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治要点,这些内容要掌握!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 版)》详细介绍了SMI的定义,可能机制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亦可称作“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在临床上指有明确的客观证据证实发生了心肌缺血(如心肌血流灌注提示缺血、心肌代谢异常、心电图提示缺血、左室功能下降等),但患者未见明显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的临床表现。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 版)》详细介绍了SMI的定义,可能机制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以下主要为指南中关于SMI的诊断和治疗部分内容。



SMI的诊断 

SMI 以客观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较为方便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可连续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缺血程度,以及缺血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其他方法例如心电图运动试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等亦可证实SMI 的存在。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可确切地观察冠状动脉管腔和管壁的变化。
1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可监测心肌缺血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时间、频度、缺血程度、动态变化规律、与日常生活活动的关系等,是目前公认的用于监测SMI 的最简单而常用的方法。动态心电图还可观察心肌缺血时心电图改变出现在哪些导联,计算ST 段压低的程度(Σ ST)可初步估计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与程度。

动态心电图诊断SMI 的标准为

① R 波为主的导联,J 点后80 毫秒ST 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0.1 mV,或上斜型下移≥ 0.2 mV,持续时间≥ 30 秒或≥ 30 次心跳;

②原有ST 段下移者应在原基础上再下移≥ 0.1 mV,持续时间≥ 30 秒或≥ 30 次心跳;

③若为ST 段抬高,则ST 段抬高应≥ 0 ~ 0.15 mV,持续时间≥ 30 秒或≥ 30 次心跳。
2
心电图运动试验

心电图运动试验用于检测平时心电图正常而存在SMI 危险因素的人群。

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心肌缺血的阳性标准为

①运动中或运动后J 点后80 毫秒ST 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0.1 mV,或上斜型下移≥ 0.2 mV ;

②运动中或运动后J 点后60 毫秒ST 段呈水平型或弓背向上型抬高≥ 0.1 mV ;

③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收缩压下降≥ 10 mmHg,或出现室性奔马律,新的心尖部全收缩期杂音,或心率不升(< 120 次/ 分),且除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未停服β 受体阻滞剂者;

④ U 波倒置。

终止指征

①在无病理性Q波导联ST 段抬高>1.0 mm(V1 或aVR 除外);

② 收缩压下降> 10mmHg 且伴有其他缺血证据;

③中度至重度心绞痛;

④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眩晕、晕厥;

⑤低灌注体征,如发绀、面色苍白;

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⑦检查心电图或收缩压在技术上发生困难;

⑧患者要求终止。单纯性期前收缩、新发生的轻度心绞痛等,不再作为绝对终止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检查过程中由于运动量不足,未达到目标心率而提前终止试验可能造成假阴性结果,需要进行鉴别。
3
负荷超声心动图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为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

阳性标准为:

①出现2 个或新增2 个节段性室壁运动、室壁增厚率异常;

②心电图上出现ST 段压低≥ 0.2 mV,或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

超声心肌造影的三维成像可显示梗死、缺血心肌的部位、面积、大小、局部心功能等,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进行心肌超声造影检查时,灌注正常的心肌组织呈现造影剂增强效应,缺血区域出现造影剂灌注缺损,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三维成像可以对灌注缺损区单独提取并进行立体显示,直观地了解灌注缺损区的空间分布。
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常用的显像剂主要是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局部心肌摄取核素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成正比。另外18F-FDG PET/CT 心肌代谢显像是用18F-FDG 测定心肌组织的糖代谢来评估患者的心肌活力,是目前公认的心肌活性测定的金标准。

其他检查措施还包括: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造影等。

SMI的预防

对于SMI 患者,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十分重要。严密监控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戒烟酒、合理饮食等措施可预防SMI。临床医生应对SMI 患者定期随访,必要时可做心电图、冠状动脉CT 等,以指导其合理用药。

SMI的治疗

SMI 的治疗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治疗原则相同,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

治疗原则上包括扩张冠状动脉、抑制β 受体信号传导通路活性、减慢心率,减轻心肌细胞氧耗,降低血小板活性,降脂及保护血小板内皮功能等。

药物种类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CCB、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减少SMI 发生率及缺血发作的持续时间,β 受体阻滞剂和CCB 可减少缺血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减少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调脂药物可将血脂控制在满意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并防止SMI 进一步恶化。中医理论中活血化瘀类的药物对于SMI 的症状控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目前ASIST(the atenolol silent ischemia study)研究,TIBIT(total ischemia burden European trial)等临床试验均证实了β 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CCB 对于SMI 治疗有效,虽然目前尚未有研究证实上述药物治疗可改善SMI 患者的预后,但SMI与有症状的心肌缺血用药方案相同,该方案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及预后,对于SMI 患者来说目前还应采用类似药物治疗,而对于已经发展为缺血性心肌病或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应使用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药物。



以上内容摘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6):1-130.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指南原文请见“阅读原文”
精彩回顾(点击查看)
❤  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发布,这些重点内容不可不知!

❤  冠心病常用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主要有这些!

❤  时间就是“心肌”,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共识发布!

❤  冠心病常用的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最新指南这样建议!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如何评估风险?


    关注 医脉通临床指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