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成长比名分更重要——就“李镇西研究会”更名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致全体会员的一封信

 

经过和“李镇西研究会”会长杨富志老师以及新教育理事会商量,我决定将“李镇西研究会”正式更名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可简称“爱研会”),我希望并且也相信能够得到你们的理解与同意,就像你们去年同意我将“李镇西式的老师”更名为“幸福教师”一样。...



亲爱的“李镇西研究会”全体会员们:

你们好!

经过和“李镇西研究会”会长杨富志老师以及新教育理事会商量,我决定将“李镇西研究会”正式更名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可简称“爱研会”,全国各地的“李镇西研究会”分会也相应改名),我希望并且也相信能够得到你们的理解与同意,就像你们去年理解和同意我将“中国李镇西式的好教师”更名为“幸福教师”一样

特别要感谢我敬爱的兄长蒋自立老师!2012年他亲手创建了“李镇西研究会”,并以此聚集了全国数千名(正式注册的有3300余名)渴望成长的一线草根老师。要论名气,蒋老师八十年代便是全国闻名的优秀班主任;要论影响,蒋老师关于“自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走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前列。但是,蒋老师却心甘情愿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辞辛劳创建“李镇西研究会”,为全国成百上千素不相识的年轻老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平台一旦搭建好,蒋老师便辞去会长职务,隐居幕后,默默地为老师们服务。如此宽广胸襟,如此谦逊情怀,如此高风亮节,不是一句“感动”就能够表达我的崇敬之情的。但我还是要代表(我相信我能够代表)“李镇西研究会”所有会员向德高望重的蒋老师表达敬意!

大家早就知道,我一开始就不赞同以我的名字成立“李镇西研究会”。这既不是因为我的所谓“谦虚”,更不是怕别人说什么(我立志要做的事,从来不怕谁说三道四),而是真心觉得——我李某人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但我确实被蒋老师和年轻的老师们感动了,不是感动于对我怎么样怎么样,而是感动于大家自我成长的愿望和朴素无华的行动——每年年会那么多的老师自费长途跋涉(坐火车或汽车)就让我震惊。我意识到,所谓“李镇西研究会”,其含义并是非望文生义的“研究李镇西”,而是以“李镇西”的名义聚集起来,研究教育,研究成长,研究专业发展,研究职业幸福……而且这种“研究”都是行动研究,也就是说,“研究”即“实践”。通过这些行动研究,确实有一大批本来平淡的老师走向了优秀,更获得了职业幸福。

于是,我不但同意了“李镇西研究会”的存在,而且还支持大家的活动。我提出了“绝对公益”的原则:任何活动均不收一分钱,也不以各种名义推销任何书籍和资料,举行会议不收会务费……总之,决不允许以“李镇西研究会”的名义从事任何形式的牟利活动。我非常高兴,六年来你们一直坚持了这个原则。所以每年无论多忙,我都参加年会,而且义务为大家作报告。这个研究会实际上是一个自主成长的团队——互相培训、彼此取经、共同提高。我想,如果我顾忌以自己的名字冠名研究会,却无视这个研究会所起到的促进老师们成长的积极作用,那才是真正的“虚荣”!

现在之所以要更名,是因为我们研究会要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这也是我们许多老师的愿望,如果继续用“李镇西研究会”这个名字就不妥当了。作为新教育的机构,都是以研究内容命名的,比如“新阅读研究所”“新生命教育研究所”“新家庭教育研究所”“新公教育研究所”,等等,还没有用人名作为“研究所”名称的情况。所以我和杨富志等人商量后,决定更名。那么改一个什么名字呢?有老师提了不少建议,其中武建君老师建议更名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我觉得挺好。“爱心与教育”既有我的教育风格,又有很大的包容性——教育的所有内涵,都和“爱心”相联系。而新教育实验的宗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正是一种教育的大爱。

更名并纳入新教育大家庭后,和原来的“李镇西研究会”相比,现在的“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一切都没变:“因成长而相聚”的初衷没有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意愿没有变,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没有变,自我教育、彼此帮助的模式没有变,包括平时的在线活动和一年一度的年会及“幸福教师”评选等统统都没变。虽然加入了新教育团队,但我们在日常运行方面有相对的独立性。

