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里的奇葩桥段,揭开了明清影响世界的独家技术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问答

音频

探究

话题

辟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风起长林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231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一:奇葩剧情里的“真爱”

《鹿鼎记》里擅长撩妹的韦小宝,整部书里多次猎艳,但要论“猎”得最奇葩的一位,当属沙皇俄国的苏菲亚公主。

比起影视剧里 “苏菲亚公主”的奇葩表现来,原著里的苏菲亚公主更是奇特,哪怕韦小宝带着清兵,在雅克萨把俄军暴揍一顿,苏菲亚公主依然写了一封痴痴的书信过来:“公主心爱中国大人阁下,也爱上了中国的东西,因此请大人派几名造桥的工匠技师去莫斯科,造几座中国的神奇石桥。公主殿下天天见到中国石桥,在桥上走来走去散步,就好像天天见到大人阁下一般。”
两国正在剑拔弩张呢,不忘老情人的苏菲亚公主,张嘴就要韦小宝给他修桥?当年好些读到此段的朋友,也常见忍不住咋舌:这是真爱啊!

不过,这则虚构的“真爱”故事里,却有一桩实实在在的历史:康熙年间时,沙皇俄国确实曾积极学习中国的造桥技术。苏菲亚公主的弟弟,即沙皇俄国彼得大帝,就曾特聘中国石匠传授技艺。因为在那个年代里,明清中国的造桥技术,就是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是欧洲各国有识之士眼中,梦寐以求的“真爱”。



二:完爆欧洲的中国桥梁技术

从古代到明清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造桥技术一直是世界顶尖水平,此绝非虚言。

华夏古桥历史悠久,远在战国七雄的年代,桥梁的三大体系,即梁、拱、吊就已在我国形成。历经两汉、唐宋一千余年砌筑工艺的不断改进,中国的石桥技术日臻完善。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捞铁牛》中重达三百吨的铁牛,便是唐代用来对蒲津浮桥起到固定作用的物件。
明清两朝的名桥,首推北京的卢沟桥和四川的泸定桥。卢沟桥始建于金朝,并于明正统年间重修,后毁于洪水。今天的卢沟桥实际为康熙三十七年重建。卢沟桥根据永定河水流特点设计,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此桥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桥侧两百余根望柱上雕刻的石狮。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由于石狮个数难以计数,才有了老北京那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
而坐落于巴蜀大地上的泸定桥的兴建,其实是出于康熙时期汉藏两族的物质交流需要。彼时货物到了大渡河,完全要靠渡船或者溜索转渡。大渡河水流湍急凶险,有时无法及时渡过,造成两岸货物堆积如山,一些鲜活食品迅速腐烂。此外,朝廷频繁向川藏用兵,军队到了这里面对着汹涌的水流,也是头痛不已。

为了解决汉区通往藏区的梗阻,康熙帝下旨在此修建铁索桥,并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其中“泸”取泸水之意,“定”代指平定西藏准噶尔叛乱。全场百余米的泸定桥,主体便是那著名的十三根碗口粗细的铁链。其中左右各两根为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作为桥面。桥头古堡为木制的古建筑,风貌独特,实是华夏独有。
明清两朝的能工巧匠们,在维修、加固或重建旧桥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造桥手段。坐落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的万年桥,便是这一时期新桥的代表之作。万年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竣工于清顺治四年。该桥建筑于波涛汹涌的武岗潭上,卷拱造桥,全凭手工操作。建造时采用了排水施工的干修法,曾聚集数万民工,左拦黎河巨浪,右锁盱江波涛,埋石沉江,挡洪引水,可谓巧夺飞虹,令人叹为观止,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西方人会对中国石桥青睐有加了。
三:外国桥梁的“中国元素”

西方盛赞中国桥梁,不仅在于其坚固耐用,也出于其美观自然。明清时期,中国各地的造园活动空前盛大。在园林中频频出现的各式桥梁不再是处于交通的需要,而纯粹是为了点缀风景,作为亭台楼阁的映衬,借景生色,既要景象万千,又要浓淡如画。欧洲人惊叹于中华美轮美奂的造桥艺术,将之挪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中国的拱式桥洞及圆顶,即便到了今天也仍为欧洲人所欣赏。英国文豪艾迪森于1712年在《观察家报》上就盛赞中国园林近乎天然,而诗人蒲伯在《卫报》上也发表过类似的文字。他们不仅在言语上称羡,而且身体力行,将自己的花园装点成中国风。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静静的剑河岸边,欣赏着英伦三岛特有的自然风光时,也定会注意到一座古老的木质桁架桥。其桥身相邻桁架之间均构成11.25度的夹角,在18世纪这种设计被称作几何结构,因此得名“数学桥”。传说两百多年前,英国桥梁设计大师威廉姆·埃斯里奇曾游历东方,大受启发,之后在女王学院读书时有了这一杰作。整个桥体原本未用一根钉子和螺丝固定,后来女王学院的学生为了探究这座桥的奥秘,曾把它拆开剖析,却无法复原,只得用钉子重新固定为现在的样子。
在日本长崎县的中岛川上,二十余座古桥雁列栉比,彼此相距不足百米,形成著名的长崎石桥群。其中一座双孔拱桥名为“眼睛桥”,乃崇祯年间中国僧侣如定所设计,被列为日本三大名桥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次大水灾中,附近的钢筋混凝土现代桥梁全部冲毁,唯独这座眼睛桥安然无恙,令当地桥务官员大为吃惊。如今的国人常羡慕岛国制造加工技术如何精密完备,却不知老祖宗的优秀技术甩了东洋小弟多少条街。
说到中国的桥梁,我们远知李春父子建造赵州桥,近知茅以升院士编写《中国桥梁史》,却鲜知明清优秀的筑桥技艺曾为全世界叹服并争相学习。何止桥梁,华夏建筑的方方面面,在过去的千百年间都不断为他国膜拜和借鉴。诸如路易‧勒佛于1670年在凡尔赛宫为太阳王路易十四建造的特里阿农宫,宫殿由瓷砖砌成,其风格便源于南京大保安寺一座瓷塔的启发。

但在岁月与战火的洗礼下,华夏太多美轮美奂的廊桥楼宇早已化作飞灰,如今的“幸存者”们也不断受到时光的侵蚀。作为后世子孙,须知我们的重任不仅在于维护修缮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要从泛黄的纸张和斑驳的木石中,探寻祖先的印迹。


好物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爱历史》商城


    关注 我们爱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