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为何持续8年才被平定?唐玄宗:只因做错了3件事!

 





商务合作QQ:3304279071、3517046736、6240132

“大唐盛世”是中国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追忆,在那个歌舞升平,万邦来贺的时代,带给中国人的是应有的尊重与骄傲!

唐朝自建国之后,由于继承了隋朝的基础,加之前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大唐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势力都在快速的壮大,成为周边国家不可企及的对象。

经过短短100多年的发展,到唐玄宗时期,唐朝进入了真正的盛世。

在李隆基统治的40多年中,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中国历史都迈入了一个巅峰时代。

此时的大唐嫣然成为许多国家“偶像”,各个国家不断的派遣“遣唐使”向唐朝学习,其中最为积极的要属日本,至今日本的文字、建筑、服装等多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影响,后人通常称之为“开元盛世”。



人们也将这个时代称为“盛唐气象”,然而这段盛世并未持续多久,很快就走向了衰败!

这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盛极必衰”吧!公元公元755年12月16日,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轰然打响,战火骤然席卷中原,持续八年的拉锯战,近乎要掉唐朝半条命。

有人说:正是这场战争将唐朝的命运拦腰折断,前半段是盛世繁华,万邦来贺,后半段却变成了藩镇割据,民不聊生!

昔日国富兵强的盛唐时代,就此一去不复返。如此惨痛损失,自然引得后人阵阵痛惜。

但是如果仔细看看整个叛乱的前因后果,却会发现比惨重后果更痛惜处:哪怕在叛军气焰最熏天的时刻,唐朝也不止一次好运连连。




只可惜,本来几次拥有把这场惊天叛乱迅速平息的好机会的大唐,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痛失好机遇,最后让持续八年的战争彻底的耗尽了大唐帝国的鲜血!

那么,大唐王朝,都错过了哪些提前平叛的机会?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PART



01

不听忠告,罢免忠臣,致使大唐预防叛乱的防火墙倒塌!

安史之乱前,盛唐最位高权重的节度使是谁?恐怕还轮不到雄踞北方的安禄山,而要首推坐镇西北的王忠嗣。

这位大唐将门之后,青年时就敢以数百精兵奇袭吐蕃赞普的传奇英雄,戎马生涯里不停建功立业。

不到四十岁时,就把吐蕃突厥等大唐敌人轮流打了个遍,官位也创了大唐新纪录:一人独揽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节度使,可以说盛唐近半精兵尽在其手!




由于长期身在军营,让王忠嗣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很早之前他就发现安禄山有谋反的动机。

为此他不停向唐玄宗发出疾呼:当心安禄山,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却沉迷于女色,根本不把王忠嗣的忠告放在心上,这也就为安禄山创造了可乘之机!

此时韬光养晦的安禄山为了迷惑唐玄宗,特意认了唐玄宗做干爹,每次耍呆卖萌都逗得唐玄宗哈哈乐,以此转移唐玄宗的视线,然而呆萌的唐选择真的上当了!对于安禄山的所作所为视若惘然!




事实上,唐朝当时未能理睬王忠嗣的疾呼,还不算最严重的错。身为开元天宝年间的首席战将,王忠嗣的存在,本就是对安禄山最大的威慑。他亲手摔打出的河西军,是威震东亚的百战劲旅。

他的爱将李光弼,更是未来安史叛军的最大克星。只要他在安禄山可能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然而晚唐却犯了自己此生最大的错误,罢免王忠嗣的职务。

由于王忠嗣与太子李亨交好,而李亨又李林甫属于敌对关系,因此王忠嗣早早成了宰相李林甫的眼中钉,受尽了污蔑之言!




紧接着发生的石堡城战役事件,更成为王忠嗣被罢免的导火线,战争前夕生性耿直的王忠嗣为国家边防大局计,坚决不听唐玄宗的瞎指挥。

结果被免职获罪,最后还是靠爱将哥舒翰等人苦苦向唐玄宗求情,才得以免死。

经此大难的王忠嗣,四十五岁就郁郁而终。预防安禄山叛乱的最重要“防火墙”,就这么被唐朝自己拆掉了。
PART



02

为了私利,杨国忠对于安禄山的谋反,保持缄默!