既然“爱心与教育研究会”属于新教育理事会旗下的团队,那我以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参与大家的活动就更方便了,今后和大家的接触也会更多。我会继续帮助大家的成长。我会依然坚持每年参加研究会的年会,给大家义务作报告,和大家相聚。对老师们来说,在新教育实验这个平台上,“爱心与教育研究会”开展活动的空间会更广阔,老师们成长的机会会更大,专业学术视野会更开阔。比如,新教育每年的实验区工作会、年会和国际论坛以及各实验区的开放周,都会给“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以参会的名额,包括新教育的各种评比,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老师的有资格和机会参与。

当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得承担义务,这义务就是老师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各种方式践行新教育理念,加入新教育实验。哪怕是你所在学校和地区没有加入新教育实验,这也不妨碍你从事“一个人的新教育实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李镇西研究会”里,已经有相当多的老师本身就是新教育实验的参与者,并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我期待着,在“爱心与教育研究会”里,涌现出更多的新教育榜样教师!一定会的。

我要特别向以杨富志老师为代表的原“李镇西研究会”现“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管理团队表达敬意。他们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不辞辛劳,不拿报酬,为老师们服务,令人敬佩。所有研究会的老师都应该感谢他们!

我多次说过,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今天我要说,成长比名分更重要。无论我们的团队是什么名称,成长是我们永远的主题。既然我们是因成长而相聚,那么现在我们相聚了,成长了,又何必在乎是什么名字呢?我的名字曾经(或许现在依然)有凝聚普通老师的作用,我现在依然愿意以兄长的身份和老师的资格为大家的成长助一臂之力。但我们的团队不需要被顶礼膜拜的偶像,不需要拥有绝对权威的“教父”。虽然我比大家年长(所以我说我可以当你们的“兄长”),虽然我的教育经历比大家丰富(所以我说我有资格当你们的“老师”),但我依然需要学习,而且是向你们学习;我也需要继续成长,而且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平等的。

亲爱的三千三百位会员们,你们都是遍布祖国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普通老师,虽然我不能一一叫出你们的名字,甚至我们今生今世可能都不会见上一面,但因为爱心,因为教育,因为成长,因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我便能够听到你们的心跳与呼吸。我的心和你们紧紧地贴在一起,永远!

你们忠诚的朋友与领跑者  李镇西

2017年9月22日晚

写于河南郑州至贵州铜仁的航班上



特别说明:希望加入“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老师,以实名加入QQ群即可:480159215。入群需提供地区和姓名,如“成都李镇西”。

附:去年“李镇西研究会”年会后我写的一篇文章

  因为单纯,所以快乐



我们追寻着,或许已是满心疲惫,正在坚持与放弃间挣扎……

我们期待着,或许已是疑窦丛生,正在叩问与麻木间犹豫……

我们行动着,或许已是伤痕累累,正在前行与退缩中徘徊……

可我们相信——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意味着希望和愿景,岁月代表着坚守和成长。

人心不会熄灭,但它可能蒙上灰烬而不再燃烧。拨开灰烬,你会看到重新燃烧的人心。如果你迄今依然没有放弃拨开灰烬的努力,欢迎与我们一起行走。

心为火种。

这是今年李镇西研究会年会的最后一天,老师们在会场发出的集体誓言。当时因为有事提前离会,不在现场,后来老师们通过微信语音发给我。年轻而激情的声音,铿锵有力,表达着一群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一线教师同样铿锵有力的教育信念。

