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在心口难开

 

今天可以说……...





父亲,可能是你写了一生的名词。但真正能走进彼此心尖,却常常需要依赖缘分。所以李宗盛会唱“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父亲节,仔细想想和父亲说“我爱你”的时刻多吗?半生与父为敌,什么时候才真正开始理解父亲?





敷衍了半生的命题,是与父为敌

和母亲的温存不同,提起父亲,我们总会不自觉生出一种复杂情绪。大部分的中国式父亲形象都是少言寡语,严肃几近威严,执拗几近顽固。连李宗盛那样能写一手百爪挠心词曲的大才子,在60岁的关口,仍如孩童,依然过不去少年时与父亲对抗的那道心坎。
到临老,才想到要反省父子关系

说真的,其实在回答自己

敷衍了半生的命题

敷衍了半生的命题,我想就是“与父为敌”。年轻时,我们不太理解沉默拘谨的父亲,不自觉就与他形成一种对抗关系。有位网友形容与父亲的关系,用的是“客气”,与此对应的另一个词是“默然”,两个词其实都不该放在家人身上,但通过她的描述,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比如别的女孩可能是父亲怀中的小公主,但她从小到大,基本没跟父亲撒过一次娇,成长过程中,也找不出一张与父亲单独拍摄的合照。长大后,给他买东西,有时只是一根冰棍,他也执意给她钱。做人做事都非常泾渭分明,客气又严肃,哪怕对象是自己的女儿。
许多人在少年时,都曾与父亲爆发过激烈冲突。尤其是身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走极端。有位网友在17岁时和父亲“决裂”,超过三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如今自己也到容易落泪的年岁了,意识到人其实需要用一辈子来成长,想回过头去忏悔和收场,但那年呢,父亲去世了。

与父为敌,自有年少无知的冲动,时过境迁后,大都要和李宗盛一样“反省下父子关系”。有人是60岁,有人是30岁。有人幸运,跨越生离,不过是低头认一个错,有人遗憾回不了头,因为他不给机会了。
可是啊,长大后你就成了他

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悖论,就是你常常自傲于一生与其对抗,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说一句话的方式,拿一副碗筷的姿势,教训孩子的一个口吻,和过去的他根本如出一辙。你其实就是他。从前,拼命所抗拒的某些观念,终于如白发爬上鬓角般,爬上我们的心头。

成长除了带来相似,同样也带来和解。有位网友小时候一直承受父亲无来由的暴力,这使得她跟父亲之间天然携带着很深的隔膜。毕业后独自到另一座城市闯荡,一直不习惯给父亲打电话,直到有次因为身体原因,父亲主动打了好几次电话来问候。挂完电话,她哭了三个小时。那年她36岁,孩子7岁,大大小小的磨难受过不少,那天却快乐得像个小孩。

父亲,其实就是我们的“宿命”,有一天我们理解他,也成为他,然后携着他身上的“因子”继续走下去。
别忘记,父亲是个盖世英雄

16岁时,你可能还在他的“权威”下默默挣扎,26岁开始,你常常反驳他的一句话是“你懂什么”。这是我们与父亲存在的时差,既不动人,也不多么“仇深”,平常如空气,却异常入骨。

六十多年前,小津安二郎拍了一部《东京物语》,很直观的展现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忙着安身立命而自顾不暇的子女们,最终错失了陪伴父母的机会。最后,小津以温柔一刀,告诫每个平凡子女:

“优厚的薪水可以放弃,称心的工作可以再找,亲情却不可以搁置,因为那是永远的避风港,是黑夜中的明灯,无私地指引我们的生命之舟顺利绕过暗礁险滩。”

也许你的父亲是个严肃的盖世英雄,

也许你们无法相互理解,曾经水火不容,

也许他不习惯表达,从来讳莫如深,

也许你没过多时间给予陪伴,却看着他一点点老去,

父亲节,握紧他的手,说一次从前没说的情话,

爱,不要留遗憾。




    关注 二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