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疫苗事件后21天:这些养育方式自带病毒,绝大多数家长都感染了

 

潜伏在孩子身边的精神病毒到底长啥样?...





其林,爱贝睿内容编辑,儿童心理研究者,三岁男娃的妈妈

孩子一出生,就进入了各种闯关游戏:毒奶粉、假疫苗、三色幼儿园……无论哪一次闯关通过,大人都跟着心惊肉跳,连本该享清福的老人也揪心揪肺,一次次地问「咱们打的疫苗到底有没有问题?」



我赶紧翻出疫苗本,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这才放下悬着的心:好险,又侥幸闯过了一关……

擦掉头上的汗,拉回理智,开始重新思考这次疫苗带给我们的意义。

虽然这次的疫苗事件给父母留下了不少阴影,但反过来想,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才对。

事件放大,才能被广泛关注;识别危险,才能积极应对,保护家人。

怕的是,那些还没有被发现的危险。它们就在周边,像病毒一样,我们肉眼看不到,但真实存在。因为尚未被大家识别出来,正肆无忌惮、悄无声息地扑向孩子。

当你发现的时候,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一万点伤害!

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潜伏在身边的精神病毒到底长啥样?


病毒 1 号:好棒!好聪明!
儿子喜欢指着不同的车子,说「红的」「白的」「黑的」;

每当这时,孩子他爸秒变和珅脸,立马跟上「真棒,真聪明!」


我只好翻白眼:拉倒吧,一年前就认识红白黑,一年后还是这三种颜色,没一点进步,还夸他聪明?

我鄙视老公夸奖太随意,他说这是赏识教育

这哪是赏识教育?分明是偷懒!

复制一百次「好棒好聪明」是赏识?

累积一万个赞就想堆成一个自信傲娇娃?

不可能!事实是,说一万次「好棒好聪明」,也代表不了赏识教育,更不要妄想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能兑换「自信」券。


病毒 2 号:喝口水再玩儿
以前我很喜欢在孩子玩儿游戏的时候,问他「渴不渴」「要不要喝水」。整天见缝插针「宝宝,喝口水吧,喝口水再玩儿!」

也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就急巴巴地把吸管往他嘴里塞。还会专门在他玩儿得专注的时候,把吸管一递,期待他能毫无防备地吸一口。

觉得反正在玩儿,又不要紧。况且也是为了他好嘛!

但其实,这样真得不太好~
我后来才知道,打断孩子的专注状态,是在破坏他宝贵的注意力,无论是看书的专注,还是玩儿游戏的专注。


病毒 3 号:别哭不疼
记得前十来年,报纸很喜欢刊登这样的养育消息:「中美教育大不同:孩子跌倒,中国父母马上扶起来,太矫情」之类。

于是,吸取教训改变后,我们的画风变成了这样:
虽然大多数妈妈不会像图中那样无情地抱着胳膊,但「不疼别哭」的台词出镜率,还是相当的高。

可是宝宝心里怎么想?

我好疼,疼得都哭出来了,看到流血也好怕怕……
他们说不疼、也不让我哭,难道是我的感觉错了?我是个胆小的孩子吧……

孩子体验到的真实和你强迫他接受的,并没有得到统一。这种情绪否定,会压制孩子的真实感受,一方面造成孩子的感觉和认知错乱,另一方面,还会使孩子贬低自我价值,影响自我整合。

而且糟糕的是,这样并不能养成一个勇敢的他!
◆ ◆ ◆  ◆ ◆
除了上面司空见惯的三种,还有很多语言和行为模式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比如「像不像」:用这种标准评判孩子的画,会早早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比如「妈妈觉得冷」:否认压制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使孩子失去自我;

再比如「这是为你好」的心理控制;

……



细数起来,它们就是病毒四五六号……

妈呀,好险!怎么破?有没有解药?

有!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免于侵害的疫苗来了!
疫苗 1 号:不曲解「赏识教育」
之所以把「好棒好聪明」排到了病毒 1 号,是因为它流毒最广。

而且大家都以为这样夸孩子没毛病,是赏识教育!