五年前,一群年轻的老师自发组织了一个网络团队,取名叫“李镇西研究会”,领头的并不年轻,他是已经退休的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蒋自立老师。当他给我说这个消息时,我坚决不同意。我倒不是怕谁说什么——从年轻时到现在,围绕我的争议和各种说法多了去了,我从不在意;我是担心这个“研究会”做出什么违规的事,或者成为一个打着我的旗号牟利的机构。我曾写过一组抨击教育浮躁的文章,包括批评有人热衷于占山头、当盟主,拉帮结派、追名逐利。但现在我如果居然同意建立“李镇西研究会”,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但蒋自立老师把我打动了。我这里首先说的是“打动”而不是“说服”。蒋自立老师年近七旬,他本人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是闻名全国的著名班主任和教育专家,可现在如此热心地联络全国有热爱班主任研究与实践的志同道合者,希望为中国的教育做一点点事,他说:“这是我余生一定要做成的一件大事!”当然,也不仅仅是被“打动”,也被他说服了。他认为,现在表面上看,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很热闹,但其实真正脚踏实地研究真问题,解决小问题(只有解决了无数个小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的大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能够潜心静气地探讨班主任工作的人更少,既然大家都认可李镇西老师,为什么不以此为纽带把大家组织起来呢?大家一起研究班主任工作,这不是坏事啊!蒋自立老师说:“让一群热爱教育并且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走,就是我们最纯粹的动机。”



已经是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的山东杨富志老师曾这样回忆自己的成长——

有一日,读到一篇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谈青年语文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内容是李老师和徒弟交流青年教师如何成长,李老师认为,教师成长,关键在自己,要学会自我成长,自己培养自己。最入我心的是这句话——苏霍姆林斯基是谁培养的?叶圣陶是谁培养的?魏书生是谁培养的?还不是他们自己培养的!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求的成长之路吗?我为何不自己培养自己?怎么自我培养?李老师特别强调写作,他语重心长地说:“写作,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换言之,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

这些朴实的话语,为一位迷惘的教师,点燃了心灯。于是,我照李老师所言去做,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反思,不懈地写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进步。没想到,我这么一个没有任何荣誉头衔的人也能够翩翩起舞,不仅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颇有影响的刊物上立言布道,还在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会上传经送宝,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为普通教师的成长打开了一扇窗。曾经的流言与蜚语,污蔑与轻视竟然在成长中悄然溜走了。

恐怕远在千里之外的李老师根本就不知道,有那么一个年轻的教师,在聆听了他和徒弟的一番对话后,竟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崭新的教育之路,而且是一条有意义的路——为那些既无经济基础又无政治背景还无圆润交际能力的普通教师开辟了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

现在想来,有时候,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既不是什么宏论,也不是什么训导,而仅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抑或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

蒋老师说:“让一群热爱教育并且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走”,这句话让我怦然心动。我想,全国各地一定还有许多像杨富志当年这样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如果能够因我而聚在一起,这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蒋老师还拟定了研究会的工作形式:1.推心置腹:每年与李镇西零距离接触一次,促膝恳谈,分享成长体会,共话人生前程。关键词:信仰。 2.QQ群体:建立会员QQ群,实行线上定期交流,每期一个主题,线下准备,线上交流。关键词:分享。3.博客群体:会员均在新浪开博客。每年年头布置研究主题,年中召开小型研究会博客会,年终评选新锐论文,并出版专集。关键词:以文会友。 4.与师切蹉:凡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博文,有话要说,不同见解,真诚争鸣。关键词:爱师更爱真理。5.建立网站:到一定时候建立“李镇西研究会”网站。关键词:话语权。6.公益活动:每年组织N次,如支教、咨询、献爱心等。关键词:感恩。7.实地考察:每年选1-2个确实有看头的学校,组织会员考察。关键词: 走出去。8.评先奖勤: 每年评选先进会员、新锐博文,并给所在単位报喜。关键词:激励。



既然如此,我便不再反对。但我一再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一,我不参与研究会的任何运作,不担任研究会任何职务;第二,研究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公益,一律不许收费;第三,我答应每年给研究会的成员至少搞一次公益讲座。

我还在心里对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决不以“李镇西研究会”的名义向任何成员推销自己的著作和有关资料。

后来这个研究会在蒋自立老师的带领下,居然有模有样地做起来了,不但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而且还有一套比较完善严格的管理运作机制,活动也开展得颇有规模和实效。比如,建立了两个QQ群,加入的会员达三千人,每周六都由会员中的优秀老师通过呱呱社区389968开讲座,还建立了荔枝网络电台,给会员们推荐诵读优秀的教育文章;每年评选一次成长显著的优秀教师——“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并颁发证书;每年在暑假期间召开一次“李镇西研究会”年会。

