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45岁的老男孩,想要“偶像练习生”的光环,却困住了自己!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2018年4月6日,历时3个月的《偶像练习生》终于圆满结束了。

100个洋溢着青春与梦想的少年在充满科技感的舞台上演绎和挥洒着自己的梦想,最后9位少年带着所有人的梦想和期待,正式“出道”。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样的商业网络造星,都不得不承认它是成功的,每期播放量2.5亿,微博热议超20亿,仅仅12天的投票,前20名累计超1亿人次。

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少年们,世界看见了他们!

可是当小拇哥提起这些被商业包装的少年时。

脑海里闪现的只有一张又一张漂亮精致的脸,而没有一首打动我的歌,小拇哥不禁想起那个轻轻唱着《白桦林》的朴树。

——小拇哥

但朴树早已不是那个朴树,他已经丢失掉了上苍曾赋予他那横竖都溢的才华。

他仍是个歌手,但他早已没了音乐。这并不是个文艺故事,这就是个伤仲永的故事。

一.他也曾才华横溢
神专《我去2000年》。谈朴树不谈《我去2000年》,都抓不住朴树的魂。

这是朴树首张个人专辑,1999年1月发行,发布当年卖了30万张。今年是发布这张专辑的第19个年头。

从音乐上讲,近20年过去,如果把这张专辑放在现在,仍是神的存在,丝毫听不出任何时代感。

朴树不仅一人包办了词曲,更重要的是整专每首歌都风格迥异,涵盖了民谣、电子、迷幻、摇滚、说唱等各种风格。

除了张亚东制作,还有刘效松、栾树、窦唯等一堆牛人,几乎可以说是汇聚了当年最牛逼的那群人。

从商业上讲,《那些花儿》与《白桦林》这两首朴树当年拒绝放进专辑的两首歌,不出意外的使得朴树在那个年代被作为校园民谣最后一个旗手,一炮而红。


节选几首“妈妈我恶心 在他们的世界生活是这么旧 让我总不快乐 我活得不耐烦 可是又不想死 他们是这么硬 让我撞他撞得头破血流吧……妈妈那里面有你你们面无表情”

——《妈妈,我……》(电子风格,放现在毫不违和)

“快些仰起你那苍白的脸吧快些松开你那紧皱的眉吧 你的生命她不长 不能用她来悲伤 那些坏天气 终于都会过去……让该来的来 我们在这里等待我们就这么唱 唱 唱 唱”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失望的《生如夏花》


发完神专4年后的2004年,朴树发布了《生如夏花》。这张取得了巨大意义上商业成功的专辑,制作仍然是张亚东,拿奖无数,朴树真正意义上火了。

盘踞各类榜单的同时拿奖到手软,更关键的是,虽然面对镜头依然非常不适,但这个时期的他出席了大量商业场合及各种典礼。

可能就是这个时候朴树开始拿艺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了。
印象中04年有段时间,电视里永远都有朴树同志。

但是实际上这张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专辑,在发布之初,被当年的粉丝评价为失望。

这是一张制作精良,但不再有个人风格的唱片,只是看起来很美。

似乎《我去2000年》把朴树掏空了一样,从那之后,朴树的所有作品都没有具体的指向性,无论是情感上的或是思想上的。

而《我去2000年》里的他却那么真实而有张力。不能不让人说失望。



03、04年的朴树应该是商业化运作最多的时期,应该也是这段时间的他半推半就的接受商业化了。

商业化绝对是个好东西,但可惜对朴树是灾难,无论对他的创作,还是他的个人成长。

因为某种程度上他的人格是有缺陷的。

朴树几乎无法与商业共处,他不是高晓松。

他只能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圈子,无法面对大众,但他却被裹挟着顺着洪潮而下。

最终因为他拧巴的个性,人格上的缺陷,在短期榨取后大量反噬了他的才华。最终在自我与商业的挣扎里将自己的才华消耗殆尽。
这个看似严厉的话后面,其实还是希望朴树能够做点音乐出来,别再自我蹉跎。
三.如今的朴树
整整10年后,艰难走出抑郁症折磨的朴树回来了。外貌行为上都似乎跟以前一样。

依然低着头、微微侧着脸面对镜头,满是紧张地往外掏着实话。

由于一直以来文艺青年的形象,加上这些在当前演艺圈弥足珍贵的气质,1973年,今年已经45岁的朴树回归就被舆论形容成了那个“半生出走 归来仍是少年”的40岁少年。

甚至某种程度上被媒体捧成了永远忠于自我的idol。但就像他自己写的,老天早已夺走了他的才华。

时间太长、期望太高,归来后的朴树甚至连凑出一张完整商业化专辑的能力都没有。《Forever young》曲子甚至直接用的《New Boy》

音乐人最重要的只有作品与音乐,这是衡量音乐人的唯一标准。

而现在的朴树明显不达标。所以,不论朴树迄今身上仍保有的少年的拧巴、单纯,如今看起来多么珍贵。

或者早已被现实打磨圆润的我们,多么希望看到一个充满对抗性与不妥协的人来代表我们的青春。

于是媒体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忽视现在朴树在音乐上的糟糕表现,把朴树变成了个回归的少年倍加追捧。

但朴树早已不是那个朴树,他丢掉了上苍曾赋予他那横竖都溢的才华。他仍是个歌手,但他早已没了音乐。

这并不是个文艺故事,这就是个伤仲永的故事,没有丝毫可敬。
四.归来是个毁掉的少年


这个圈子明知他不适合做艺人,但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把他推成了明星,导致他现在甚至都很难称的上是个音乐人。