想起以前儿子上剪纸课的事情:上了快一年,最后一节课剪的东西跟初来的时候没什么差别。我问,「能不能剪得更好看点?」

他听出我的不满意,委委屈屈「每次你都会夸我好棒的……」

你看,不夸他,他的脸都垮下去了。

看来「好棒好聪明」的夸奖方式,非但没有让他进步,反而把他惯坏了。他以为轻轻松松做事,就能拿到赞;不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对他而言,得赞太容易;对我们而言,表扬又太简单,简单到不过脑子,就像复制粘贴一样。


没有点出他实实在在的进步,没有提出他能改进的方向。夸一句「好棒好聪明」,就像手起手落盖印章那样程式化,唯独没有一句用心的评语。

想真正做到「赏识教育」,还需要我们转变夸奖方式,赞扬孩子的过程和努力,比如:

  • 这么快就做完了,你越来越熟练了!
  • 颜色搭配得很好看,整体很漂亮!
  • 再试一试,说不定效果更好呢!
  • 很厉害啊,你是怎么做到的?


是不是比「好棒好聪明」更走心?
疫苗 2 号:不随便打断孩子
经常打断孩子,会破坏注意力。而注意力差的后果,往远一点说,会导致孩子不专心听课,成绩不好。

近一点,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呢。

有次向专家请教——哄娃睡觉难怎么破?

专家回答,可能跟注意力不好有关。

万万没想到,睡觉还要注意力?接着被专家刷了一波心理学知识:要想睡着,孩子需要做好一件事——排除周边的干扰,把关注点放在睡觉这件事上。这在心理学上属于注意力的第三类「冲突排解」。

就是排除干扰的能力。


如果这个能力没发展好,可能就是病毒 2 号搞的鬼,日常总是频繁打断孩子,才辐射影响到了其他需要注意力的方方面面。

所以,再不要觉得打断孩子无所谓,就是玩儿,也不要打断。玩儿也需要注意力!何况孩子的玩儿就是学习啊。
疫苗 3 号:不轻易否定感受
孩子摔倒了、疼了、哭了、怕了,都会渴求安慰、想要抱抱,想寻求安全感,想从大人这里确认是怎么回事。

一句「别哭不疼」,把他的感受全吓回去了。他的所有情绪,害怕、担心、委屈、疑惑都被压了下来。越压制,越困惑越混乱。

感受得不到肯定,疑惑得不到确认,委屈得不到安慰;到最后,很可能发展成不关心人、没有同情心的木头冷面人,长大了也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另一半、爱自己的孩子。
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病毒 3 号,「别哭不疼」的感受否定。

正确的做法是:先肯定感受「你现在很疼,很害怕是不是?」然后解除孩子的担心,「别担心,过一会就不疼了」;最后可以抱抱孩子,给他安全的感觉,让他知道妈妈这里永远是安全的港湾。
精神病毒,绝非危言耸听!
很多人觉得我拿病毒说事有点危言耸听,其实是大家太不当回事儿。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病毒环境中长大,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别人眼中嫌弃的熊孩子啊。

熊孩子不是天生,是感染了养育病毒:
「好棒好聪明」的表扬让熊孩子更傲娇,也更脆弱;

「喝口水再玩」的频频打断,破坏了注意力,也毁掉了熊孩子最需要的自控力;

「别哭不疼」的否定感受,更是让这头野马再不愿听缰绳的指挥。
精神得不到免疫,怎么能抵御心理上的疾病?

不同的养育方式,造就不同的孩子。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教养方式里。聪明养育,请及时清除养育中的精神病毒。■


小爱说


想获取更多科学养育方案,欢迎下载「未来脑计划」App。

你想要的——
  • 科学观察孩子的成长状况;
  • 聆听接地气的大咖讲座;
  • 更多好玩的陪娃游戏……
尽在「未来脑计划」!~

科学早教,从脑开始,现在就加入未来脑计划,与万千妈妈一起聪明养育吧!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