而以蒋老师为代表的研究会核心团队都是志愿者,他们大多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也有校长和主任。为了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分文不取,就只有一个愿望,为全国各地的普通老师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后来,蒋老师主动辞去了会长职务,由年轻的杨富志老师担任,这是一位很有追求也很单纯的教师。常务副会长张学勇是一名乡村小学校长,其事迹被许多媒体报道,感动了许多人。后来他辞去了校长职务,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打理研究会的日常事务。因为平时和研究会接触不多,研究会的老师们各司其职,所以还有许多工作细节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他们的确在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着。

虽然名为“李镇西研究会”,但更多的时候是老师们之间互相学习。平时通过QQ群,通过呱呱社区,通过博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大家展开读书交流、案例展示、经验分享,有时候是围绕一个教育话题或难题展开研讨。我有时候也在网上和大家交流,但这种情况不多,毕竟我太忙。

因为我一开始就定下了“不许以任何名义收费”的规矩,因此一年一度的年会,对承办者来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每年都有教育局或学校愿意承办。五年来,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甘肃庆阳市教育局、湖北仙桃市仙源学校、山东新泰市教育局、广东中山市纪中雅居乐凯茵学校,都先后提供经费和场地承办年会。需要说明的是,每次年会不但不收取会务费,而且有些承办方还免费食宿。为此,我心存感激。



一年一度的年会,成了全国各地研究会成员相聚的盛会,老师们从四面八方赶赴会场,为的就是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为了参加年会,许多老师克服路途遥远的困难。大多数老师都是自费参会,还有许多老师先坐汽车,然后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一路颠簸,其艰难程度是我以前难以想象的。

来自山东平原的袁建国校长在网上这样记叙他带着老师们的一路奔波:“我们往返乘车都是五人硬卧、五人硬座,原以为可以轮换,既能保证休息,又能节省资金,到了车上才知道,这样轮换是不允许的,没办法,买硬座的老师只能24小时在硬座车厢熬过来。因硬座车厢空间狭小,拥挤不堪,到达目的地时,许多老师的腿脚都肿了。好在我与老师们是一样的待遇,返程的时候也是硬座,心里才坦然了许多。许多老师后来还饶有兴趣地说:‘这种经历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这是我们炫耀的资本。’”

来自甘肃庆阳的张瑾这样记录她的追梦历程——

清楚地记得那天我们出发的情形,许多县上的老师比我们城区的更早到达集合地。这里面有几个路途遥远而又地形偏僻的老师,他们是凌晨二点就已起床,先坐农用车到小镇,再坐班车到县城,然后又转车到市区,然后又打出租车才赶过来的。更有最为偏远的环县一名老师,已是提前一天到达市区,在集合点附近找了间招待所临时歇脚。我们28人,兴高采烈、手挽肩扛,在集合点汇合齐后又一起坐上了开往西安的大巴。在又经历了6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才在西安火车站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梦想之旅。

大家都是自费参会,加之庆阳的老师原本收入就不高,所以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硬座出行。第一个黑夜,在火车的“哐嘁哐嘁……”声中,我们勇敢地以欢声笑语战胜瞌睡。但当我们又在“哐嘁哐嘁……”中迎来第二个黑夜时,大部人着实支撑不住了。先是一个,两个,后来纷纷倒下。回看与困神勇敢作斗争地偷拍者的杰作:在火车有规律地晃动中衣衫不整、摇头晃脑睡觉的姿态真是太好玩了。第三日,我们终于拥抱着朝阳到达了目的地在出站台的一瞬间,大家才发现腿脚肿涨地不能踩地。任何困难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在拥挤的泰安火车站稍事修整,我们又依然踏上了开往新泰的大巴,欢天喜地地来到了年会会场。



别以为老师们都只是冲着“李镇西”来的——这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研究会聚集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老师,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团队。彼此欣赏,互相激励。所以,虽然名义上是“李镇西研究会”,但实际上并不是围绕我大谈“如何学习李镇西”,而更多的是他们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故事,我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年轻老师们讲教育故事,或提出一些建议。

