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谦摆拍晒娃惹争议:这些科学的新生儿本能反射,90%的爸妈居然不知道!

 

孩子能健康长大到今天,太不容易了!...



9 月 6 日早上,歌手薛之谦在微博上晒了一张特别的「家庭照」,宣布生子。这张照片上,两个大人的食指和一个新生宝宝的食指在一起,似乎颇有「温馨一家」的 feel。
不过,懂行的人立马觉察到了不妥——这是违背孩子本能的抓握反射,在「硬掰」啊!

微博、知乎上的健康大V纷纷表示,刚出生的宝宝,手呈拇指在手心的握拳状,暂时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张开手指,更不建议家长硬掰。

拇指在手心的握拳状 | psyblog.nl
「不能硬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婴儿一出生,就装备着一系列「本能反射」,对外部刺激会有一些自主反应,这是不受孩子控制的一种强烈的倾向。

手掌抓握反射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反射之一,当你用手或物品触碰婴儿的手指或掌心,他就会弯曲手指,去把物品紧紧抓住。

记得过年时,小编曾经给家里 3 个月的宝宝「送」了一笔压岁钱,孩子的反应就是酱紫的:
抓握反射会在出生后 3~4 个月消失,但在这之前,这个动作是不受宝宝自主控制的

也就是说,孩子的手只能本能地「攥紧」,却不能本能地「张开」

如果大人来硬掰,会怎样?

“ 那要捏住婴儿的手指尖,拮抗婴儿天生的反射,强力地扭开婴儿的手指,期间婴儿可能会哭闹,甚至可能肌肉扭伤甚至骨折。被捏住的指尖会泛白,手指可能因为血管回流不畅而充血。


图源 | 知乎@李可乐
小编只能奉劝一句:硬掰有风险,摆拍需谨慎!
你会发现,动物们也有各种各样出生就有的本能反射,人类的近亲——猿猴们更是有跟我们类似的抓握反射动作。

长臂猿宝宝的抓握反射 | zooborns.com
尽管这些动作看起来有点刻板,但是,新生儿的本能反射对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形成大量灵活的动作,以及人类特有动作的自然前提。

例如抓握反射,它本身就是进化过程中,猿猴婴儿抓住母亲,以免自己从妈妈身上掉落的一种本能,对小猴子的生存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了。


看看,抓握反射多重要! | o.canada.com


婴儿出生时的本能反射,可不止抓握反射这一种。

我们可能没特别留意过,刚生下来的宝宝,就本能地会呼吸,会吮吸妈妈的乳头,会吞咽,会把头转向妈妈的乳房(也就是,食物!)的方向,根本不用大人教给他。
其实,这些都属于新生婴儿的「生存反射」,它们对于孩子「活下来」意义重大。有些生存反射,例如吮吸、吞咽、呼吸(当然啦!),甚至会持续终生。

还有一大类叫做「原始反射」,它们比生存反射要有意思得多,而且,原始反射还是测查婴儿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重要指标呢!

前文我们说过的抓握反射,就属于原始反射。此外,经典的原始反射还有行走反射、游泳反射、摩罗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

 行走反射

如果让婴儿身体直立,脚能接触到平面,你会发现他们能像走路一样向前移步。这就是新生儿的行走反射啦,「一步两步、摩擦摩擦」,整个动作魔性得不行。
哈哈,宝宝这是会走路了吗?并不是的。除非孩子有很多机会锻炼这种反射,否则行走反射在出生后 8 周就会消失。

虽然我不知道「很多机会」是多么多,不过一想到要一直弯着腰抬着孩子的屁股走,我就已经腰疼了。

 游泳反射

如果我们把孩子浸入水中,你会发现,他的四肢会主动滑动,还能下意识屏住呼吸,就像专业游泳运动员一样,这就是游泳反射。


其实,不一定在水里,如果你可以把婴儿用手掌拖起来,身体放平,这种条件下,也会发生游泳反射。
游泳反射这个技能点非常厉害,它使得婴儿可以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有利于大人对孩子展开抢救。不过,在婴儿 4~6 个月的时候,游泳反射就会消失啦。

 摩罗反射

摩罗反射可能是对婴儿生存意义最为重大的原始反射了。

当有巨大的声响出现,或者婴儿头部的位置突然变化(例如向后倒、失去支撑),婴儿就会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两只胳膊做合抱动作,好像要抓住什么东西。
摩罗反射通常会在 4~6 个月时消失,但如果还遇到同样的突发状况,这种反射还有可能出现。

想想看,4~6 个月,不就是孩子快要自主坐起的时间吗?哈哈,终于不需要依靠别人撑着自己了!

 巴宾斯基反射

当婴儿的足底被抚摸,他就会把脚张开并弯曲脚趾,大姆趾还会翘起来。

巴宾斯基反射,有点像我们脚底被挠痒痒的反应,这个反射动作一般在 8 个月~1 岁之间消失。
◆ ◆ ◆  ◆ ◆


总的来说,人类的原始反射在生命第一年里都会慢慢消失,然后被婴儿的自主运动取代,因为随着大脑的发育,孩子们要学着控制自己身体的动作啦。

相关说明:

以上提到的原始反射,通常是在足月生产的孩子身上出现,早产儿很少表现出原始反射,他们的生存反射也会较弱。

不过,这些缺失的原始反射不久后就会出现,与足月儿相比,他们的原始反射出现时间更晚,消失的时间也会更晚一些。



看完之后,有没有觉得孩子能健康长大到今天,特别不容易?给我们的孩子点个赞吧!
参考资料

  • 王争艳等 (2015). 《婴儿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 Shaffer, D. R. & Kipp, K. (2013).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