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那些校区不在市里的故事

 

高校价值分享社区说一说那些校区不在市里的故事welcome前几日上课,老师足足迟到了十几分钟才匆匆走进教...





高校价值分享社区



说一说那些校区不在市里的故事

welcome

前几日上课,老师足足迟到了十几分钟才匆匆走进教室。

她十分抱歉地向我们解释,由于市区正在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多条道路同时进入全封闭施工阶段,校车行驶需要经过的路段刚巧赶上扎堆修路,公路上堵得像停车场…

所以本该八点半到达新校区的校车,毫无悬念地晚点了。

我们学校的主校区在市里,而新校区在郊区。平日里出行十分不便,坐公交车到市里需要至少两个小时,而经过新校区到市里的公交车只有两路,其中一路还需要走千米左右才能到站牌处。



说起每次的出行经历真是苦不堪言。作为一名学生,当然是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可以出去,而这样的日子又势必是出行高峰期,大家调侃称每次的出行都是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征程”。

我校传统,大一大二学生安置在郊区,相比于市里,这里少了些繁华,也就少了些诱惑,营造了一种安静的学习氛围;而大三大四学生因为大多开始找实习、也即将步入社会等原因,不能与市区脱节~ 所以安置在市里的主校区。





出行的不便还体现在一些小事上。我在这里略微列举一些。

新老校区相隔较远,相隔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就造成大一大二同学送文件到主校区,那叫一个不方便……

那天朋友在QQ上跟我说,“痛苦就是眼睁睁看着校车来了又去,却不能把文件送到主校区。”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由于一些原因,要送到主校区的文件还没有整理好,所以只能等待下一班校车,而校车每天只有两趟,中午和晚上(校车主要是接送老师们往返于新老校区授课)。

所以错过了晚上的校车,就只能等第二天中午了。

诚然,未能赶上校车主要原因是一些突发事件,可若是学校只有一个校区,顶多耽搁一会即可把文件送达,又怎么会需要等到第二天中午呢?

话说需要到新校区授课的老师真的非常辛苦,他们大概要比在主校区上课的老师早起一个多小时赶校车。

若是学校有一个大而整的校区,老师们又怎么会需要如此辛苦地多坐一个多小时的校车来授课呢?

去年,整个城市下了一场难得一见的大雪,雪景让人们心情舒畅,可同时也带来了出行的不便。

新校区因校车行驶不便停了两个上午的课程。

雪稍稍化后,我们老师从家坐公交到主校区乘校车,可是由于雪天路滑,公交车行驶极慢,老师到达学校门口时,校车已经开出去一段距离,任凭她怎么呼唤,校车已经渐渐驶远……最后不得已打车才没有上课迟到。

老师向我们描述那一场景时,说“我当时真是急的眼泪都要掉下来啊!”

再举一个例子,也是去年,放寒假时又是赶上下雪。雪天路滑,原本一个小时就可以到火车站的车程大巴足足开了三个多小时。导致很多同学没能赶上回家的火车。

正是春运高峰期啊,车票紧张。同学们或是换票,或是在火车站滞留一夜。回家旅途甚是坎坷…
其实说了这么多,一句话概括就是交通不便。

为什么交通不便呢?因为新校区在郊外啊;

为什么要建设新校区呢?因为老校区放不下辣么多人啊;

那又为什么突然学生就多了呢?因为高校扩招了啊;

那为什么不在市区内扩建呢?因为市区里没有多余的空地,只能转战郊区了啊等等等等吧啦吧啦…

大概再说下去就涉及到人口学和国家政策等问题了。鉴于我并不是很了解那些,所以就此打住好了。

好叭,其实我今天想说的就是关于大学新校区建设在郊区的问题。



由点及面,大学新校区建设在郊区其实是很多高校都存在的问题。

百度了一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等现象,各地都出现了新建大学校区的热潮。

由于各高校原有的校园一般都处于市区,校园外围没有多余的扩展空间,再加上市区内土地征用费过高等原因,各高校为了谋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离市区较远的城市边缘,或发展前景较好的其它地区开辟新校区,扩展办学规模。这样就导致了新老校区分离等诸多问题。

一、新老校区分离,使得新校区校园文化积淀不足,相较于老校区缺乏应有的校园文化底蕴,从而导致了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缺失。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大学新校区所缺乏和急需的。而校园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

举个例子来说,新校区在郊区,但是老师们并不住在郊区啊。这就导致新校区有学生没老师,前不见老师,后不见学姐学长,就像一座孤零零的岛屿。

而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个校区只有学生没有老师,或者说老师上完课就走,这怎么能营造出正常的大学氛围、营造出好的校园文化呢?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又如何正常进行?

学生既不能很好地与老师交流,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从而造成新校区与老校区、学生与老师、社会脱节的孤立状态。

二、新老校区周边环境不同。

老校区在市里,且不说交通便利,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大学生逐步适应社会。而不是突然将他们从象牙塔中扔出去,感到惊慌失措。

大学生本应该是迈入了半个社会的,可新校区大多周边环境滞后,甚至我周围有同学抱怨在这样一个“村里”,实践机会太少,没办法见识世面,更找不到心仪的兼职或者实习,他们原本想象中到了大学半工半读养活自己,不再向家里伸手要钱的生活在新校区实现不了。



换一个角度说,新老校区这样分布是必然的,是高校扩招晚于城市建设的后果。

也是呢,大一大二的孩子就应该在象牙塔中深造,远离纷杂的诱惑,静心学习。大三大四即将步入社会,多与社会接触,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始找一些实习,积累经验。这样想来倒也对。

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有很多,不知道诸多高校以后会怎样改善新老校区的问题呢?

哈,也许我想太多了吧;又或者说想太少,眼界太狭隘。

一家之言,浅浅而谈,或许片面;

我手写我看,写我听;

言论不当处,欢迎指出啊。

文:青柠姑娘


    关注 跬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