比如,今年在中山纪雅学校的年会上,我做了一个题为《新教育和教师幸福》的讲座,结合新教育实验给老师们讲教育成长和职业幸福。然后蒋自立老师给大家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和自己有个约会》,接下来两天时间里,杨富志老师、袁建国校长、谢华老师、李素怀老师、任秀波老师等老师讲述了他们各自成长过程中的精彩故事。

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的李素怀老师在讲述中,谈到自己曾经在和“后进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连连失利因而开始倦怠、沮丧、焦虑、失眠,患上了抑郁症。后来在网上偶然结识了蒋自立老师,又在他的推荐下加入了“李镇西研究会”,参加了第一届年会,一下子感到进入了一个充满理想与活力的团队。她说她找到了教育方向,并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在‘李镇西研究会’这个团队里,我和大家利用周六进行研讨共读,自己培养自己,利用网络打通了我与天南海北老师的界限,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李素怀老师开始勤奋地阅读,并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她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根据农村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一起玩一起乐,一起成长:“我们去田野里捉小鱼,我们去田埂采菊花,我们开垦荒地,我们为小鸟筑巢,我们烤地瓜,我们烧土豆,冬天我们跑到河边滑冰。我也学着李老师买相机,为农村孩子们照相,我开始不再写发泄的文章,而是纪录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我渐渐的找到了当教师的感觉。”渐渐地,她的心和孩子们越贴越近,她的班越带越好,媒体开始报道李老师的事迹,后来还成了《新班主任》杂志的封面人物。她这样结束她的讲述:“四年前,这些我根本无法想象,然而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感到快乐和幸福。”



任秀波老师同样来自吉林,她的讲述也感动了大家。她一开始便讲述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教师的幸福有很多种,获得成功是一种幸福;取得好成绩是一种幸福;转化一名学生是一种幸福;得到家长,社会认可也是一种幸福……”然后她谈到自己开发课程的幸福:“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喜欢把一些常识,一些知识放在一系列活动中,跟孩子们一起做着、玩着、成长着、收获着。有人告诉我这就是课程,这些活动就是课程研究。我突然发现课程研究原来是这么简单,这么好玩的事情。我们班的‘课程’还真的不少:‘种植’‘过生日’‘过节’‘绘本汉字’‘图说课文’……我和孩子都从中得到了无限快乐!今天跟大家分享我们班的‘剪纸与吉祥文化’课程。”任老师饶有趣味地讲着她和孩子们通过“剪纸与吉祥文化”课程所发生的故事以及所收获的快乐,还给大家展示了她特意为这次年会所创作的剪纸作品。听着任老师的讲述,我不由得想,哪怕是一个普通老师,其创造的潜力也是无限的,只要有发自内心的追求,任何人都能够把自己培养一个“卓越的自己”。

老师们的发言让我感动。当时我在微信上写道——

听老师们讲述着他们“读李老师的著作成长”的故事,催人泪下,我一下感到了我的存在对许多普通老师的成长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在这里,“李镇西”的名字,可以用于凝聚一群在这浮躁时代依然理想不灭的志同道合者。年轻的教育伙伴们,我怀揣一颗同样年轻的心,与你们风雨同行!

很快我收到一位朋友的手机短信,说我这样说“不太谦虚”。其实,我这里所谓的“意义”,并不是说我给他们“指明方向”“提供理论”“传授方法”之类的“引领”,而是说,我给他们展示了我三十六年走过的教育路程。而他们从我的成长经历中,看到了一种可能:一个教师,只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是可以成为一个享受职业幸福的人的。



不少没上台发言甚至没有参加年会的许多老师,也通过文字讲述着研究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安微砀山的崔娴老师这样写道:“加入研究会一年半的时间,我从不读书到读几十本书,从不写博文到在新浪安家,开始零零散散地记录自己生命的轨迹,从对现在的学生无所适从到与他们相处和谐融洽,想想自己都觉得幸福。一年来,我和孩子们相处愉快,彼此珍惜一起度过的每一天,星期天、节假日,不时有孩子通过QQ留言咨询一些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诉说思念。其实每一次看到,心里都充溢着幸福与感动,感谢孩子们对我的信任,感谢一年来有孩子们的真诚陪伴,我才过得如此充实,如此幸福!”

