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音频、动画,谁对孩子学习帮助最大?99%的妈妈都猜错了

 

绘本、音频、动画,帮孩子学习,该选哪个?...





爱贝睿

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儿童教育机构

作者介绍:喵撕书,爱贝睿内容主笔,未来脑计划成员


绘本、音频、动画,帮孩子学习,该选哪个?

昨天,朋友甩出的这个问题,让我有点莫名其妙。

多选啊!谁 can 谁 up,又不是选总统!

只能选一个呢?不等我回答,她就开始 balabala 讲故事。

为表述方便,我原意复述一下。

我儿子(3 岁多)超级喜欢小猪佩奇,买帽子、雨鞋,甚至是牙刷、筷子,都要小猪佩奇的。我借机给他买了很多小猪佩奇的绘本,打算坚持读给他听。可是,我很快就发现,一给他读书,他就哈欠连天,一会儿喊肚子饿了,一会儿喊要喝水。

可是,你要是给他放小猪佩奇的动画片,他就会瞬间精神百倍,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

平时,我在家还好,我要是忙起来,奶奶看的时候,干脆就把他交给动画片了。奶奶的理由是:动画片中的故事,有图像,有配音,比我讲得生动,孩子一个人就能看得津津有味!

我说老看动画,伤眼睛,奶奶就想出给孩子听动画、听音频的招儿——播音员比我讲得好,我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

听起来蛮有道理的,朋友彻底无语了。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儿呢?

不得不说,这个奶奶的做法,是有一定普遍性的。

别说孩子了,我自己不想看书的时候,也会选择听音频,看视频。

只是,大人选择后两者,一般是作为调剂。孩子若是不读书,只选择听音频,看视频,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吗?


最新研究:不读书,万万使不得!
美国儿科医生约翰·赫顿(John Hutton)博士等人就这个问题做了一番研究。

他们选择了 27 位 3~5 岁的孩子,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观察在听故事音频、看动画和绘本时,孩子们大脑网络的激活情况以及这些网络之间的连通性。

结果显示:
  • 听音频的时候,孩子们的语言网络被激活,但大脑各网络之间的连接性较差。
  • 看动画的时候,音频和视觉感知网络中有很多活动,但各大脑网络之间仍然没有太多的连接。
  • 看绘本的时候,相比音频条件下,孩子们的语言网络活动略有下降。但是,视知觉、意象、默认模式和语言等网络之间的连接都会增加。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大脑网络之间的连接呢?

因为这个连接,直接关系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各网络之间的连接越紧密,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强。

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孩子理解一种事物,需要调动各方面能力,比如,看绘本的时候,他不是只关注文字,而是会以图像为线索来帮助理解。所以,一种活动,能调动的大脑网络越广(势力范围广),网络之间的连接越紧密(抱团),越容易干成事。

有人会说,那动画比绘本更生动形象,孩子更感兴趣,按理说不是更有助于孩子理解吗?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事实是,动画片为孩子做了所有的工作——画面一个接着一个,信息量大,而且图像切换很快……孩子看开心了,但是他们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理解剧情上,并没有有效拓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而绘本上的图案,刚好能给孩子一个缓冲,帮助他们慢慢地理解吸收接收到的信息。

而且,在音频和动画模式下,孩子都是在被动接收信息。他们的大脑无法自主地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图像,也来不及反复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无法从故事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赫顿博士担心的是,从长远来看,把孩子交给动画保姆,孩子将面临脑部网络整合不充分的风险。所以,动画片、音频虽好,但还是不能取代绘本阅读的。


阅读,最好是亲子共读
阅读绘本虽好,但对于识字量、理解力有限的小孩子来说,自己看,远不如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效果好。

重点不是「读」,而是「引导」

回到朋友家孩子身上。

朋友说,她其实很享受陪孩子读书的感觉,但孩子就是不爱听。

我问她是怎么给孩子读书的?

她随手拿起吃汉字的小刺猬附赠的画册,用手指着,一字一顿:「有一只-小刺猬-精灵,以-吃-汉字-为生……」语调没有任何起伏,也没有一点感情,比机器人还机器人。

这样读,比唐僧念紧箍咒还让人难受,难怪孩子不爱听!



文字,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感情的,我们给孩子读,就是要帮他注入感情,让他觉得文字是有趣的,能表达喜怒哀乐,也能让人感受到酸甜苦辣。

也就是说,亲子共读,重点不是「读」,而是「引导」,引导孩子进入一个图文构建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互动不是提问,提问要让孩子有话可说

亲子阅读重在互动,有的家长也会跟孩子互动,但通常都是这样的:「宝贝,看完这本书,你学到了什么?」

提问是不错的互动方式,但是,我们是在陪孩子读书,不是在做阅读理解题,也不是为了考察孩子的记忆力!这一点,还是要搞清楚的。

「说好的读书,每次都要我总结中心思想,每次都要我学会道理!」一旦孩子觉得读书不开心,不好玩,后果就严重了。

当然,这么说,也不是不能问,而是要巧妙地问,要问得让孩子有话可说。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赫斯特(Grover Whitehurst)教授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亲子阅读,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在「好问题」的引导下,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据此,怀特·赫斯特认为,可以通「对话式阅读」(dialogic reading),引导、启发孩子去思考。

比如,看完《小猪佩奇》,你可以趁孩子兴趣不减的时候问问他:踩泥坑的,除了佩奇,还有谁呀?(回忆性问题,启发孩子回忆)

你要是佩奇,你会不会也喜欢踩泥坑?你最想穿什么颜色的雨鞋去踩泥坑?(开放式、假想性的提问,启发孩子想象)

除了小猪佩奇,你见过其他小朋友踩泥坑吗?上次咱们去野生动物园,看到什么动物躺在泥坑里?(拓展性问题,诱导孩子结合现实)

孩子有话可说,才会说给你听,才会不断去书中寻找答案。

孩子已经认识不少字,还要帮他念书吗?

有妈妈觉得:小孩子认字少,我需要帮他念;现在孩子识字量上去了,我是不是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去看了呢?

其实,「帮忙念书」的时间,可以延续到孩子读三年级,甚至更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书,比如一些文学作品,开篇都没那么精彩,入题比较慢,不加引导,孩子又没有耐心的话,很容易错过精彩的作品。

而你若能每天帮他念那么一点点,坚持个两三天,情节展开了,孩子可能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也就是说,孩子识字量上去之后,你可以有选择地,挑那些孩子不愿独自去啃的书,帮他撩开幕布的一个小角,诱导他自己看下去。

当然,跟孩子一起看书的年龄,可以无限延续下去。只要孩子愿意,你们可以一辈子以书为聊天的话题。
小结
亲子共读,一开始容易让人受挫,但随着共读经验的增加,你们就会营造起一个温馨的亲子世界。

此时此地,不仅能让你和孩子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书籍还连接起了你们的情感,让你们有了更多共同话题。

而这,正是让孩子一边看动画、听音频,永远无法抵达的美好。

参考文献

  • Hutton, J. S., Phelan, K., Horowitz-Kraus, T., Dudley, J., Altaye, M., DeWitt, T., & Holland, S. K. (2017). Shared Reading Quality and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Story Listening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1, 204-211.
  • Zevenbergen, A. A., & Whitehurst, G. J. (2003). Dialogic reading: A shared picture book reading intervention for preschoolers. On reading books to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177-200.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