而最可悲的是朴树到现在依然把自己定位为艺人。

2006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歌曲表演类节目《名声大震》。

2006年,朴树搭档当时正火的体操冠军刘璇,拿了当年的冠军。



《名声大震》采取每期给主题,8组嘉宾PK的形式。而06、07年正是超女最火的时候。

那个时候的PK台PK的不一定是你的实力,而是你会不会讲故事,会不会掉眼泪,会不会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弱小。

 

当时没人懂他为什么会选择上那个节目。在我的印象中有一期朴树扮加勒比海盗,在烟熏妆的掩盖下自己说明了原因。

大概是他知道歌迷对他来参加这个节目是不理解且愤怒的,但他是自愿参加,因为他想挑战自己。

挑战的主题自然不可能是音乐,那就只能是如何面对镜头、取悦观众,如何商业。

记得当时主持是何炅,何炅都约等于湖南台的鞠萍了,自然在台上哭的稀里哗啦。

何炅痛诉朴树挑战自我多么不容易,并且鼓励朴树战胜自我,早日适应社会。



我愿意相信何炅是真诚的,我也愿意相信这个圈子里有些人是真的觉得他们在为朴树着想。

但是似乎想做音乐就一定要做艺人,就必须要丢掉一部分自我,必须适应圈子、适应观众,如果你不习惯,你就拧巴自己去习惯。

那是不是所有的自我都是需要被战胜的呢?当你无法面对镜头,请战胜自我;当你无法面对观众袒露自我,请战胜自我?有些人他们天生底色就会阴郁些,他们天生无法理解普通人吃喝睡觉的快乐,这些东西是刻在他们基因里的。

很多时候,这种苦痛的底色其实也是老天的馈赠,对艺术创作者来说尤其珍贵,思想者才痛苦。

而我们的音乐行业否定独立于大众的音乐存在,想做音乐?请妥协自我,取悦大众。
五.朴树很羡慕窦唯
朴树貌似说过欣赏窦唯。另外一个自带流量的人。

现在的窦唯是媒体口中的窦大仙儿,坐个地铁都能霸占几天头条。但其实窦唯一样被黑过。

2006年5月,当年卓伟还在《新京报》,还不是中国第一狗仔时。

写了一篇文章,称当时已与王菲离婚多年、又与高原离婚的窦唯生活窘迫,每月只能给出高原500块生活费。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窦唯领数人前往新京报编辑部寻卓伟理论,未找到人后一气之下砸毁编辑部电脑、电视等办公用品,并在愤怒离去时,烧毁汽车一辆的著名510事件。



窦唯纵火烧车当时真是件大事,窦唯气性可见一般。

当时,舆论一片斐然,铺天盖地的新闻,把窦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易怒、穷困、神经兮兮、精神有问题的loser形象。

作为出轨王菲的前夫,与王菲一对比,真的是千人踩。

哪怕窦唯那时候的音乐依然厉害的要死,甚至可能比在黑豹时期还牛,也根本没有人在乎。



这是那段时间《新京报》对窦唯的报道,总结就是窦唯有病、loser。

窦唯烧车的时候,说不定朴树正在参加《名声大震》。

但是同样的时间点,窦唯在被黑的最惨的时候,在世俗意义上最失败的时候。

好像隔壁老张都能看不起窦唯,离婚了连前妻都养不起,算什么男人的时候。

窦唯切断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从此沉默,只有音乐。尽管每张专辑销量都不乐观,却十几年如一日,不停尝试新的东西。

这正是窦唯最牛的地方。朴树却十几年如一日被这个圈子裹挟着在商业与自我中挣扎,最终连音乐也丢了。

看看这些年窦唯的作品,虽然没有任何商业上的成功,虽然从《黑梦》后唱片连人声都不要了,但是从音乐上却已经不能再牛了。

实际上早在1998年,窦唯的《山河水》就已经做出了中国最好的电子乐。窦大仙儿指的不是他的人,是他的音乐。



网传窦唯弹琴,大仙的世界我们只能看看。

2017年12月朴树参加《大事发声》,唱《送别》哭的像个孩子,霸占了一轮新热点。

然而没多久,2018年1月1日,窦唯也发布了他的《送别》,并且开唱了!!!就像他20年前说不唱就不唱一样,20年后他轻描淡写的又发声了。

与朴树的回归相比,没有关注,也没有文艺青年们哭着喊着追忆他们的青春。

更没有人借此投射那个还没有被社会打磨时,棱角依然都在的自我。自始至终窦唯发声就不是一个big moment,他想唱就唱了,还能更简单?

朴树经过了20年的挣扎还在纠结什么?

作为一个人的音乐才华为什么说没就没,并且似乎找不回来了?

在商业和自我的挣扎中,朴树似乎成为了试验品和牺牲品。

如果那个忧郁的朴树,变快乐了,爱他的人们,是欣慰的,

但我们希望的是自然发展带来的快乐,是在看清自我以后,获得自我平衡带来的快乐。



我们并非要求朴树始终愤怒,我们接受他一辈子保持愤怒,或因为吃饭睡觉而快乐。

就像我们喜欢《青鸟》、《两天》时愤怒的许巍,也喜欢后期平静祥和的许巍一样。只要一切自然发生、自然表达,忠于自我。



朴树新专辑《狗屁青春》里的一段。“如果能死在那一年啊”。(不知道是不是1999年)但是无论如何,活着才有希望。平凡不是唯一的答案,找到自我、忠于自我,不停创造可能才是唯一的答案。

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书中写到: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逃避的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懦弱的方式。
拇指阅读
影视 | 文艺 | 新知




▼点击“原文链接”阅读更多文章


    关注 拇指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