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才是进步之源:为什么聪明人都犯同一个错误?

 

每经历一场葬礼,人类才进步一次。...



每经历一场葬礼,人类才进步一次。

这并不是什么奇谈怪论,而是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的由衷感慨:新的科学真理,从来也没有因为说服对手而取得过胜利,最终的胜利只是因为对手死了,而新的一代人对它比较熟悉。(“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nd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2015 年末,研究人员分析了 452 位著名科学家的学术领域,证实了这一「普朗克原理」:著名科学家去世之后,其所在领域的新人迅速崭露头角,他们很少引用这位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但自身论文的引用次数却远超其他人。

科学家可能是人类之中最为理性的一帮人,但是就连他们也会在新的科学进展面前犯下错误。牛顿凭借自己的地位打压胡克,爱因斯坦终其一生也未曾被玻尔说服,甚至开创了量子论、也道出了「普朗克原理」的普朗克本人,都站立到了量子论的反面。

这样一种破坏力极大的心理倾向,不知多少次拖慢了人类的发展进程。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提到过若干种运用人类影响力的武器,视版本而不同,大致有对比,互惠,相互退让,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等项。其中的「承诺与一致」,便是说人们会有保持一致的倾向:一旦认定一种理念,就倾向于永远墨守成规。

一个没有外力作用的小球总是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运动,你需要施加力来改变它的原始轨迹。人的思维也与此相仿,如《起死回生的关键问题》一文中所述,Ben Horowitz 一度挣扎于 Loudcloud 公司的原有业务,Grove 治下的英特尔也曾深陷存储器泥潭而无法脱身。

他们二人幸运的地方在于,最终都凭借着对关键问题的思考,壮士断腕,起死回生。而剩下的那些不幸者,却不得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抛弃。比如早在 1975 年就率先研发出数码相机的柯达公司,由于因循守旧,在 2004 年才将注意力转移到数码相机市场,最终风光不再,宣告破产。

科学家和企业家们都是聪明人,但这些聪明人都犯着这同一个错误。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一致性倾向毕竟有其有利之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用更少的时间决策出不算太坏的选择,能够更好地保障我们先祖的生存。只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倾向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错误。

最后,送上一句我很喜欢的、可以引为座右铭的句子,说这句话的人是《金枝》的作者弗雷泽:

「如有更好的解释,我随时准备放弃现在这些看法。」

与你共勉。

(上一篇末尾提到的那个聪明人还没有出现,容我下次再叙。《影响力》中提到的「承诺和一致」大概都讲些先让对方满足小要求,再提出大要求云云,视野太小。全倚仗此人,这些理论才有了更宏大的格局。)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启明Phos」(微信号:qimingphos)以接收将来的文章。觉得喜欢也可以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题图来源:

Giovanna Giuliano

参考链接:

http://www.econ.upf.edu/docs/papers/downloads/1498.pdf


    关注 启明Pho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