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也识“愁”滋味

 

10个青少年就有1个抑郁症?...





2016年2月23日晚,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的西安高三学生林嘉文自杀离世。

2017年1月13日,广西梧州藤县一初中女生在考试中离场进入厕所后从四楼跳下身亡。

2017年6月7日高考首日,辽宁朝阳市喀左县一男生跳楼自杀身亡。

2017年11月17日,江苏徐州一10岁女童在家服药自杀身亡。

2018年6月12日,武汉大学一大四毕业生坠楼身亡。

这些在大好青春时光选择提早凋零的孩子,生前都有着同一个困扰——抑郁症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百度百科)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呈现患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1]。青少年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达15%~20%[1],接近于成人,且复发率高达40%~70%[2]。

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例警告着我们,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青少年抑郁症刻不容缓。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载不动许多愁”呢?

家庭教育

“小小年纪,有吃有穿,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你就是太闲了,如果你忙到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看你还有没有空抑郁。”

“一点小挫折就受不了,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你就是找借口不想好好读书,别给我来这套。”

类似以上的话语,你是否也对孩子说过呢?

2012年,一位叫“走饭”的博主在新浪微博留下最后一条动态:“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随后于宿舍自缢身亡。

她的这条告别微博从此成为一个“树洞”,至今仍有网友留言述说抑郁心境,累计评论竟达126万条。翻看那些悲观厌世的留言,总是可以看见他们父母的影子——走饭的微博里,也有大量对父母感到失望的句子。这只是巧合吗?
研究表明[3],不当的父母控制会阻碍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导致个体出现抑郁等适应不良。父母行为控制是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积极主动地关心孩子,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可以提早发现问题行为。相比于行为控制,父母心理控制的作用可能更消极。当父母企图通过侵扰孩子内心来控制他们,孩子就会处于躲避亲子紧张关系的状态,权力独断的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会使子女丧失自由与自主权,同时产生惧怕、愤怒以及内疚的情绪,而这些情绪无处释放,很有可能积压在心里导致抑郁。

此外,家庭的不理解也是加重孩子抑郁程度的一大因素。在抑郁症的防治中,社会支持尤为重要,而家庭往往是其中最坚强也是最后的防线。很多家长把抑郁症当成“矫情”、逃避生活的“借口”,漠不关心甚至横加指责,这不仅使得最后一道防线轰然崩塌,反而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学业压力

2014年5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搜集了2013年发生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其中57例报道了明确自杀原因的案例显示,“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教师行为失当”“作业没完成”“家长期望值过高”“被家长批评”等是导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搜狐教育)
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下,很多孩子承担的课程压力比他们本应承担的多得多,双休日、寒暑假被不停地剥削、占用。部分家长和学校把文化课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强行剥夺孩子追求个性、培养兴趣的权利,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厌恶,对其他事物的兴趣也因无法实现而被慢慢消磨掉了。

老师、家长的脸色由成绩决定也是逼迫孩子走向崩溃的一大因素。孩子一旦考差便要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的多方指责,不由自主地开始自我否定,将所有挫折归因于自己,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人生价值的缺失感。

学生们面对学业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渐渐力不从心,由此产生的厌倦、焦虑等心态带来了越来越持久、频繁的抑郁心境,久而久之,便升级成了抑郁症。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和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各中小学、高等学校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突出地位,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老师、家长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更应该帮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他们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

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乐趣,使之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有利于避免他们陷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往何方的迷茫,减少无所事事的空虚感和失落感。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应以“学习”为由加以制止,而应该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换批评指责为鼓励引导

实际上,青少年面对的压力并不比大人们小,家长应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多一些积极关注,少一些批评指责。

及时消除青少年不良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常常会有叛逆、焦虑、易激惹的变化,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家长对此不应如临大敌,应该多点耐心、多点关心,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多了解和倾听他们的烦恼,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防止其积累形成抑郁障碍。

保持家庭和睦,营造愉悦气氛

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应该避免父母与孩子双方剑拔弩张,以沟通交流取代争吵。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利于缓解孩子的不安和焦虑,愉悦的家庭气氛更是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走向健康方向。

参考文献:

[1] 肖琴,刘晖,孔浩南,等.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 . 浙江预防医学,2015,27(8):793-796.

[2] 玉洁. 健康素养对慢性病患病的影响[J]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7,25(6):442-444.

[3] 尼格拉·阿合买提江,夏冰,闫昱文,李董平. 父母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3):494-497.


    关注 新东方优能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