山东泗水张学勇老师说:“研究会就像一个充满动力的平台,给了我成长的动力和展示的舞台,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观。我跟着团队一路走来,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改变——虽然,我不知道我们能走多远,但是我相信:只要走在路上,早晚都会遇到盛典。”

山东曲阜的刘芬老师说:“年会过去已有十多天了,可一颗激动的心还没有平复下来,留在脑海的除了老师们的专业报告、认识的几位朋友,剩下的就是那么多让我热泪盈眶的瞬间。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中,讲到了学生王露琳的故事,王露琳同学的坚强乐观让我感动不已。杨富志老师的‘你只管去努力,至于回报,那是老天爷的事’这句话,让我记在心里,只问攀登不问高,什么都别去想,守住朴素的心,在成长别人的同时也成长了自己。任秀波老师为研究会、为蒋老师、为李老师送去了剪纸作品,当会场掌声不断时,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为任老师的执着付出、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不已。刘沛华老师的教育故事《一个网瘾学生的365天》,让我在惊讶中再次被感动。当全体会员齐唱《隐形的翅膀》、齐诵《我们在呼唤》时,无形中感到一股凝聚的力量,一股奋斗的力量,眼泪又忍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

……

的确有不少老师说,是我“引领”他们成长。其实真不能说是我“引领”了他们,这不是我“谦虚”。他们说我“引领”的理由,是说他们读了我的书,听了我的报告,然后就怎么样怎么样了,但读过我的书听过我报告的人显然不止他们,可为什么他们获得了成长呢?那是因为他们本身有着不灭的理想,有着成长的欲望,于是他们选择了成长,选择了理想。这刚好印证了我一个观点,就是任何人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主发展和自由生长。如果没有我的著作,他们也会选择其他他们所认为的优秀教师作为学习榜样。



但我也有我的不安。尽管我最后还是同意了“李镇西研究会”的存在,但我一直警惕这个团队过于突出我个人。我曾在群里给研究会负责人写道:“我总的想法是,这个研究会是以我的名义聚集老师们共同成长,不要把我弄成‘教主’之类。大家尊敬我,我理解,也很感动很感谢。但人格上我们都是平等的。”

李镇西研究会每年都要在全国评选一次“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应该说,尽管我没有参与这件事,但据我了解,这件事他们做得很严肃很认真。不但有具体的标准,还有严格的程序,而且从效果来看,的确是积极的,起了到激励年轻老师成长的作用。山东青岛平度市常州路小学的刘爱玲老师,也曾经在群里这样交流过:“虽然我在群里经常说‘中国李镇西式好老师’评选不评选无所谓,入选不入选无所谓,虽然两次评选两次落选,但如果明年还评选,我会一如既往地报名参加。因为参评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更因为在参评达标的过程中修炼的是自我,成长的是自己,感受的是团队的温暖。这一切足矣!”

但我从第一届评比开始就反对以我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荣誉称号,他们也同意了。但他们后来依然用这个名字,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吧。这次年会上,我再次提出换名,并书面表达我的强烈愿望——

研究会诸老师: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中国李镇西式的好教师”这个名称让我不安。不是今天才有的。第一届年会我就提出改个名称,大家也同意了。后来却一直没改,于是我一直不安。当然,我也没想到更好的名字。今天我想到一个名字,我觉得挺合适的,就是“孩子爱戴的幸福老师”,简称“幸福教师”。这个称呼既体现了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孩子,也表达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理念。希望能够考虑。

我对他们说:“现在全国各级评优选先,有‘优秀教师’,有‘骨干教师’,有‘特级教师’,就是没有‘幸福教师’。我们就用这个称呼,不也很好吗?”我还说,别在这个荣誉称号上冠以“中国”二字,虚张声势,没有意思。



这次我的呼吁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理解与认可。广东中山的高级教师黄建军在博客中回忆自己参评“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的经过与感受——

