺随壁峻。相传神龙断路,货郎仗剑斩之。明隆庆间,大雨冲出枯骨一窖。五里核桃园,古桃园镇也,宿于旅店。”这是去程线路的摘要内容,其意是说本日始发获鹿,沿途行进。期间,在距获鹿四十里的微水村打尖,继续西行五十里,申正时分宿于核桃园旅店。



祁寯藻题《仁里雅风》匾额的事情在我记事以来就不断听老人们讲说:道光年间,大臣祁寯藻奉旨西去,途径核桃园村时,在大街旁边的向阳处座谈闲聊的村人一见有朝官到来,立刻就很有礼貌的站起来迎候。祁寯藻见状很是感动,下马与村人亲切交谈,并在我村住歇一宿。他目睹我村村风淳朴雅致,庶民忠厚礼貌,颇有感触。

经管头人将祁隽藻一行人等安排在永泰成旅店住宿,晚饭后,祁隽藻伏案写作,将一日之内的见闻随感进行回顾梳理,以《晓发获鹿过井陉宿胡桃园》为题作诗一首,此诗后编入《䜱九亭诗集》。全诗共六段(全诗附于文后),最后一段就是大家熟知的《过龙窝寺》那首诗。

作诗完毕,遂泼墨挥毫,先书《仁里雅风》四个大字,这是对核桃园村民的褒扬与赞誉。接着又取条纸一张,将《过龙窝寺》诗文书于其上,遂成横幅一帧。

事后,村人将《仁里雅风》刻于木板上,制成匾额一方,悬挂在村内的三官阁上。与此同时,请石匠凿石整面,由本村刻字匠穆庆云主刀,将《过龙窝寺》这首诗刻成碑石一通,嵌于龙窝寺石壁上。

核桃园村的《仁里雅风》匾额及龙窝寺石壁上的《过龙窝寺》碑石均为祁隽藻所书,书写时间是道光己酉岁十月二十日晚。民间传说《祁隽藻跪母感天神》的故事与史实不符,纯属虚构。道光二十九年十月祁隽藻西行时同行者是董醇、钟君秀和冯君械三人,并非是祁隽藻偕母亲从京城回山西老家。

附诗一首:

晓发获鹿过井陉宿胡桃园

清·祁隽藻

(一)

斜月在天霜气浓,

土门壁立无烟峰。

舆人指点尚能说,

抱犊海螺青数峰。

(二)

七里泷舟如纸鸢,

一人一线随风牵。

箯舆载我井陉口,

梦里分明上濑船。

(三)

小釜饲鸡鸡乱啼,

大釜饮马群马嘶。

物情贵贱那可料,

黄金掖垣铁制笄。

(四)

椹岩石炭走骡纲,

不断铃声替戾冈。

黄土抟人沙作器,

欲从遗灶问娲皇。

(五)

清流虢虢激沙壖,

水磨人家傍麦田。

绵水自来人自去,

客心何苦更缠绵。

(六)

龙窝寺底老龙眠,

龙洞深藏别有天。

但愿兴云作霖雨,

莫教余怒决平川。






    关注 井陉文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