公元755年安禄山上表请求以32名蕃将替代汉将,宰相杨国忠与韦见素认为这是将谋反公开化了,于是一起去劝谏唐玄宗。

韦见素与杨国忠约定好,如果他劝谏不成功,杨国忠要继续努力。结果,韦见素见到皇帝后,呜咽流涕,仗义执言。

但是皇帝仍然不为所动,而皇帝宠信的杨国忠,这时竟然“都无一言,俯偻而退”,最终不了了之。



当此之时,杨国忠为什么一言不发、保持缄默?道理很简单,安禄山起兵,不符合朝廷的公益,但是符合杨国忠的私利。

在杨国忠看来,自己一直说安禄山谋反,但如果他还没谋反就收拾他,那不是说明自己的判断不正确吗?

于是,杨国忠的如意算盘是逼安禄山造反,那样不仅可以在皇帝面前“以明己之先见耳”,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借朝廷之手铲除劲敌。




后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到朝廷,举国震恐,大臣以下,相顾失色,唯独杨国忠认为终于验证了自己的先见之明,“扬扬有得色”。

笑着说:“陛下发兵讨之,仗大义诛暴逆,可不血刃而定矣。”国命悬于一线而权贵犹自窃喜,私利害于公益竟至于此乎?
PART



03

公元755年12月16日,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轰然打响,安禄山以十五万边镇精兵刀锋倒转,悍然席卷中原大地。

正如安禄山战前所料,歌舞升平的大唐王朝,真心半点防备没有。此时已经100年未曾打仗的大唐帝国,早已没有曾经的锐气!

当唐朝守军面对叛军之时,很多士兵选择了投降,还没有比划几下,就稀里哗啦把曾经唐朝“陪都”的洛阳,丢失!面对唐军如此不堪的战绩,此时自我感觉良好的安禄山立马在洛阳称帝,自称大燕皇帝!

但安禄山万万没想到的是,开局昏招连连的唐王朝,反击却也来得奇快。




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不停误判局势的唐玄宗李隆基,却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正确决定:命郭子仪与李光弼出击河北。这个围魏救赵的战略,不出几个月就立竿见影。

当时,哥舒翰率领10万大军镇守潼关,截断了安禄山西取长安的进攻路线;李光弼、郭子仪从河北率军南下,阻挡了安禄山退回范阳的撤退路线。

官军四集对安禄山形成瓮中捉鳖的合围之势,安禄山起兵未几就陷入了“进无所攻,退失巢穴”的进退失据的困境。



这时的安禄山被急的跳脚,一度都想放弃中原,赶紧回师退守。

一旦如此,安禄山的末日,也势必提前到来。

可是,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唐王朝却再度犯下了大错:命令哥舒翰,带领奇兵突袭安禄山!

当时,哥舒翰镇守潼关,有人劝谏说安禄山起兵造反,以“清君侧”为名,当时汉景帝诛晁错而平七国之乱,将军何不师法古人,派兵诛杀杨国忠而靖难呢?

哥舒翰同意这一方案,却在未发之时被人泄露给了杨国忠。杨国忠为了明哲保身,在后方开始组建一支新的军队,而哥舒翰认为这是对付自己,上表请将这支军队隶属潼关前线。




于是,安禄山还未消灭,统治集团内部的将相矛盾再次公开化。失去军队的杨国忠这时正酝酿着如何挫败哥舒翰。

于是,杨国忠给唐玄宗上表,谗言哥舒翰“逗遛不进”,应该主动出击,唐玄宗竟被迷惑,不识大局,而连发诏书迫使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无奈之下,“恸哭出关”,放弃万全之策而就莫测之险,结果兵败被擒,潼关失守。




形势一时间急转直下,唐玄宗在慌不择路的绝望中仓皇西逃,大唐陷入亡国的危险。

可以说,安禄山起兵成功并不是他自己用兵如神,而恰恰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因为权贵阶层为维护私利而扭曲了朝廷的正确决策。

没有杨国忠对既得利益的誓死保卫,就不会有安禄山困兽犹斗的意外突围。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曾经璀璨一时的大唐王朝辉煌不再。

面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弄权以及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兵变和自然灾害等内忧外患,任何试图重塑帝国盛世的举动到最后都会变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文章综合自:人间怪话、看鉴、鱼羊史记等

米尔军事网| 诚邀编辑(兼职)

如果您熟悉军事类平台的文章调性,有才华、有调性,有内涵而不失风趣,懂军事、懂时事、懂媒体,我们可以为您提供一个最优平台,我们欢迎具有写作经验的人士加入(地域不限)。联系请带上作品(无作品勿扰)添加微信号:hutui996,添加时请注明:应聘编辑(米尔军事网)


    关注 历史开讲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