2013年加入“李镇西研究会”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的评选活动,但我一直都没有参评的想法,因为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配不上这样一个称号。本人生性寡淡,并不热衷外在荣誉和名利。加入研究会,纯粹为了成长,并没有以此积累资历,换取评选筹码之类的考虑。2015年3月,在杨富志老师的“怂恿”下,我终于申请参评“李镇西式好教师”。在团队的两年多,通过研究会扎扎实实的读书研讨写作等活动,我这个已经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的老教师也得到提高,多读了一些书,多写了几篇文章,更加乐享教育生活。虽然我依然配不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这样的荣誉称号。如同我清楚拿到了“高级教师”职称并不等于我真的“高级”了,我也知道获得“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不等于我就有多优秀。我没有把这一民间荣誉视为闪耀的桂冠,而是把这自己申请的称号当成富志所说的“紧箍咒”——时时刻刻都记得用心做一个“自己培养自己,坚守常识,坚持朴素,幸福比优秀重要”的老师,懂得并寻求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职业幸福。我的参评是态度,更是选择。参评不是我有多优秀,而是我想选择和大家一起走向优秀。随着我对李镇西老师的更深入了解,我越来越不再担心这样做被人指责为不成熟或幼稚。研究会并不像那些不了解的人所说的“搞个人崇拜”、“造神”、“拉帮结派”,这些也是李老师不认可的。对于各种质疑与非议,我可以理解,但是有时候‘旁观者迷,当局者清’。在我们研究会,大家都是李镇西的粉丝,但是我们不是脑残粉。我们不搞人身依附,也不把李镇西老师当教主膜拜。。一群有梦想的教师,以镇西为名而聚集在一起,有何不可呢?我想对于倡导民主教育的李老师来说,他也不希望看到一群没有自我的教师,他支持鼓励研究会并不是因为大家对他的崇拜,而是赞赏团队的运行活力,感动于一线教师的成长渴求。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出研究会评选“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称号改名,我认为应该尊重。

最初提议用“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这个名称的蒋自立老师也对我表示理解与赞同,他还帮着我说服大家:“我们应该尊重李老师!”当然,是不是用这个“幸福教师”的名称,大家说还可以再想想,说不定还有更恰当的名称,但无论如何,明年的评比肯定不会在用“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这个名称了。



但“李镇西研究会”毫无疑问将继续存在,因为这个平台属于我们大家。研究会不会给任何老师带来任何功利方面的好处。互相鼓励、自我成长就是它唯一的功能。从一开始,它就引起一些人的误解,没关系,也没有必要用语言去解释。朴素的行动,执着的追求,坚守的姿态,成长的足迹……就是最好的“解释”。

最近,“不忘初心”二字被频频提及,我一直对老师们强调——当然,也这样告诫自己,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随时提醒自己工作之初的情怀。第一天踏上讲台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纯粹。没有功利心,没计较过收入,没想过如何算“工作量”,也没想过什么“教坛新秀”什么“市优青”什么“省级骨干教师”之类,想的只是怎样把眼前的这一堂课上好,怎样把眼前这群孩子带好,那时候,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荣誉”,不是“职称”,不是“论文”,不是“课题”……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下课后孩子们一声声无邪的笑声,就是我们全部的追求。因为单纯,所以快乐。

我愿意把我曾经在网上写过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束——

天各一方的老师们,也许我们很难见面,甚至一辈子没机会握手拥抱,但有了这个研究会,我们便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这个嘈杂喧嚣的时代,总有一群人愿意互相携手默默前行,不为名不为利,就为保持内心的童真,就为自己从教之初的教育憧憬!

有人曾悲观地说:“这个浮躁的时代,理想处处碰壁,要想不浮躁都不可能!想真正静心做事很难!”

“不可能”吗?“很难”吗?那好,愿我们一起为这个时代创造一个“例外”。

2016年7月14日—31日

于澳大利亚旅游途中断断续续写成







                                                        

曾经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欢迎回访

01 写给每一位关注“镇西茶馆”的朋友

02  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水平——我的建议(一)

03  大幅度提高教育入职门槛——我的建议(二)

04  大幅度改善从教人文环境——我的建议(三)

05 我是怎样减重成功的

06 任何以抢夺生源而取得的“高考辉煌”都是耍流氓

07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耍流氓”

08 教师节不是“优秀教师”节,也不是“教育教师”节

09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卓越的自己!”

10 用青春创作教育的诗意

11 谁用无形的“道德”绳索捆住了教师的心灵与手脚


    关注 镇西茶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